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军虎,男,1977年生,陕西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导演。
- 中文名称 李军虎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77年
- 职业 导演,监制
- 毕业院校 西安美术学院
个人经历
李军虎大三时曾拍摄纪录来自片《范坤》在凤凰卫视播出。
2006年,李军虎拍摄完成了15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其作品《千里寻母》,分别荣获中国最高政府奖--"2006年中国十佳纪录片"、中国影视学院提名奖,并入围法国飞帕电视节。

2006年2月,他跟踪拍摄了四年之久的纪录片《生于1360百科977》获得第28届东京影像节优秀作品奖。2006年举行的中国(广州)纪录片大际会上,他的作品《城》获得中国头领周待调所优话自制作人奖。
主要作品
时间 | 职务 | 作品名称 | 获得荣誉 |
2003年 | 导演 | 《生于1对办少供977》 | 日本国第28届东京录影节评委会奖 |
2004年 | 导演 | 《网恋》 | |
2005年 | 导演 | 《陪修护密课低个儿征上读》 | 入选亚洲电视节目制作论坛 |
2005年 | 导演 | 《长大的故事--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生存报告》 | |
2005年 | 导演 | 《我是谁--中国农民工子女根优较劳生存报告》 | |
2006年 | 导陈财新永解演 | 《千里寻母》 | 2007年度中国十大纪录片奖 2007年度国际选片会入选影片 入选卡塔尔半岛国际纪录片节 |
2006年 | 和一掌区联优导演 | 《城》 | GZ DOC中国制作人奖 |
2007年 | 导演 | 《男人40》 | |
2007年 | 导演 | 《父亲》 | 荣获2006年度CNEX(香港)创作基金 荣获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音许每量效早攻片节【冠军奖】(调状功教普2009) 入围第20届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2008) 第一又队志届英国万象电影节展映(2009) 第二届温哥华新亚洲电影带背代例当节展映(2009) 南阿巴拉契亚国际电影节,非竞赛单元(2009) 第十三届美国罗得岛州国际电换行影节(2009) 搜狐全球华人纪录片互联网盛典【评委会特别大奖】(2010) |
2008年 | 导演 | 《单身女人》 | |
2009年 | 导演 | 《句换城》 | 荣获2009年度CNEX(香港)创作基金 息满粮缩 荣获「华语纪录片奖2011」长片组竞赛季军(2011) |
2009年 | 监制 | 《毕业生》 | |
2010年 | 导演 | 《洗脚》 |
个人访谈
东方早报:你和你父亲的关系如何?
李军虎:我是在新疆长大的,我父亲是空军的机械师。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来自样,望子成龙吧。他们本来想让我学音乐,因为我妈是个音乐老360百科师。手风琴、管风琴,什么都试过,但都没学成。那时作为孩子的我,比较善于逃跑(大笑),部队大院的孩子差不多,骨子里都比较叛逆。我班夫架精诗零零某照黑模拍的片子都会给我父母看待证,刚开始看,父亲会说,这老爷子真不错。等到第二部、第三部,他就会说,呀,怎么都是这种呢?以后不要给我看了!所以,他们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片扩阳且怕过呀半声应该抛开学术、理论,把自己放在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进继落民诗根异外行创作,这是最基本的。纪录片的首要任务是好看。
东方早报:是不是终卷矛今精去农村支教的那段向确生活对你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
李军虎:我没有上过高中,也没有学过电还影,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就被分配当了美术老师。那个时候大环境的标准是,第一选择中专,国药村富牛体经乐第二选择才是大学。因为中专毕了业,国家就能给分配个好工作,比如铁路、公交公司啥的,都是铁饭碗。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现在在司假界齐也斤促死岁水开火车。
至于农村支教,依孙际朝年不瞒你说,不是我情磁写缩愿的,那时候被鼓励去了偏远山区教书,谁去谁涨两级工资。要是平时,涨两级工资,最起码另没得在城市小学熬上四五年,所以我们都被激励着去了,很兴奋。我现在夫成针县必裂春解末照绍还有同学在兵马俑坐落的那个地方当老师。从西安到山里有50多公里,没有像样的山路,去的时候太兴奋了,待了一个星期我就受不了了,太苦。农村没有专职美术老师,你必须得带班,又是班主任又是管理员。一个老师除了音乐,什么都得管。可是再牛的人去了那儿,就都完蛋了。那儿的孩子太好了,他们会咣咣地敲你房门,你一开门,他们手里捧着全是吃的。这种最淳朴的东西,会把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揪住不放。这些对我后来有很大帮助。
其实我拍的这群人是最引右汽土武天评李引香激好拍的,如果你愿意坐下来和他们交朋友,他们马上和你交朋友。不像城里人,要对你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判断。比如我到一个学生家里,他给我炒鸡蛋,一下给我炒50个鸡蛋,我赶紧说,你炒5敌速办沙县超都婷原强修个我都吃不完,他们说,这是打碎的鸡蛋,他们也要吃。他们不刻意,全都是很自然的流露。后来我还是逃跑了,因为我出生在城市,受不了那样的苦,也觉得这种苦是我解决不了的,我也不愿意再回过头去强调或粉饰那段支教的经历,我比较直,我愿意直视我拍纪录片以来走下的任何脚印,引找叫距文包但我不愿意的是以高歌猛进的方式。
东方早报:那为什么还花那么长时间关注农民工?你的系列纪录片《我是谁--农民工子女调查》还跟踪拍摄了8个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陈套学选工子女的生活状态。
李军虎:一方面我也很现实半居李庆沉所二业关甲,我认为这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因为农民工占中国人口很大一部分,农民工为什么要永远和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如果这些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实际上能够解决中国一个大问题。
东方早报:你其实拍的不是农民工,更像是拍两代人的关系,他们和时代的关系。
李军虎:你说得特别对,这就是另外一方面。其实大家都是农民,任何一个中国人往上翻三代,肯定是农民。西方社会总拿农民问题揪住我们不放,但是我希望带给大家一个真相。这并不一定是某种狭义上的主观判断,往往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我关心的不是农村本身,也不是城市本身,我更关心的是城乡之间的互动、人在其间的心理变化。我以前学摄影,在观念上有一个视觉积累,基本上用画面叙事,而我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好的纪录片应该点燃观众心里的问题,而不是通过一部片子就能解决存在的问题。
东方早报:除了这些,你的独特性在哪里?
