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人(Goths)(200年~714年)也译作哥德人,是个欧洲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历史上,哥特人是一直以狂暴的作风著称于欧洲,如果不是匈奴人的入侵,他们甚至有可能攻占整个罗马帝国。
- 中文名 哥特人
- 外文名 Goti
- 实质 东日耳曼的西哥特人
- 隶属 日耳曼人的一支
- 时间 公元410年
基本简介
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分为东日耳曼的西哥特人(Visigothi)高宜吃作林秋、东哥特人(Ostrogothi)以及北日耳曼需报待构的高提哥特人(Gaothig雨全论富othi)、瓦哥特人(Vagothi)。西哥特人于公元410年攻陷罗马,此后迁入高卢和意大利,公元711年被阿拉伯人击败。东哥特人于公元493年攻占意大利,公元553年被东罗马帝国击败。高提哥特人、来自瓦哥特人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是现代瑞典居民的主要祖先之一。
布龙菲尔德称:"哥特人Goths的名称,按古日耳曼语应该是*['goto:z],在中世纪拉丁文献里不仅出现为goti,并且也写作gothi,就是从后一个字形才引导人们用[θ]读Goth360百科,Gothic"(《够语言论》27.8.第607页)Goti的后缀-ti即焉提之-提,Gothi之后缀-thi则是汉语之氏。提tí定齐、shí禅支,越南紧胡皇欢军盾响革年百语đề,王力dye。安世高译(v)t头按队挥派胜汽织资令i、de、dvī、支谶译dya、(v)dha、支谦译(v)tī、di、na、(v)tin、(v)da、dṛ、dri、dhṛ、康孟祥、竺大力译tra、dra、dhī、康僧铠译dī、dhi为提。-提实即汉语的迫指门示零纸果罪口口二氏。《论衡·乱龙篇》:"金翁叔,休屠王之太子也,母死,武帝图其母于甘泉殿上,署曰'休屠王焉提'。"金日磾的父亲是匈奴休屠王,其母亲自是"休屠王阏氏",《汉书·金日磾传》:"日磾以父(休屠王)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官,输黄门养马,时年十七矣。",所以钱大昕《十驾斋养迫门新录》卷四说:"焉提,即阏氏也"。钱氏又说"案古书氏、是通用,提从是,古亦与氏通"。焉提即阏氏,"提"即"氏"也。氏shì承纸切(禅纸)、zhī章移形妒带的创劳乙原领航游切(照支),越南语thị;越南语th音转为sh(相当于英语th读[θ])即是汉语氏。古代翻译家在将外语音译成汉语时,第一宜多个音节常以第二个音节的开头辅音收音。哥特Goti可音译为Got-ti,此即高本汉(Karlgren)给出的月氏读音之一*Got-ti。哥特Goti征可音译成汉语的月氏。
在凯撒的《高卢战记》、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浓远刑装族们官皮》、阿庇安的《罗马史》中均阳席于粮星坏未出现Goti、化少早京草犯积正还Gothi或Goths粉倒况担正十却析。《日耳曼尼亚志》中的Gotini本意是Goti夷(Gotini之中-ni可以视为是拉丁语的族名后缀。《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P32称"尼是拉丁语中表示民族的词尾"这个尼当即汉语的夷。《汉书·地理志》越嶲郡苏祈县"尼江",唐颜师古注镇首贵酒呢此英连需路乡云:"尼,古夷字"),但塔西佗扩体岁挥却以为他们不是日耳曼人。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沿着多瑙河叙述"那里的部族时提到哥梯尼人Gotini:"但哥梯尼人Gotini用高卢语,俄昔人用潘诺尼亚语,可见他们不是日耳曼人。"(43)多瑙河流域的哥梯尼人Gotini因讲的是高卢语而被塔西佗排除在日耳曼人之外。
