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富分配等级定律,这就是社会的财富分配定律。 穿这里,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入或分配所得的财富,与他所拥有的财富,是有区别的。收入是一策前象讲血属个累积数,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财富平均每五年就要重新分来自配一次,所以,坐还你我兜里有没有钱、有多少钱并不重要,360百科重要的是把握下一个财富尽因械纸分配周期的法则。
- 中文名称 财富分配等级定律
- 行业 金融
- 领域 分配
- 类别 定律
- 又称 社会的财富分配定律
定义
财富分配来自定律在物理学里,每一种力都有其作用的根源。万有引力源于"质量",电磁力则源于"电荷"。原子内部的强力和弱力的作用源分别为"颜色"和 "弱荷"。 "荷"的量越多,力的作用就越强右题银酸食们经日。"荷"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质量只能吸引质量,正电荷只能吸引负电荷,颜色只能作用颜色,弱荷只能作用弱荷。电荷不吸引质量,质量也不吸引电荷。
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引力。这种引力的作用源就是财富或金钱这种"荷"。例如,在一个除360百科了发现者外没有旁人的操场上,有一沓钞票,发现肯定会被吸引过去,并拾取它。倘若操场上不是钞票,而是一堆垃圾,我想除了清洁工外,没有人会被吸引过去。所以,人类空真远设特财呀溶矛植统社会的这种引力也具有像万有引力一样选择"荷"的特性。人类社会的财富就是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进行分配的。
我们的社会犹如太阳系,每年新创造的财富犹如撞入的"漂浮物",财富在各个人(或公司、集团)之间的分配犹如漂浮物在各个天体之间的分配。
如果我们定义,聚财力就是人对财富的吸引力,或者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获取财富的能里富齐践但乐吧感力(以下我们用F表示)。
那么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聚财力的大小与下述四大因素有关:(1)人的素质和对财富的占有欲望(用k表示);(2)人所拥有的财富(用c表示);(3)人待继制答真只民单棉确所在环境的财富分布状况或贫富若负回模热情况(用w表示);(4)呼命入报卫了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用ε表示)。
其他的诸如人的知识、技能、体质、年龄、婚姻状况和世界观等等都可归并到以上四个方面中去。
经济学意义
假设在某一质量为m的天体周围,有n个漂浮物,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m2、…mi…mn,它们与天体m的距离分别为r1、r2、…ri…rn,那么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天体m所受漂浮物总的吸引力的大小就是:
F=G m m1/r12+G m m2/r22+…+Gmmi/ri2+…+Gmmn/rn2
或者
F=Gm∑(mi/ri2) …………………………①
这里,∑(mi/ri2)=套源由比许而兵m1/r12+m2/r22+…+mi/ri2+…+mn/rn2
否乙可将①式改写成F=4πGm∑(mi/4πri2)(等式右边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4π)。
或 F=ξm∑(mi/4πri2) ……………………②
这里ξ=4πG,4πri2是半径为ri的球面面积,mi/4πri2 表示单位面积所含的质量数。因此,从静力学的角度看,m天体所受的吸引力的大小,实际上与周围环境的质量分布状况有线称由关,单位面积质量分布越多,天体所受的吸引力就越厂江委社稳比评造日得乙大。同时,天体周围的漂浮物越多,天体俘获的质量就越多。所以,天体受漂浮物总吸引力的大小,实际上反映了它在某一时刻的俘获能力。
由 ②式可知,天体的俘获能促搞力实际上与天体自身的质量和其抓菜防周围环境分布的总质量成正比。
另外,有研究认为,万有引力公儿任少家物式中的引力常数G与物质的材质有关。[1]如果这种观点正确,那么各个天体的引力常数就有微弱的差别。
在助电荷世界中,带电体对电荷的俘治剂错冷略单跟钟已免获也有类似的情况。假设在电量为q的物体周围有n个异性电荷,它们所带的电量分别为q1、者开刘劳余受河机划先细q2、…qi…qn,它向投回护神前术消们与电荷q之间的距离分别为r1、r2、…ri以…rn,那么根据库仑定律,同样可以得到:
F=q∑(qi/εi4πri2) …………………………③
其中εi是电荷qi所在介质的介电常数。式③的含义是:电量为q的物体所受环境电荷的作用力(引力)与环境中电荷的密度成正比,与环境的介电常数成反比。
电荷对电荷的作用,是通过电场来传递的,或者说是通过电磁波这种媒介来传递的。电荷之间传递的电磁波越多,相互作用力就越大。假如我们在两个电荷之间加入某一种介质,那么介质就会妨碍电荷之间相互交换电磁波,使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减小。因此,介电常数实际反映的是电荷电场信息被阻隔的程度。介电常数愈小,说明信息被阻隔的程度愈弱,电荷同周围电荷的作用力就愈强;介电常数越大,说明信息被阻隔的程度越强,电荷同周围电荷的作用力就越弱。例如,在真空中,电场信息被阻隔的程度最小,电荷对电荷的吸引力或者斥力最强;如果在两个电荷之间加入一种介质(如塑料等),则电荷的电场信息会被阻隔一部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就相应地减弱;如果在两个电荷之间加入一介电常数为无穷大的绝缘体,则电场信息会被完全隔断,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就为零。
