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钟山书院

钟山书燃里满罗实头评团院位于上元县城(今南来自京市秦淮区太判们自平南路白下会堂和白下区职工业余学校一带),是清朝时期南京最重要的书院之一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倡建,选通省士子肄业其中,延师教训,门给廪璈。有大门、讲堂、斋舍等主要建筑百余间,规模较大,世宗御赐"敦崇实学"额。

  • 中文名称 钟山书院
  • 地理位置 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白下会堂和白下区职工业余学校一带
  • 始建日期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
  • 后改为 江南高等学堂

历史沿革

  清雍正十一年赐帑金千两,定为省城书院,复加修葺。 乾隆元年(1736)总督尹维善勒石《白鹿洞规条》和《分年读书法》于讲堂,院长杨绳武定规约10条,强调立志立品,勤学读书,穷经通史,戒抄袭请代和矜夸异毁,为之辩论古文源流和诗赋派别,判明制义得失。四十六来自年(1781),总督360百科萨载定书院规条,院长钱大昕定条约,师长由督抚学政延聘,生徒系由道员稽查,州县择选,市政使即玉等再加考验,方准入学肄业。乾隆时院内生徒已达数百人,分内课、外课、附课三类,外籍者有本学学官印文可附试,并拨给驻防八旗子弟名额,附课无额,后无论本省、外士子均可肄业,规模甚大。每月官师课各一次,逢科举年,一适府否月三次,官一师二,每试扃门,有信销全演征再财置着午饭,肉一方,蔬一盂。课程初以科举诗文为主,乾、嘉、道间主讲者多欲改之。卢文弨两主院事,历时十年,《烈块济破区操光根钟山札记》即其在书院校勘所积,又曾精选少年新生四五人专习古文,不课时文,以图其潜心于经学,未果。钱大昕掌教四年,教士以通经读史为先,《廿二史考异》即在此写成。姚鼐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先后掌教主讲二十年,嘉庆二十年(1815)老死于钟山,以古文义法教生徒,门弟子带学块知名者甚众。其后朱珔每月立小课以经解诗赋试士,胡培翠倡导实学,唐鉴倡程朱之学,风格各异,然成就皆凯除社伯属胞势令卓。道光九年(1829)布政使贺长龄筹款新建院中斋舍,为书院课艺集作序,勉励诸生"毋以文视文,而反之于心,必求其有得",出所编《皇朝经世文编》以教士。咸丰间曾国藩借地重开,"堂庑斋舍之以助搞局益制十不逮一"。光绪七年(1881)总督刘坤一"乃规旧址廓而新之",清末改为江南高等学堂。同光间主讲著闻者还有李联琇、梁鼎芬、缪荃荪等。

钟山书院

书院藏书

  钟山书院藏书丰富,创办之初就有藏书,当时督宪颁给《易经》、《春秋》、《册府元龟》等书籍31种11首待系确仅课陆停9套。后来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又赐钟山书院武英殿刻印本《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除御赐外,公卿大夫、以方官吏也时有赠书。钟山书院藏书的保管与流通有章法。据《钟论围严转需时考击拿山书院志》记载:存黑师旧言必书的杉木大书橱"安顿内厅堂上,每乘书橱大锁一把,钥匙交副掌教收执。如岁暮及新年时节,副掌教归任,将钥匙送江宁府谨收利香或品弱酸缩才无食,不许疏失。平时院内师生要看,须另册注明,以免遗散。"严格的管理,使藏书得以长期保存。钟角沙直买照叫准山书院历任山长有杨绳武、夏之容、卢文弨、钱大昕、姚鼐、胡培翚、陶澍、唐鉴、李联琇、梁鼎芬、缪荃孙等,他们大多为学者型藏书家,对书院藏书有独到贡献,书院藏书也成为他们著书立说的便利条件。如校勘学家、藏书家卢文弨,两度任钟山书院山长,他的《钟山札记》就是在主讲钟山书院时校甚群经所成。后继山长钱大昕是考据学家、藏书家,他的《廿二史考异》,也是利用钟山书院藏书和私人藏书才得以完成。

历任院长

  - 卢文弨

  - 钱大昕

  - 姚鼐

  - 夏之容

  - 杨绳武

  -胡培翚

  - 陶澍

  - 唐鉴

  - 李联琇

  - 梁鼎芬

  - 缪荃孙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钟山书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