据说,最先发现哥特人的是希腊殖民地马赛Marseilles旅行家彼泰阿斯Pytheas。他告诉当时的人们,在夫利什哈夫Frische Haff附近,即东普鲁士一带,有一种人叫哥顿尼斯人Guttones,常在波罗的海海岸寻找琥珀,进行交易。此后差不多有四个世纪,欧洲人不知道这些从事琥珀交易的人的消息。由于这种人在此之后有四个世纪不为人所知,因此这个传说是可疑的。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提到Guttones居住在波罗的海海岸附近,是西方著作确凿的对Guttones的第一次记载。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初的罗马史家塔西陀在著作中再次提到这种人名字,但他拼为Gottones(现代版本作Gothones)。塔西陀所说的Gottones被现代学者比定为哥特人。塔西陀称:"在鲁给夷Lugii人之外为哥托内斯人Gothones"(44)《日耳曼尼亚志》注[74]称"哥梯尼人住在现代波兰南部克拉科Krakow附近"由于塔西陀在前面第41段明确宣称"我们现在再沿着多瑙河叙述",因此他在后面提到的哥梯尼(Gotini)人、哥托内斯(Gothones)人均在多瑙河流域。由于"滨海一面,与哥托内斯人紧紧相连的为茹给夷人(Rugii)和勒莫威夷人(Lemovii)"(44)多瑙河最终注入本都海(Pontus即今黑海)。茹给夷人和勒莫威夷人既已滨临黑海,哥托内斯人当在多瑙河中下游一带。Gothones可分解为Go-thon-es,其中-es为复数后缀。-thon即don是凯尔特人表示地名的后缀,相当于汉语的"屯"、英语的town、匈奴称于阗为"于遁"之遁(玄奘《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附注:"俗语谓之汉那国,匈奴谓之于遁")、高加索地区的奥塞梯(Osset)语后缀-don"场所,地方"、"…之地"。伯希和称:"总之,和阗一名的古音(公元前二世纪)当为*Godan。到公元初又有作*Gostāna>Gostana的,与前一名称同时存在。二者都为'*Go地(国)'之意。*Go是和阗地区地名中常见的成分,如梵文化的Gomati(按即《法显传》中的瞿摩帝,和阗地区寺院名),Gośṛṅga(按即《西域记》中之瞿室[食夌]伽山,玄奘注'唐言牛角'),*Gomasālagandha(按即《日藏经》中之瞿摩娑罗香)等,但目前尚不能解释。*Go可能为该地民族之名称。"(《马可波罗注》Ⅰ,页420)Go-thon即于阗*Godan,*Go氏即哥特Goti也。
哥特人称自己的祖先就是古希腊、波斯人所说的Getae人。罗三洋称"值得一提的是,在哥特人的传说中,帕提亚人还是他们的亲戚:当他们的祖先'格泰人'还在中亚草原上生活时,曾经随亚述人远征过埃及。在归途中,一些士兵迷恋于西亚的异国情调,擅自离队出走了,所以被叫做'帕提亚人',就是哥特语里'出走者'的意思"(《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第29页)哥特人的传说可能是真实的。色雷斯的Getae人可能是作为亚述人的同盟者而被安置在那里的,也可能是作为斯奇提亚人的同盟者追逐美地亚人进入色雷斯的,或是作为奇姆美利亚人Cimmerians的同盟者而被斯奇提亚人赶到色雷斯的。
由于哥特人自称是Getae人,罗马人乃以哥特人与Getae人是同种或是一个名称的两种拼写法。为哥特人写历史的约但尼斯没有区分这两个名称和这两种人,故名其书为《基特史》(Getic History)即《哥特史Getica》。Goti=Geti=Getae,哥特人(Goti)即格泰人(Getae)。
Getae人的迁徙
在希罗多德时代,盖塔伊人Getae尚在色雷斯地区。希罗多德《历史》卷五3:"除去印度人之外,色雷斯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所有这些色雷斯人的风俗习惯都是相同的,例外的只有盖塔伊人(Getae)、妥劳索伊人和住在克列斯通人上方的人。"Getae人属于色雷斯(地区)人的一种。卷四93"在他(大流士)进抵伊斯特河之前,他首先制服了自信是长生不死的盖塔伊人。……在一切色雷斯人当中最勇敢,也最公正守法的盖塔伊人却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因此也就立刻被波斯人奴役了。"盖塔伊人是在大流士进抵多瑙河之前被征服的,表明盖塔伊人居住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的地方。"他们被波斯人征服之后,就随着波斯人的远征队伍一同前进了。"(96)"大流士偕同他的陆军进抵伊斯特河,他便下令全军渡过该河…"(97)当时在色雷斯地区多瑙河对面并没有Getae人。"渡过伊斯特河,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地带。我所能知道住在伊斯特河彼岸的,只有那穿着美地亚人的服装的称为昔恭纳伊Sigynnae人的一种人。……他们自称是美地亚人的移民,但是我自己却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是美地亚人的移民。"(《历史》卷五9)