由此可见,不论是场还是电磁波,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信息。电场的强弱实际上就是信息量的多少的反映。介电常数对电场信息的阻隔,如同隔音板对声音的阻隔一样。
在万有引力公式中没有相当ε的量,在库仑公式中没有相当G的量。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万有引力公式中的ε=1,库仑公式中的G=1。
统计学
由于掺入了思想、意识等抽象的东西来自,所以社会经济现象往往显得繁杂而毫无头绪,致使经济学家的研究时常力不从心。因此,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将人看作"粒子"进行研究,不过这些研究仅仅限于统计学方面。
既然没有意识的宇广节持宙天体也有经济活动,我兴愿令材律风规坏小们为什么不先研究透彻它们称备查还价适居找著磁北的经济活动,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此为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提供有朝甚密入益的借鉴呢?
其实,我们的太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经济活动特征的"天体社会"。在太阳系中,有太阳、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和宇宙漂浮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追逐财富--质量的活动。作为地球人,我们也经常目睹它们对财富的争夺。当一颗明亮的流星划破长空时,我们应该是刑乎飞海群今会命国好想到:我们的地球又从太空中拽得了一把"财富"。要知道,我们的地360百科球就是通过这样锲而不舍地争夺,才从一个普通的星子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所以,太阳系跟我们的社会一样,也有财富分配的问题。
一般说来,如果某一宇宙漂浮物(新的质量)进入了我们的太阳系,那么太阳和相争占北道重升直调某读各行星及其卫星就会对其施加引力,进行争夺,最终哪个天体施加的引力大,宇宙漂浮物就会成为哪个天体的囊中之物。我们的太阳系每时每刻都有宇宙漂浮物撞进,并被太阳系各天体所俘获。那么,在一定时间(比如一年)内求重足场基成,撞入太阳系的宇宙漂浮物(质量)在太阳系各个天体之间如何分配呢?这不仅取决于实力,即天体的质量或引力,而且还有一个机遇问题。由于进入太阳系的漂浮物是随机的,它们会离某些稳开但市天体近一些,而离另一些天体远一些。自然,漂浮物被距离近的天体俘获的几率更大。如果我们能够弄清楚一年内太阳系各天体分配质量的导难陆十矛降止印甚比例或几率,那么我们就解决了太阳系的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由此推及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将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案找判清古安液肉果。
经济运动的动力
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验及息味套引掉各因,如果没有力的作用读差美,一切物体将会永远保持其现有状态不发生变化。在社会校呀室科说经济运动中,财富的分配、人才的流动、商品的流通与交换、经济的增长、财富的集中等等都是聚财力作用的结果。没有力的作用这一切便不可能发生。
只要留心一下社会的财富分配实况,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看到上述规律的巨大作将州用。从大的范围讲,人的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具有正相关性。国家统计局想消社其对中国多个大、中、小城市的3997户居民家庭调查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与乙秋知他家庭财产呈现明显握单敌目坐城度联儿色正比相关。户主文化程度为硕士及以上的家庭其家庭财产最多,户均吧凯财产为49.94万元;与户主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家庭相比,高出两倍多。" 民间的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7]美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制度对人的收入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美国<华尔街日报>2002年11月12日在一篇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自由指数排名的报道中称:经济自由的国家和地区比经济不自由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更高的人均收入。2000年,"自由"经济的人均收入是26855美元,"基本自由"的经济低于这个水平的一半,"基本不自由"经济的人均收入只有3229美元
其他诸因素,如信息、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和环境的富裕情况等对人的聚财力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聚财力是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换的原因
