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姜源于《本经》、《本经》:"主胸闷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利,生者尤良。" 《本草纲目》:"元素曰,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甚历呀置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来自阳立效,故书有360百科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别名:白姜、均姜。
性味:辛,热。
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燥湿消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官胡牛解道非造书采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 中文名称 干姜粥
- 源于 《本经》
- 别名: 白姜、均姜。
- 性味 辛,热。
- 功效 温中,止血等
方一
原料:干否否这委洲仅模姜1-3克,高良地尔祖姜3-5克,粳米也势磁周功井强川一100克。
制作: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
用法:早晚服食。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3-5口为1疗程。以秋冬季节为宜。
疗效:温暖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呢逆、泛吐清水,肠鸣腹泻。
注意事项:凡发热之时以及阴虚内热的病人不宜选用。
来自 来源:《寿世青编》
方二
组成:干姜50克,粳米200克。
用法:将干姜切片备用,再将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煮沸后,改用文火,加人姜片,煮至米花即成。
功效:温中祛寒,温经止痛。
主治:痛经,属寒湿凝滞型,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
附注:报道治疗痛经23例,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
来源:北京:中国林360百科业出版社,1995,250
治小儿呕吐方
元冷物 小儿外感犯胃、内伤责模饮食、蛔虫侵扰等因素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呕吐,下列3方可治小儿呕吐。
1、山楂姜汁饮:山楂15克,姜汁少许。山楂煎水,兑姜汁少许(1-2滴),少量多次服。主治伤食(乳)呕吐。
2、竹茹饮:竹茹15克,乌来自梅3克,甘草2克。乌梅打破,与竹茹、甘草360百科同煎取汁,去渣,代茶频饮。主治胃热呕吐。
许营甲香不各跑委北材放 3、干姜粥:干怀唱何保培法光讨派重姜3克,高良姜3克,大米30克。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大米,同煮粥,早晚各1次。主治胃寒呕吐。
其他信息
加味干姜粥 - 配方干姜3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粳米100克。 干姜3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粳米1刑灯甲00克。 干姜3克,茯苓乱乐波品15克,扁豆15克,粳孔建如和项落治感交绝哥米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