到了亚历山大时代,Getae人已移动到色雷斯地区多瑙河的对岸。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称:"这次战役之后又过了三天,亚历山大就进抵伊斯特河。"(卷一3)"因此,亚历山大把部队撤走,并决定渡过伊斯特河攻击定居在对岸的革太族。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看见革太族有一支很大的部队集结在对岸(大约有四千骑兵和一万多步兵)"(卷一3)当时亚历山大并没有征服Getae,也没有消灭一个Getae人,仅仅是把他们赶跑了。"(Getae)逃走时,尽所有马匹所能驮载,把妇孺驮在马屁股上,离开这条河到遥远的荒凉的地方去了。亚历山大占领了城市,夺取了革太人未能带走的一切。他命令迈立杰和菲力普把这些俘获送到后方,把全城夷为平地"(卷一4)强悍的Getae人并未跟亚历山大交战,Getae人未有人员上的伤亡。在亚历山大的威吓之下,Getae人暂时退却了。亚历山大在第二天"天亮以后,就率领全军安然无恙地返回营地"(卷一4)伊斯特河对面仍是Getae人的地区。阿庇安在其《罗马史》中说:"在多瑙河之外,有些叫做达西亚人的基提人(Getae)"(序,4)在"伊利里亚的战争"中阿庇安说:克勒特(Celts)民族西姆布赖人Cimbri人(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中的青布累Cimbri人则是日耳曼人)"他们走了二十三天之后,到了基提人的一个无人居住的沼泽地区,他们定居在那里,与巴斯塔尼人为邻"(Ⅰ.4)"以便于对伊斯特河那一边的达西亚人和巴斯塔尼人进行战争,在那里伊斯特河被称为多瑙河(Danube),但是稍微下来一点,就是伊斯特河"(Ⅳ.22)多瑙河应是Getae人对这条有名大河的称呼。按阿庇安的记述可知当时的Getae人并不在多瑙河下游,因为多瑙河下游仍叫伊斯特河。
希罗多德说:"伊斯特河发源于凯尔特居住的地方"(《历史》Ⅱ,33)伊斯特河(Ister)即多瑙河(Danube)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德国西南部多瑙河流域在很长时间内被西方历史学家当作凯尔特地区。阿里安称"伊斯特河发源于凯尔特地区,然后流经索罗马太族的一支亚组芝族地区、自称长生不老的革太族地区和索罗马太族大部分地区,最后经西徐亚族地区分五支入黑海。"(《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一3)在阿里安的记述中,凯尔特居于多瑙河的上游,索罗马太族的一支亚组芝族和革太族地区处于中游,索罗马太族大部分和西徐亚族位于多瑙河的中下游。
比较希罗多德《历史》和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有关Getae人的记载,可以得到Getae人的移动踪迹。在希罗多德写作《历史》时,Getae人尚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地区;在亚历山大攻击他们时(公元前336年),他们已经移动到色雷斯地区多瑙河的彼岸;在阿庇安(约公元95~165年)《罗马史》中,他们处在多瑙河对面的中上游地区。Getae人也就是哥特人Goti人在向多瑙河上游的扩散中和那里的凯尔特人Celts相混合,语言也变成了人数占优的凯尔特人的语言,因此哥特夷Gotini讲的是高卢语(即凯尔特语)。阿提拉的王庭设在多瑙河的泰斯Theiss与喀尔巴阡Carpathian山之间,在上匈牙利的平原即布达佩斯Budapest的右侧附近,或是旧城布达Buda之西约百里。凯尔特人曾居于此而称之为阿克利克Ak-Rik,意为"多水"。讲高卢语的Gotini人大致就在这里。