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和获取利润(财富)。没有利润的商品是无人生产的。所以,追逐财富是商品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但是,生产什么商品,生产多少商品,利润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聚财力才是左右人们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聚财力小的人,一般会选择生产那些利润不高、但很稳定的商品;而聚财力大的人则会选择生产那些利润高、风险大的商品。因此,聚财力越大,商品的生产就越快,越频繁。
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动力也是聚财力。北京烤鸭从北京流到全国,美国的麦当劳、肯德鸡和可口可乐等越过太平洋到中国落户,农民卖掉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然后买回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等等,都是聚财力作用的结果。在古代,由于人们不知道煤这种"黑石头"能够燃烧,可以用来取暖煮饭,所以人们不把它当作财富,自然,煤这种黑"石头"就不受聚财力的作用。因此,在古时候,煤便一直保持它的自然状态(呆在储藏它的地方不动)。但是,当煤的价值被人们发现后,煤便受到各种聚财力的作用,于是,煤被从地下开采出来,运往四面八方。
各种商品的流动基本上是受价格因素支配的。一种商品在哪个地方的价格高,商品就会往那个地方流动。商品的价格高,说明此地的人对该商品的欲望强,需求大,亦即这个地方对该商品的聚财力大。所以价格其实是一种力的反映,价格的不同则说明聚财力不均衡。
我们知道,聚财力与人对商品(财富)的占有欲望成正比。而人对商品的占有欲望与商品的多寡有关。在一某地区的一定时间内,对某种商品的总的聚财力是一定的,即需要某种商品的人口是基本恒定的。所以,商品数量少,其平均聚财力就大,商品数量多,其平均聚财力就小。这种效应的社会表现就是,一种商品的数量越少,人们对该种商品的占有欲望就越强,当这种商品的数量增加时,人们对它的占有欲望将随之减弱。因此,某一地区的聚财力对某种商品作用的强弱,也与商品数量的多寡有关。
商品的交换既是交换财富、实现商品价格的过程,也是一个聚集(或再分配)财富的过程。商品在没有交换以前就是产品,它的价格或价值都是一种预期价格或价值,不是实在的东西。通过交换后,现实的价格或价值,有时会超过预期值,有时会缩水,低于预期值。
人们聚集财富(劳动致富也好、剥削也好)也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不交换就没有商品或财富的流通,此时,财富也不可能从一个经济人(关于经济人的概念见后面章节)流向另一个经济人。如果工人不出卖劳动力,资本家也不可能剥削工人;如果生产者不出售其产品,他就不可能获得利润(财富);如果一个人不购买股票,那么他既不会成为股市的暴发户,也不会跳楼、割肉,亏掉自己的老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失去财富源于交换,得到财富也是源于交换。所以,交换是财富流动和转移的重要原因。商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一个个体老板一年生产成千上万套服装,如果他不用来交换,那么这些服装就会成为一堆废物。因为一年生产的服装他家八代十代人也穿不完。所以,商品或产品,对于商家来说,只是换取金钱,聚集财富的媒介,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除了交换以外,导致财富流动和转移的还有战争、偷盗、遗失、拾拣和馈赠等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有时也是巨大的,但是无论那种因素其根源最终还是聚财力。伊拉克之所以发动侵占科威特的战争,美国之所以两度打击伊拉克并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其深层原因都是经济利益在驱动,他们都觊觎对方的石油。
(二)聚财力决定社会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strong>首先,聚财力导致了人才或劳动力的流动。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认为:"在劳动力市场的混乱斗争中,却有一个深奥而活跃的自然规律在发生作用。"[9]这个自然规律的作用杠杆就是聚财力。
一般说来,聚财力大的人会趋向工资高或好经商赚钱的地方(或行业),向工资高或好经商赚钱的地方(或行业)运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与其说是劳动力的价值(价格)或报酬,倒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欲望得到暂时满足的基本条件。在人们能够充分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的时候,每个人对工作都有自己的期望和选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选择的标准主要就是薪金的多少、劳动强度的大小和工作的稳定程度。如果某种工作薪金少了或者劳动强大太大或者工作很不稳定,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欲望),他就会舍弃该工作,去继续寻找其它的工作,直到找到薪金和劳动强度令以及稳定性都令他满意的工作为止。由于每个人的欲望不同,所以人们对薪金以及工作的舒适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同一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譬如,某城市清洁工的月薪金是2000元人民币,有的人对此很满意,有的人对此则不满意。满意的人就会做清洁工,不满意的人就不会当清洁工。
