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又称细菌性心腐病,是由燕麦假单胞菌或丁香假单胞菌黍致病变种引起、发生在水稻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或叶鞘。幼苗发病轻则变黄来自,长势弱,重则枯死;病田大面积发病时有腥臭味依混书营球写。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和中360百科国;在中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稻区。一般稻苗受淹后3-8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病轻重与稻苗受淹时间成正相关;高温、高湿、天气呼是营传闷热有利于发病。秧田期及分蘖盛期发病重升历京虽主重较几,幼穗分化期较轻;生长嫩绿的发病重,黄瘦的发病轻;矮秆品种发病重,高秆品种发病轻。一般发病率为10-20%,严重田块发病率达50%以上。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主要要做好种子消毒和水的管理。
- 中文名称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 别名 细菌性心腐病
- 危害作物 水稻
- 为害部位 叶片或叶鞘
- 病原 燕麦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黍致病变种
病原特征
水稻粒山三力进血呢你细菌性褐条病病原为燕麦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venae Manns)或丁香假单胞菌黍致病变种(Pseudomonas 来自Syringae pv. panici (Elliott) Young et al)。
燕麦假单胞菌拉火声为革兰氏阴性,不产胞,无鞘的杆菌,大小360百科为(0.92-2.4)微孔持原握引江架响好假言米×(0.5-0.7)微米,有1-2根极鞭,细菌在金氏B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氧化酶阳性,硝酸还原和淀粉水解均为阳性。
丁香假单胞盾乎亲菌黍致病变种为革兰氏阴性、不产胞、无鞘的杆菌。大小在(1.5-2.5)微米×(0.5-0.8)微米,一般有1根极鞭,极少数有2-3根。细菌在金氏B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色素,氧化酶阴性,硝酸还原和淀粉水解均为阳性。
这两种细菌的主要区别是燕麦假单胞菌不会产生荧光,而丁香假单胞黍致病变种会产生荧光。 这两种病原细子菌还可侵染大麦、玉米者令、粟、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燕麦假单胞菌还可侵染马唐、毛冰草、狗尾草等杂草。
为害症状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特别是早、中稻秧田较为普遍。苗期受侵后,最初多在叶脉特别是主脉上出酸冲直斯甲均运变现褐色小点,以后述胜者孩针句向上下扩展成为褐色或紫褐色条斑,条斑长度可以与叶片相等,边缘清晰。发病重的秧苗有的不久即枯谈关花养死,一般在四叶期后病逐守么统过继永优商供矛情逐渐停止,随着病叶围备误年特枯黄脱落,不再出现症状。成株发病,先从叶片的基部中脉上开始,病斑黄色,呈水渍状,逐渐沿中脉上下延伸,可上至车写粉普队叶尖,下达叶鞘基部,色泽由黄褐色转浓褐,成为长肥住战停织普沉形褐条,病部中脉略显肥肿,最后全叶枯黄纵卷而死。叶鞘病斑为不规则形斑块,初黄色,继变黄褐色,直至基部腐烂。心叶抽出前发病,不能继续向上生长而死于心内。所有病部用手挤压称,都有乳白色至淡黄色混浊的菌液西目把虽罗他须王殖要财流出。在自然情况下,病斑表面也常有乳白色菌脓溢出。剑叶亦有发病,并伴有早穗现象,穗颈伸长,穗部小枝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褐色,多不实,茎上生有倒生须根,病株一般较健株高,无效分蘖多。病田大面积发病时有腥臭味。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分布范围
歌祖危助苗开这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分布于日本、菲律宾板和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采广西、福建、江西、浙江、台湾、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
侵染循环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可由种子、田间杂草和土壤带菌体儿记日上作为初侵染来源。燕麦假题号些盟基效绝题单胞菌主要存在于种子的颖壳与果皮之间或深入种子中。有病种子播种后,病原细菌会在种子萌芽时迅速增加,并侵人幼苗,使秧苗发病。水稻在抽穗开花时若遇侵染,病菌会侵入种子,成为下一季的侵染源;病株残体亦可传病。
流行规律
一般稻苗受淹后3-8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病轻重与稻苗受淹时间成正相关。早稻育秧期间如遇低温多雨发病重,而大田期高温高湿、天气闷热,也有利于发病。孕穗前后遇洪水淹涝易使剑叶及穗部发病重。稻苗生长幼嫩的发病重,黄瘦的发病轻;矮秆品种主世声需在乡否雨发病重,中、高秆品种发病轻。
防治元方法
农业防治
-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立排灌系统,避免洪水淹没稻田。
- 施肥方面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以及巧施穗肥和氮、磷钾肥配合的罪斤神满有乐者原则,以促使稻株青秀健壮,增强抗病力。田间出现病株后,不宜再施氮肥。
- 遭受淹水的秧田或本田,应立即排水、撒施草木灰,促使新根生长控制病害扩展,然后适当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增生新分蘖,可减少损失。
药剂防治
注意种子消毒,可选用45%福酮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液浸种。在发病初期,选用1.5%噻霉酮水剂,或45%代森铵水剂等药剂,对水喷雾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