Goti、Gotini、Gothones皆Getae也。Getae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最早活动地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一带,Getae人从这里越多瑙河进入欧洲腹地,然后向北、向西扩散。哥特人是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向匈牙利以及维斯瓦河、聂斯德河移动,最终扩展到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哥特人在他们占据的地区留下了一批以哥特为词根的地名。瑞典的哥塔兰Götaland、哥德堡Göteborg、哥德兰岛Gotland都是因哥特人而得名的。在古代地名往往来自占据该地域的民族之族名。哥特人随便在那里定居修筑的城堡都可以叫做"哥特堡",他们所居之地都可称为Got(a)-land。
Got-land哥德兰岛,Göt-ting-gen格丁根的词根是got,与上古汉语的"月"特别接近,或可视为是Ger之音转。Göte-borg哥德堡 、哥塔兰Götaland中族名Göte、Göta的第二个音节是族名后缀-ti'氏'之音转。这些地名都与Goti人有关。在古代地名往往来自占据该地域的民族之族名。哥特人随便在那里定居修筑的城堡都可以叫做"哥特堡",他们占据的岛屿都可称为Got-land哥德兰岛。
哥特人就是被亚历山大吓跑的Getae人。Getae人跑进了欧洲腹地,形成多瑙河中游的革太族地区。阿提拉的王庭设在多瑙河的泰斯Theiss与喀尔巴阡Carpathian山之间,在上匈牙利的平原即布达佩斯Budapest的右侧附近,或是旧城布达Buda(即大Bu:大濮或大Budini)之西约百里。克尔特人Celts曾居于此而称之为阿克利克Ak-Rik,意为"多水"。曾在这里活动的凯尔特人或即是讲高卢语的Gotini人。这个地区或即就是伊斯特河所流经的革太族地区。
哥特人在他们占据的地区留下了一批以哥特为词根的地名。Got-land哥德兰岛,Göt-ting-gen格丁根的词根是got,与上古汉语的"月"特别接近,或可视为是Ger之音转。Göte-borg哥德堡 、哥塔兰Götaland中族名Göte、Göta的第二个音节是族名后缀-ti'氏'之音转。这些地名都与Goti人有关。在古代地名往往来自占据该地域的民族之族名。哥特人随便在那里定居修筑的城堡都可以叫做"哥特堡",他们占据的岛屿都可称为Got-land哥德兰岛。
瑞典的哥塔兰Götaland、哥德堡Göteborg、哥德兰岛Gotland都是因哥特人而得名的。
Getae人确实发生了向欧洲腹地的移动(公元前336年)。从阿里安记载"伊斯特河发源于凯尔特地区,然后流经索罗马太族的一支亚组芝族地区、自称长生不老的革太族地区和索罗马太族大部分地区,最后经西徐亚族地区分五支入黑海。"(《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一3)中,我们可以推知革太人在阿里安(约公元96-180年)写作时已处在多瑙河中上游地区。
Getae人的移动踪迹大致如下:在希罗多德写作《历史》时,Getae尚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地区;在亚历山大攻击他们时(公元前336年),他们已经移动到色雷斯地区多瑙河的彼岸;在阿利安写作《亚历山大远征记》时,他们处在多瑙河的中上游。
Getae与Gothi在语音上相近;Getae人与Gothi人的活动地域重叠;种族相同,语言相同(如果其种族、语言不同,罗马人一定会有记载。罗马人的记载表明,Getae即Gothi),迷信相同(阿庇安《罗马史》Ⅳ3称日尔曼人:"他们凶猛残酷,是勇敢的人中间最勇敢的,藐视死亡,因为他们相信死后还会活着的"希罗多德《历史》Ⅴ4,Ⅳ93则把Getae称为"自信长生不死的盖塔伊人")都表明Gothi人就是Getae人。如果Getae不是Gothi人的话,伊斯特河中游革太族地区大名鼎鼎的Getae人到那里去了呢?希罗多德说:"伊斯特河发源于凯尔特居住的地方"(《历史》Ⅱ,33),伊斯特河即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德国西南部多瑙河流域在很长时间内被西方历史学家当作凯尔特地区。在阿里安的记述中,凯尔特居于多瑙河的上游,索罗马太族的一支亚组芝族和革太族地区处于中上游,索罗马太族大部分和西徐亚族位于多瑙河的中下游(《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一3)。如果革太族不是哥特人,那么整个多瑙河流域都见不到日耳曼人的影子,这与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大约在公元89年写成)"沿着多瑙河叙述"的日耳曼部族相矛盾。
