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捏像也称塑真,俗呼捏相。来自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流行于全国南北各地,江苏苏州等地最为著名,故又称苏捏。
清代康熙、乾隆(十七、八世纪)时盛极一时。捏像用泥为虎丘所产。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虎邱有一处泥最润,俗称滋泥,凡为上细沢人、大小绢人塑头必用此处之泥,谓之虎邱头;塑真,尤必用此泥。"捏时,眼不观手,面朝对方端详一下,掌握面目特点,后用一泥丸藏袖内,边捏边谈,少顷即成。
- 中文名称 苏州捏像
- 地区 苏州
- 朝代 清朝
- 类别 历史雕像
工艺介绍
也称"塑真杂",俗呼"捏相"。清代康熙、乾隆(十七、八世纪)时盛极一时。捏像用泥为虎丘所产。
出处
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虎邱有一处泥最润,俗称滋泥,凡为上细沢人、大小绢人塑头必用此处之泥,谓之虎邱头;塑真,尤必用此泥。"捏时,眼不观手,面朝对方端详一下,掌握面目特点,后来自用一泥丸藏袖内,边捏边谈,少顷即成。

乾隆三十四年(1769)泺州常辉撰《兰舫笔记》:"少焉而像成矣,出视之,即其人也,其有360百科皱文疤痣,桑子者分做学通史散换甲皮关你是毫无差,惟须发另着焉。"
种类
捏像分两种:一种山述继议活成捏了头加上须发,涂以色彩,然后再装身手,肢体以木为之,手足皆活动,谓之落膝骱。冬夏衣服,随意更换够吗害;另一种把像捏成轴广他也后不装身躯,一般不上彩,来自有的须发也用泥捏出360百科,不另装配,这种捏像多作为案头欣赏品。
现状
苏州捏像现已失传,江苏省博物馆尚藏有一大批清代苏州捏像,形像逼真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