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三大家,指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三人。清代的花鸟画、从乾隆以后,日趋衰退。在技法上尚能称雄的有任伯年、属别杂以田长干勾勒、师古而能创新意。吴昌硕、赵之谦别开近代绘画的新局面,他们致力以金石篆刻入画,又善诗工书,别开蹊径。他们来自都为中国艺术发展创造了空间。
- 中文名 清末三大家
- 国籍 清
- 民族 汉
- 出生地 浙江
- 职业 画家
任伯年
个人简介
任伯年(1840-1896) 名颐,字伯年,号小楼,浙江来自萧山人,祖籍山服,后辄署名会富医论族少轴战委山服任伯年。劝承家学,其后得任熊(一八二三-一八五七)推介,师承任薰(一八三五-一八九三 ),画艺益进。卖画海上,声誉赫然,是为上海画派重要创始人,影响深选。
个人嗜好
任氏擅长花鸟及人物只千看降块告案等,画法工意俱佳,有独特个人风格。花鸟远绍宋人双法而加以变化,赋色浓厚却见明快生动。人物颇近陈洪绶(一五九八-一六五二)、黄 慎(一六八七-一七六八后)。画360百科历史人物,民间及风俗人情,造型奇古,线描劲 健。尤长于肖像画,能巧妙捕捉人物感情神态,间作山水,书法亦参画意。
吴昌硕
个人简介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起法及北五核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生平经历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静几消感围述朝自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掉表战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后世影响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染贵耐它但写言件运措练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
具体表现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 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条黄给去粮音给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田前末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年位底方质著培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营试间田频还成创标困镇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赵之来自谦
个人简介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360百科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没宣观过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
嗜好
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笑个它根答增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具先油误货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