另一方面,市场也在对聚财力进行甄别,按聚财力的大小来分配工作,让那些聚财力小的人干那些工资低的活,而让那些聚财力大的人干那些工资高的事。譬如,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员,聚财力大,他们就会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安排到管理阶层当白领;而那些无技术,少知识的人则会被市场合理地安排到另外的岗位。
欲望虽然与聚财力成正比,但它并不等于聚财力。有的人欲望虽然很大,但是如果他的素质很差、财富也很少,那么他的聚财力(赚钱的能力)也不会很大。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聚财力不大,他却想找到一份薪金很高的工作,那么结果只能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他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得不到满足。
其次,社会财富会趋向聚财力大的经济人(包括自然人、公司和国家等经济组织和联盟),向聚财力大的经济人集中。社会财富的分配基本上是按聚财力的大小来进行的。聚财力越大,他在社会中分得的财富就越多,聚财力越小,他在社会中分得的财富就越少。如此反复循环下去,就会使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太效应。但是,马太效应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富人不会永远是富人,穷人也不一定永远是穷人。当社会的财富高度集中时,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应力,致使社会所要求的最低的公平度遭到破坏,社会便失去稳定,最终导致社会变革,使财富再一次地发生扩散,从而消除原来积累的应力,建立起新的社会平衡。当然,这种由应力积累而导致的变革,既可能是暴力的,也可能是非暴力的。在应力较小时,采取措施进行变革,给社会带来的震荡就小。当应力较大时,发生变革就会给社会带来强烈震动。
(三)价值和价格的本质
</strong>任何物品的价值都是相对于人来说的,所以物品价值量的大小是以人为标准来判断的。但是,以人为标准,并不等于是以人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人的客观需要为标准。然而,人的需要也不是完全统一或一致的,它随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穷人的需要与富人的需要就有很大的差别;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最大的需要是食物(吃),豪门贵族最大的需要是娱乐品(享受)。那么,如何将穷人的需要和富人的需要统一协调起来呢?这就要找他们的共同点。
人的素质和对财富的占有欲望
人的素质是指人的智商、体质、知识技能和心理情感等因素构成的总和。毫无疑问,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素质越高,且对财富的占有欲望越强,他的聚财力就越大;反之,一个人的素质越低,且对财富的占有欲望越小,其聚财力就越小。
对于上述这种说法,也许有人会找出一些相反的例子来加以反驳。譬如,大学教授的综合素质无疑比读书不多的小商小贩要高,但是,教授们赚的钱却不一定比小商小贩多。这难道说素质越高,聚财力就越大吗?对此,我们可作如下解释:
第一,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聚财力与他的素质的关系时,已经设置了一个十分严格的前提条件,即我们是在人们所拥有的资本、信息、工作环境、社会家庭环境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等等一切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来研究人的素质对聚财力的影响的。大学教授经商之所以有可能不如读书不多的小商贩,是由于教授所了解的有关经商的信息比小商贩要少得多,他们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称的差别(这种差别对聚财力的影响将在后面讨论)。这种"素质"因素之外的因素对聚财力的影响此时暂不讨论。
要比较素质对人的聚财力的影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己跟自己比,即同一个人在不经过任何培训的情况下与在经过专门培训(提高素质)之后(聚财力或赚钱能力)相比较。很显然,经过知识技能和有关业务培训的他,肯定比没有经过此类培训的他的聚财力(赚钱的能力)要强。一种是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即张三和李四进行比较。当然要比较张三与李四的赚钱能力(聚财力),必须让张三和李四处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即张三与李四不仅从事的行业相同,而且所获得的信息也相同,不仅买卖的对象等经商环境相同,而且家庭等社会环境也相同,总之,张三与李四除了素质不同以外,其它的一切环境条件都完全相同。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为了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将研究对象或系统的关系简单化,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常常采用这一方法。如惯性定律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在这种理想化的条件下相比较,张三与李四谁的素质高谁就会赚更多的钱,亦即谁的素质高谁的聚财力(赚钱的能力)就大。
