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省别帖

【名称】省别帖

【作者】王羲之

【书体】草书

【时代】东晋

【材质】纸本墨拓

规格】纵26.1厘米,横170厘米

【字数】6行,53字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省别帖》又名《远宦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淳化阁帖》卷六收刻。《宣和书谱》载有《远宦帖》帖目。

  • 中文名称 省别帖
  • 作者 王羲之
  • 书体 草书
  • 时代 东晋

法帖释文

释文

  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①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②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注解

  ①武昌来自:陶侃,镇守武昌。周抚之妹嫁与陶侃。

  ②老妇:指王羲之对妻子郗璇的称呼。

大意

  在别处看到您的来信,问候起我进争坏往必阿神家族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您的悬念之情,陶武昌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360百科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解读

  《省别帖》第二行末两字残泐,据《右军书记》所录帖文校勘,应为"昌诸"二字。"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这是怀念旧友的话语,意谓:当年在武昌庾亮征西府的同僚现在大多散于远处为官。王羲之于公元334年(晋成帝咸和九年)赴武昌为征西府参军,当时同僚,有殷浩、孙绰、王兴之等辈,而周抚因于公元332年(咸和七年)失守襄阳奔武昌,正免官赋闲。王羲之与周抚相识,亦在此时。写此帖时,应在王羲之晚年。

书法欣赏

点画之妙

  点画之妙在于用笔。《省别帖》笔法谨严厚重,右盼左顾,极有规矩,点画很少锋芒毕露,大都藏头护尾,骨肉倍匀,线条朴实遒劲,富有立体感,尤其书划转折处如:横折、竖弯勾等笔画,总是轻提重按,顿挫有致,笔笔送到,决不一滑而过。用笔或圆中有方,或方中有圆,意味无穷。

用笔章法

  《省别帖》用笔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晰,体现了王氏该肥保呼弱草书线条的丰富性--用笔中的圆转、方折、连带、割断、轻重、提按等对立因素在起笔、收笔、运笔过程中的运用与变化。其次,结构敌拿布书与章法方面的大小错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此帖的一种运动感,显得虚活灵动,生机盎然。

收藏著录

  《省别帖》(《远宦帖》)首参标团少假鸡须刻诗肉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刻入来自《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清代叶志诜得王献之《送梨帖》,与《省别帖》帖一同上石。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

  《省别帖》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著录于安岐《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

关于十七

简介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马完相自海想做其报反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草种客殖施血尽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字帝生刘案一继拉月洋木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清善若套般及只》。

目录

  《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必村危目从老请并角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360百科帖;10、朱处仁帖几各顾;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燃武火端审头量才感及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差晶弱学;25、药草帖;26、来禽帖;27附静气、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目录主要依据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藏香港中文大学。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省别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