李军虎:纪录片没有绝对真实,每个导演都想体现自己独特的判断和认识,一点点儿地在向理想中的位置移动。我的纪录片里,如《父亲》是贴着人拍的,就像拍我自己的父母,我很了解我自己和我的父母。有些东西我根本就拍不了,比如地震第二天,有人要我去拍,还有钱拿,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我观察事件的方法确定了我不能拍摄那样的题材,我会把自己拍疯了,我受不了冷静观察。我对自己太清楚,我看不了杂技,参加不了葬礼,这些都太残忍了。特别是出现杀鸡、杀狗的镜头,我一看就会崩溃。
东方早报:一部纪录片拍摄的成功,80%取决于拍摄对象的选择,你怎样挑选你的人物?
李军虎:《换城》的这两个家庭有我的影子,我随着我的父母去过无数个城市,待过不同的学校,所有的学校都在修建。我小的时候,也是很多家共用一个楼道,父母在楼道里做饭,小孩子们就在楼下玩儿。这就是我生活过的那个年代,所有的片子都有我的记忆在里面。《父亲》里的父亲,是"中国式"的父亲,父亲并不一定要做过多惊天动地的事来体现他的价值。现在我们回想起最牛的父亲是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那是一个背影,我们每个人心里的背影。大家总想找视觉的冲突,我的影片不精彩,但是十年后再来看看,也许又是不同。
东方早报:换句话说,你的片子戏剧冲突不多,但是时代的冲突很明显。
李军虎:对。有的人一部影片可以解决一个问题,我就不行。我曾经拍过那么多不同的人,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一家人、保姆、服务员、通过婚姻来换取城市身份的人,我拍了一个大相册。我也曾经拍过富翁,他在拍卖会拍了一瓶红酒,花了18万元,一上车就给我们开了喝了。我当时说,你怎么能把18万元给喝了?把这钱给我,够我拍一个片子了。他当时还笑着对我说,"没关系,我待会再送你一瓶。"我后来就不再拍了,因为那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我记得我和CNEX合作的一年,我的方案通过了,和其他人一起去报预算。我看大家写的都是30万元,我就报个20万元,后来发现所有人都写的是美元。刚好我报的选题是:"为什么贫穷?"那个老外评审就问我,你很穷吗?为什么别人要30万美元,你只要20万元人民币?我还是回答他,就是拿不到一分钱,我也还是会拍的。这不是喊口号,在拍纪录片这件事儿上,我还真不愿意从理论上、学术上说太多,我只愿意去做,能去做我就特别兴奋。
东方早报:人为什么会贫穷?
李军虎:有的人认为是教育,是大环境,我认为不是。我觉得还是观念。这个观念要好几代人、好的教育背景才能扭转过来。
我去年跟着一个农村女孩拍,到最后,身边聚集了一帮城市里的女孩子,为什么呢?年轻女孩当服务员只能赚1000多元,可是去给人洗脚,当然是正规的,一个月可以赚四五千元,还很轻松。当时有很多城市里的女大学生觉得这个洗脚的工作真的不错,就一直干下去了。她们还会留下客人的电话,一个月有的甚至可以赚1万多元。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子,一个月靠洗脚可以赚8000元到1万元,她的世界观能不乱吗?
东方早报:所以你镜头的价值观是?
李军虎:纪录片应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秘密"。农民工很容易跟你接触,所以你很容易接触到他们的秘密,纪录片可信度越高、故事越有震撼性,也证明秘密挖掘得很深很完整。但现在很多纪录片作者和拍摄对象的纠纷很严重,原因就是你把他的秘密公布于众了。
回到《父亲》这部片子,之所以把父亲的哭剪掉,就是我为他保守了他脆弱的秘密,为观众留下了他坚强的一面。所以《父亲》的英文名就叫做"勇敢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