第二,聚财力与人的欲望有较大的关系。追逐财富的欲望是人类最古老最朴实的东西,也是人类最具现代化的意识。古今中外,人类的活动无不都与财富有关联。在古代,中国人年年春节都要拜"财神",甚至在今天一些乡村还保留着这一风俗,每个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得到财神爷的荫庇。在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里,不论是中国的,还是阿拉伯的,亦或是希腊的,都把拥有万贯家财作为幸福和快乐的象征。就算没有发财或者不可能发财,人们心中追逐财富的欲望也永远不会泯灭。
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观点,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1)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行等的需要;(2)安全需要,即希望生活有保障;(3)社会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到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践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所有这些需要汇集成人的欲望,从而决定了人对财富的追求倾向。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世界观等各个方面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的需要也千差万别,由是导致人们的欲望也各不相同。同时,不同的人,欲望的大小也有差别。但并不是欲望越强,其聚财力就越大。因为人的欲望有各种各样的,一个人很可能对艺术有极强的欲望而对金钱毫无兴趣。而聚财力只与对金钱(财富)的占有欲望有关联。如果一个人遁入空门,对金钱毫无兴趣,没有一丝欲望,那么金钱是不会自动跑到他的手中去的。反之,如果一个人金钱欲望特别强,那么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攫取钱财。因此,欲望越强,其赚钱的能力也越强。
当然,光有赚钱的欲望而没有素质,其赚钱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所以,如果我们约定:人的素质越高,对财富的占有欲望越强,k值就越大,那么就应该有F∝k,即聚财力与k成正比。
人所拥有的财富
对什么是财富,人们的意见还不很统一。这里我们所说的财富,是指一般的资本、财产或可以变成资本和财产的物品。人的财富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内在财富,即劳动力本身也是财富。每个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劳动能力强,有的人劳动能力弱,他们在出卖各自的劳动力时,所获得的工资(报酬)也不相同,有的人年薪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达千万元,而有的人的年薪则只有区区几千元。所以,不同的人其内在财富是有差别的。这里要强调的是,劳动力与聚财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毫无疑问,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劳动能力越强,他在劳动中获得的报酬就越多,说明他的聚财力大。但是,劳动力与一个人对金钱的占有欲望没有关系,一个技术素质很高的人很可能对金钱感到索然无味,没有丝毫欲望,对这样的人我们只能说他有很强的劳动力,而不能说他有很强的聚财力,因为这样的人凭自己的劳动本领完全可以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他们往往毫不惋惜地舍弃赚钱的机会,甘愿做一介贫民。
二是外在财富,即人所拥有的财产和物品。拥有较多财富(资本)的人相对于拥有较少财富(资本)的人更容易赚钱。这是因为:
--有了财富,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通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赚钱的能力。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今人道: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了财富,就能够购置机器和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有了财富,还可以购买专利和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了财富,还可以用以抵押,进行滚动贷款,支配比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大数倍的财富。
--有了财富,就会无形地增大自己的信誉,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经营关系,甚至能对周围的人进行某种控制。
--有了金钱等财富,即使什么也不买,什么也不做,把钱放在银行就会有利息,就能够使财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