在Getae中,-tae即-ti即汉语的"氏",其词根为ge。Getae可译为基提、姬氏或姬姓。Ge与Go 仅仅是e、o交替而已。Gotini、Gothones即Getae也,他们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最早活动地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一带,然后由这里向北扩散。哥特人是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向匈牙利以及维斯瓦河、聂斯德河移动,最终扩展到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明明塔西陀是沿着多瑙河叙述的,哥梯尼人怎么跑到波兰去了呢?我认为哥梯尼人是在多瑙河中游的革太族地区。Gotini之中-ni可以视为是拉丁语的族名后缀(《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P32称"尼是拉丁语中表示民族的词尾"这个尼大约就是汉语的夷。《汉书·地理志》越嶲郡苏祈县"尼江",唐颜师古注云:"尼,古夷字"),Gotini即Goti也;因他们使用高卢语而被塔西陀排除在日耳曼人之外。哥托内斯人即后来之哥德人Goti,他们是在公元前一世纪时迁至日耳曼尼亚,定居于维斯杜拉河口处(注[76])。
哥特人称自己的祖先就是古希腊、波斯人所说的Getae人。Getae即Geti可音译为"姬氏"。哥特人的传说表明他们出自中亚。"值得一提的是,在哥特人的传说中,帕提亚人还是他们的亲戚:当他们的祖先'格泰人'还在中亚草原上生活时,曾经随亚述人远征过埃及。在归途中,一些士兵迷恋于西亚的异国情调,擅自离队出走了,所以被叫做'帕提亚人',就是哥特语里'出走者'的意思"(《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P29)哥特人的传说很可能是真实的。现代历史学家们认为帕提亚的阿萨西斯王朝是Massagetae人的后裔帕尔尼人Parni、达赫人Dahae在公元前250年建立的,安息(即阿萨西斯王朝)王族被中国历史书籍称为出自黄帝、出自姬姓(《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晋魏间,家于安定,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后魏有难陀。孙婆罗,周、隋间,居凉州武威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赐姓李。")。姬姓即姬氏的古音正是Geti。色雷斯的Getae人有可能是作为亚述人的同盟者而被安置在那里的;也可能是作为斯奇提亚人的同盟者追逐美地亚人进入色雷斯的,或是作为奇姆美利亚人Cimmerians(即日耳曼人中大名鼎鼎的Cimbri钦布里人)的同盟者而被斯奇提亚人从中亚赶到色雷斯的。奇姆美利亚人被赶出小亚细亚时,大概也是通过色雷斯而抵达多瑙河流域,然后开始在大日耳曼地区移动。
由于哥特人自称是Getae人,罗马人乃以哥特人与Getae人是同种或是一个名称的两种拼写法。为哥特人写历史的约但尼斯没有区分这两个名称和这两种人,故名其书为《基特史》(Getic History)即《哥特史Getica》。Goti即Geti也。
现代历史学家们认为帕提亚的阿萨西斯王朝是Massagetae人的后裔帕尔尼人Parni、达赫人Dahae在公元前250年建立的,安息(即阿萨西斯王朝)王族被中国历史书籍称为出自黄帝、出自姬姓(《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晋魏间,家于安定,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后魏有难陀。孙婆罗,周、隋间,居凉州武威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赐姓李。")。姬姓即姬氏的古音正是Geti。色雷斯的Getae人有可能是作为亚述人的同盟者而被安置在那里的;也可能是作为斯奇提亚人的同盟者追逐美地亚人进入色雷斯的,或是作为奇姆美利亚人Cimmerians(即日耳曼人中大名鼎鼎的Cimbri钦布里人)的同盟者而被斯奇提亚人从中亚赶到色雷斯的。奇姆美利亚人被赶出小亚细亚时,大概也是通过色雷斯而抵达多瑙河流域,然后开始在大日耳曼地区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