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业施祀三公山碑》是刊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的一方碑刻,又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无撰书人姓名,属缪篆书法作品,现位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南麓。
《祀三公山碑》为长方形,高1.7米、宽0.7米、厚0.25米,碑文共10行,行字多寡不等,共200字,主要记述常山相陇西冯君为消除天灾人祸、国泰民安而祭祀三公山神的活动。 书法上,其行间茂密,大小穿插,长短变化,宛尔行草书的空间布白,由于行距相径去队占等而字距不等而具有变化中的整齐美;同时,单字结构非同一般,部首的组合变化,常常打破常规,出人意料地夸大某一个局部,放领娘构良析个想使许多字展现出一种拙笨的动态,加上碑文的漫漶与剥落,从表面上又形成了完整与残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营造出独特的风采。
- 中文名称 祀三公山碑
- 创作年代 东汉
- 别称 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大三公山碑
- 书法类型 缪篆
- 规格 高1.7米、宽0.7米、厚0.25米
简介
三公山即今河北元氏县仙翁寨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乞雨的重要场所。是元氏县(古常山郡所在地)六大名山之一。在战国,秦,汉,来自三国时期元氏县(常山郡)的封龙山,三公山,白石
山,灵山,无极山均为剂受绍承四北方名山。古时还因山而有少识灵山国,无极国。这一带石家庄地区文化,政治中心。各山均有汉碑。现仅存《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对我国书法艺官术有重要价值。
结体介于篆、隶之间,亦称"缪篆"。清杨守敬评:"非篆非360百科隶,盖兼二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篆书多从此出。"临写此碑时,要防止横、竖笔画起笔处锋毫的侧露,仍应取藏锋逆入起笔。碑字结体方整,不似秦篆取长形,也不类汉隶左右逸纵取势,带有扁形。
----《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相关赶优还修反胶赵态站船史书
此碑全称《排际图井脚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元乃贤《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祀三公山碑在元氏县西北二十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指此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岐重新访得,始有拓本行世。碑文起首云:"□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翁方纲考定为安帝元初四年(《两汉金石记)。元氏县还曾有另一通隶书《三公山碑》,据《河朔访古记》云,在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即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所著录者。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立,晚于篆书《三公山碑》六十五年。此石久佚。
字体
《祀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汉印中多见之。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齐白石的篆刻深受此碑影响。翁方纲云:"碑凡十行,来自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云:"作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邪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360百科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枕经金石跋》)
艺术特色
碑文篆隶相兼,是由篆入隶之作,其渐减篆之萦折,为录之径直,有孙苦突志光由国达的字还有草篆之意,书法劲古,笔锋遒劲浑厚。清代书法家多有摹仿,尤其是篆刻家十分重视学习此碑书体。清代康有为、杨守敬称之为"瑰伟"。日本行书道界人士也称其为"神碑"。此碑对我国著名书画极阻棉液去行害为五按容大师齐白石、吴昌硕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据传当年齐白石得"祀三公山碑"帖,如获至宝,认真领悟、习摹,爱不释手。正因为他能够博采众长,才开创出一种既含前人又孕自我,方正奇险、天趣横生的独特风格。
清方朔跋此碑云:"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也斜直偏拂。亦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兼通,乃能一定作么识门外散始防独擅。"
齐白石书法
就书法篆刻而言,齐白石承续了吴昌硕开启的大写意风格,并作了新的发展和开拓。齐白石的书法篆刻,主要从《天发神谶碑》和《祀三公山碑》中脱胎而来。《天发神谶碑》书法体兼篆隶,在古代书法中堪称独树续东穿级色合修一帜。宋黄伯思《东观馀论》卷上评曰:"若篆若隶,字势雄伟。"清张廷济跋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祀三公山碑》的字体也在篆隶之间,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方朔《枕经金石跋》云:"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细阅之误坚路尔价查款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也,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兼通,乃能一家独擅。"齐白石的书法正是受此二碑影响,亦篆亦隶,雄伟酣畅,结合他痛快爽辣的艺术个性,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书风,并以此为主导,奠定了他基本的篆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