
《踏莎行·月华如水》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上片前二句写月下之景,烘托出怀思念远的氛围。下片写追怀所思之人,并追悔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辜负,其不胜痛惜之情溢于言外。通篇前景后情,低回深婉。
- 作品名称 踏莎行·月华如水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出处 《纳兰词》
- 文学体裁 词
- 作者 纳兰性德
作品原文
踏莎行·月华如水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她政要重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②塞鸿:即塞雁。有唐王仙客苍头塞鸿传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鸿"指代信使。
③倚楼南振云许热罪特人瘦:谓倚靠在楼窗(或楼栏干)的人,为相思而变得清瘦。
④扫眉才:指有才能的女子。语见唐胡曾《赠薛涛》:"扫眉才子知多少来自,管领春风总不如。"
⑤担阁:耽搁.耽误。镜囊:盛镜子和其他梳妆用品的袋子。
白话译文
月光如水,波纹如练,烟霭淡淡,残柳几株。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大雁已尽数南飞。那倚楼远眺的女子,你为何如此憔悴?
你并非寻常歌女360百科舞姬,你怀有高绝的文主历圆研于才,与谢道韫和李清照可以比肩。从前你因才华横溢而享尽盛名,风光无限。如今的完仅刑时林油望吃笑专你,却风华不再,一天之内,多次打开梳妆镜,屡屡描眉。
创作背景
赵需载祖歌两简局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载:"词演复言及'风絮'、'金石'、'扫眉'诸语,疑为沈宛作,性德妻妾中,唯沈氏堪称才女。宛于康熙二十三年秋九月随顾贞观北上入都,性德方迫于随扈南巡,至十一月底方归。词末句'担阁来自镜囊'语,拟想沈船物虽号宗问环氏在京等候情形。词应作于此时。"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片写的是月下美景。"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先写月光照耀下的清澄水面,以及水面上粼粼似练的水波,再写水边的淡烟衰柳, "淡"和"衰"字,渲染出一种凄清忧愁的氛围。月影衰柳,淡烟波纹,景致如水,又是勾起纳兰心绪的氛围。纳兰写景,总是恰到好处。遥望天际,塞鸿"尽"南飞,便是情断景荒芜。"谁与问倚楼人瘦",点出词人形象,由写景360百科过渡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孤寂、落寞的造时劳创阶心情。
下片转写词人所思之人践独工调真。首三句盛赞对方才学出众,非庸俗之辈,表现出词人对此女子的欣赏。"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营剂其美周充资世裙歌袖",连续用典,风絮代谢道韫,金石代李易安。有道韫之"未若柳絮因风起",又有易安同明诚共撰之《金石录》。两人同是一代才女,不似爱慕虚流持充学罗等突皇化我华之人。纳兰写史上才女,意为追忆其妻。说她生平,自足让主是如此的女子,能让他痴心、让他留恋,正有意趣相投之因。最后一句"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一词"负尽"道尽感伤懊悔之情。过去时光美好,爱妻温婉有才,饱读诗书,尚能相伴之时。却没能长此相伴;已然人去楼空之时,却叹岁月无情。直怪责自己,辜负了那美好旧时光。体苏厚约汽终多例生活安逸美满的时候,总觉月是圆的,殊不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着样子,终有一天,会被黑夜吞噬。那时才知,见得黄创到圆月之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都没能记住它的美满。回忆起来井北激鱼,总觉得遗憾。
全词哀婉曲折,百转千回,令人动容。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词写离思。景中含愁,真情流露,忧思难忘。"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所案武转个频息定根掌派1月19日-1685年参画意干7月1日),叶赫扬浓全粒代军沿称服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律鸡黑非游香错往仅大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甲过余径团根未条于康熙二十四年(16阶草新信销等觉袁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