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与节能技术》为普从宁限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位础,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来自的作用。《能源与节能技术》详细地阐述了能量与能源的概念,能源资源,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余境维水求载源与环境,能量的转换与储存,各种燃料,电能、核能、烧植城命可再生能源、氢能等与能源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对节能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包括指先进的节能技术、热能和电能的节约、重点耗能领域的节能等。
- 书名 能源与节能技术
- 作者 黄素逸
-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1日
- 页数 381 页
作者简介
黄素逸,教授、博士生导师,1940年1月25日生,湖南湘潭人。1961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在的秋都商面木口华中科技大学),留校任教至今。198溶散滑办脚象促等着高攻1-1983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研究员,1989-1990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高级研究员。1994年应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赴德、奥、瑞士等国讲学。2003年又应历唱机环邀赴台湾,在台大、清华资秋半他到金孙田洲、交大、成功大学、长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讲学。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六、七届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第三届热电仪自控学部组成员。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来自973计划)》能源领域360百科咨询组专家,湖北省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特约研究员,武汉市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黄素逸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转换与利用;传热传质学;多相流;热物理量测试技术;采暖、注重肥原之制冷与空调;生物传热;士长抗胜基补货程兴世材料加工中的热物理问题等。近几年先后承担国家语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科委高新技术基础研究等十余项课题,通过这些基础研究,不但培养了大批的研究生,而且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20篇论文。黄素逸教授也满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近几年先后与钢铁企业、发电厂、炼油行业合作开发了不少新产品,攻克多项生产技术难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椭圆矩形翅片管散热器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奖。黄素逸教授的著作颇丰,主要的译著鲜体想加笑沙算排析来有:热物理量的光测;热辐射传热;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流动显示;传热学;锅炉与热交换器的传热强化;采暖、空调制冷手册;计算流体力学基础;能源科学导论;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场协同原理及强化传热新技术;能源概论;能源与节能技术。王晓墨女,1974年4月出生。2000年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现任工程热物理教研室副主任眼著真烈般担么换回格。承担《传热学》、《核动力装置》等课程的教学工烈画乡灯并才外作。主要研究方向有: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强化传安且溶热技术、小尺寸通道内沸腾现象的研究以及核动力装置内的传热和流动问题研究等。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国防基金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能量与能源
第二节 能源资源、供应与消费
第三节 能源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振作这化没章 能量的转换
第一节 能量丝回服续革内决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主要的能量转换过程
第四节 能源利用分析
考矛哪年欢宪 第五节 能量的储存
雨雨石在 第三章 燃料
第一节 煤炭
第二节 石油及其制品
第三节 天然气及其他气体燃料
第四节 核燃料
第四章 电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火力发电
第三节 水力发电
第四节 先进发电技术
第五章 早丰亮量代突整克核能
第一节 核能的概述
第二节 反应堆
第三节 核电站
第四节 核电站的安全性
第五节 21世纪的核能
第六章 可再生能源
第一节 太阳能
第二节 风能
第三节 地热能
第四节 生物质能
第五节 海洋能
第七章 氢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氢的制取与贮运
第三节 燃料电池
第八章 节能概述
第一团节 节能的目标和领域
第二节 节能的法规和措施
第三节 节能术语与技术节能的途径
第四节 节能的技术经济评价
第九章 先进的节能技术
第一节 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
第二节 强化传热技术
第三节 余热回收技术
第四节 隔热保温技术
第五节 热泵技术
第六节 热管及其在节能中的应用
第七节 新型高效换热器
第八节 空冷技术
第十章 节约热能和电能
第一节 节约热能
第二节 节约电能
第三节 输配电系统节能
第四节 用电终端节能
第十一章 重点耗能领域的能
第一节 工业窑炉和锅炉的节能
第二节 建筑节能
第三节 交通运输系统节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