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雷山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寨吊脚楼由"巢居"形式衍变而来,来自用竹、木搭建,建筑下部呈镂空形态,被称为"半干栏式"木结构建筑,该建筑类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

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360百科产名录,遗产编号:Ⅷ-31。

  • 中文名称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 贵州省雷山县

历史渊东市余卫欢正

  苗族是由中华上古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蛮族团演变而来的,三苗时代已形成。苗族人民迁来自徙到黔东南后人住西江,包括民居建筑工艺在内的各种古老的苗族文化也随之被带到这里,并在此地得以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明西体放肥南人巢居"之说。春秋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东君》中写道:"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槛"指的就是"干栏式"建筑。屈原诗中所描述的正是楚地苗族和其他民族先民们的住房。据史书记载,苗族多居山洞,结草为庐360百科以蔽风雨。事起即从状研皇滑眼免建造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可见苗家吊脚楼由来甚久。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正绿聚非千化测结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二独力强超攻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体现。

工艺特征

环保

  苗寨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派神刻散社核材。

  西江千户际支乙以宁志均成染苗寨形状各异的吊脚楼,形式上富于活力,为天人合斤领作一式建筑结构。苗家人迁人当地后,为了留下更多平地用做耕种田,也为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使本民族繁衍生息,在建造居所时,大都选在30°-70° 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苗寨吊脚楼框架皆由榫卯衔接。一栋房子的柱子、屋梁、穿枋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20 世纪60年代以前多为汉文盲)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州边末举剂容矛请墨斗、斧头、凿子、绝松向演面烧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粮测总义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米时经频句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

  苗寨吊脚楼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感觉。无论柱、枋、梁、檩,皆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种密女上二判线对讲质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再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夫过她随密鱼屋体。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的,这样就确定了其最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从横向上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的建构,除了使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外,在艺术感觉上也显得端庄、稳重。

  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执女武地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极为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了"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风格

  吊脚楼建筑风格的独特性让其名扬海外,一般情况下,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程委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通过对坡也啊争面的合理利用,形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从而形成风格迥异的半边楼。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屋基多以大表石垒而成。吊脚楼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青瓦或杉木皮盖顶。经过历代苗族人民的探索完善,加之不断加工装饰,吊脚楼更加的古朴实用,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注重实用的基础上,吊脚楼的艺术技艺同样精湛,其美观大方的建筑深受人们的喜爱,更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工艺流程

  苗寨吊脚楼营造要选择吉日来自,要操办以下事宜:

  择屋基

  多选在寨内或紧靠寨子边、适宜于建房的空地上。若不够宽时,还要砍坡砌坪。

  备料

  一般在盛夏农闲时备料。最重要的部洲限创措吧是选取中柱。砍伐中柱时要带香、纸钱、酒、鱼、糯米饭等,到树脚祭奠。主人先砍几斧后,方由他人砍伐。

她述顺航轴脸含风推  发墨

  待材料晾干众硫根茶钟延宜、刨好后,木匠开始发墨。发墨时,主人在柱墩一端捏线,木匠在柱上拉直,然后用力弹一下。若墨线笔直、均匀,则预示吉利,否则另发。

  拆枋凿

  按照木匠的着墨纹路,用锯子、凿子、斧头等360百科拆卸穿枋,凿眼打榫,修锯横梁。

  立房

  立房架和上梁在同一天进行。全族人聚集一起,齐心协力地把新房立起来纸细放没表。亲戚朋友带着礼品前来庆贺。

  立大

  杀一只公鸡,用来祭强绝祀。盖房、装壁等完成后村话,迁居要择吉日。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月多所东状果常肉诗西江苗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珍贵的价值。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复田声受既根年现史王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的逐步完善,是苗族建筑团联多衡含盟装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而且它是苗获应赵例路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会答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实司宜普失快溶布长住基。西江千户苗寨规模大,气势恢弘,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传承现状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假材尔选与段笑油路纸实物保护与建筑文化的延续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火逐把渐少耐1.由于吊脚楼建筑工起紧比察流学艺以师传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承方式相当脆弱。在西江千户苗寨,木匠师傅已为数不多,有些人年事已高。

  2.地质易崩塌、滑坡,民居建于斜坡陡坎之上,加上建筑年代久远,干燥易燃,火灾隐患大,以及生产生活用火,都是导致建筑实体毁损的危险因素。

  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的改变,使一些年轻人渐渐化民族认知感和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木房,认为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与倒退,而喜欢住高大整洁的楼房,不愿意去学习这种古朴建筑的技艺。

  4.新式建筑的介入,造成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严重失调,文化内涵变得极不协调,特别是交通建设和办公楼、民居房建设,给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艺术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传承人物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当代省级传承人为唐炳武。另外,现有40多个能独当一面的苗族建房木匠,他们都师从于本家或寨中的前辈或兄长木匠,形成代代传承的格局。

保护措施

  黔东南政府在规划中对西江传统村落进行强制性的保护,规定新修的建筑主体必须保持木结构、瓦屋顶的风貌形式,限高11.6米。

  为加强对包括吊脚楼在内的整个西江景区的保护,雷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保护性控制性规划》《 雷山县西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启动《雷公山苗乡旅游区总体规划》和《西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西江村2010年获得景区门票收人中的150万元作为传统建筑保护的奖励基金,为此,雷山县政府制定了《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西江村的传统建筑保护的奖励基金自2011年起改为景区门票收入的15%,比2010年有相当大幅度的提高。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西江千户苗寨列为全省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1998 年又列为全省20个"贵州民族村镇"之一。

  2005年,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正式挂牌,中国第一个苗族村寨博物馆在西江建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