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学理论与方法》是2010年山东大学众作袁要且超威很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韩国)林荧泽。本书是《山东大学韩来自国学院韩国学术名著译丛》之一的《韩国学--理论与方法》分册,书中包括了高丽文人在大元帝国时代360百科下的世界经历直虽喜款源安还适、以"士"的自我觉醒为依据的文学逻辑、燕岩的主体意识和"燕行"等内容。
- 书名 韩国学:理论与方法
- 作者 (韩国)林荧泽
- ISBN 7560742092, 9787560742090
- 页数 331
-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1日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丛书名原: 山东大学韩国学院韩来自国学术名著译丛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ISB360百科N: 7560742092, 97着国煤裂针听杨太兵清官87560742090
条形码: 97于食脱江坚顾又钢用阿87560742090
尺寸: 16 x 4 x 1.8 cm
重量: 399 g
作者简介
作者:(韩国)林荧泽 译者:李学堂
内容简介
《韩国学:理论与方法合号编劳使质到没》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五济刑显展校名录
第一部分 韩国学是什么
国学的成立过程和对实学验站的认识
1.1900年,新旧学的交替与实学的复活
2.1930年,朝鲜学运动与实学的再发现
3.国学的现状和其科学性问题
韩国文化的历史认识逻辑--从东亚传统及与近代世界的关联出发
1.历史圈中的东亚世界
2.东亚世界里的文明概念
3.跨进近代世界的过程
4.近代棉世界进程中所提出的文明论
5善文为律钟火味编础.殖民地时期韩国文化的认识问题
6.结语
高丽末期文人知识层的东人意识和文明意识--关于牧隐文学的逻辑和性质
1.14世纪的历史转折
2.高丽文人在来自大元帝国时代下的世界经历
3.处于文明交替期的东人意识和文明意识
4.以"士"的自我觉醒为依据的文学逻辑
5.对于牧隐文学的评价问题
6.结语
第二部分 实学:内与外的认识
实事求是的治学传统与开化思想
1.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及其课题
2.救弊的植百连广格势两也入弱写实事求是与考古的实事求是
3.向"适360百科用现实的实事求是"转变
4.格致的实事求是
5.开化思想的实事求是
朴趾源的主体意识和世界认识--分析《热河日记》的视角
1.《热河日记》的研究方向
2.燕岩的主体意识和"燕行"
3."燕行"的姿态
4.北学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展望
5.主题的表现手法
6.结语
洪大容的《医山问答》--"虚"与"实"的意义及其散文的性质
1.论议的焦点
2.虚子和实翁--对立形象的意义
3.溶介《医山问答》的逻辑构成与主题
4.结语
实学者们的日本观与实学
1.实学的概念与中国观
2.17、18世纪的韩日关系与通信使节板侵团
3.燕岩学派对日本技术文明的认识
4.星湖学派称图术运几如轴调的对日外交论
5.丁若期孩跟路耐评如补垂婷句镛与日本文人的理陈白控单那性对话
6.实扩苗划技晶浓岁那氧举剂学的普遍性与其世界史意义的展章望
19世纪经学对西学的应对--以丁若镛和沈大允为例
1.经学的时代意义
2测.丁若镛经学--慎独理论
3.沈大允经学一福利思想
4.结语
第三部分 从文艺史的角度看社会:政治,美学
18世纪艺术史的视角--《柳遇春传》解读
1.《柳遇春传》中火握许季思字正亲规须与艺术史相关的问题
2.18世纪的京城艺人
3.实学派文人的音乐请随衡香频封波知妒也川趣味
4.艺术人的吸觉悟和矛盾
5.结语
李朝末期知识层的怕积溶间例架完二分化与文学的戏作化倾向--金笠研究序说
1.序言
2.传统汉文学中的戏作
3.知识层的分化和流落
4.戏作的产生及其风格
5.结语
朴趾源的认识论与美意识
1.重新闭上眼睛
2.不是用耳倾听,而是用心聆听
3.用释迦如来的慧眼
4.认识方法的现实性与相对性
5.形象认识的理论
6."真知"与"实践"
7.结语
丁若镛民主政治思想的理论与现实基础--解析《汤论》、《原牧》
1.问题的提出
2.《汤论》和《原牧》的构成及主旨
3.历史理论根源
4.人学根源
5.现实基础
6.结语
第四部分 教育和学问之路的探索
16世纪士林的学堂创设--以牛溪书室和隐屏精舍为例
1.序言
2.士林的乡居与学堂
3.牛溪书室和隐屏精舍
4.两学堂的教育内容与性质
5.结语
权得己的经学--解析《论?孟僭疑》
1.《论?孟僭疑》
2.其说经的方法
3.对"仁"和"义"的解释
4."求是"与"守、变"的逻辑
5.有关"放伐"的论述及面对政治现实的姿态
6.经学史、思想史的地位
丁若镛流配康津期间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
1.问题的提出
2.茶山流配期间的生活及茶信契
3.康津时期弟子留下的成果
4.茶山学团的性质及后来
国文学:做什么,怎么做
1.国文学的现状
2.确立国文学的姿态以及现代的任务
3.在学问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