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篇选自《施愚山全集》。这是一篇随笔式的游记,借九华山的秀美胜绝以抒发清高疾俗的情怀,有感而发,即景议论,文字激扬,笔触生动,艺术构思校颇有独创。
- 作品体裁 散文
- 作品名称 游九华记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 者 施闰章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游九华记
作品原文
游九华记获临犯渐吸触修和各特质(1)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2),以为此外无奇秀,及厚和耐考节收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3)。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4),改来自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5),约略如八九仙人云(6)。
其山,外峻中饭沿得怕果迫换兰界不冷夷(7)。由青阳西南行(8),则峰攒岫复(9)360百科,环奇百出(10);而入其中,则旷以隐(11)。由山麓褰裳(12),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13);而入其中,则奥以静(14)。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15),道士之所族处者(16蒸肥用香张酒赵机安示困),是为化城(17)。践刘降一峰屹然(18),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19),是为金地藏塔(20)。循檐送目(21),虚白之气(22),远接江海。相师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23),叫号动山谷(24),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25),几以山为垄父面不修得当断矣(26),宁属硫封复知有云壑乎(27)?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28)。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29),僧屋数间,河兵本富统冷条稳束毫练刻王文成手书(30)。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31),有《东岩燕坐诗》(32)。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特飞概无资施波最高(33),俯片校视化城为一盂(34)。绝壁矗立他质妈裂面验过块,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35)。迷离莫辨(36),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37),紫则珊瑚,夕阳倒蒸(38),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生可阳果造陆放团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权心围容板凯谁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39),从之者查子素先(40),徐根存支防夫确等子道林。
作品注释
(1)九华:九华来自山,在今安徽青阳西南,旧名九子山,唐代诗人李白改360百科为九华山。
(2)"昔刘"四句:"刘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终南、太华、袁鱼看还资背龙女儿、荆山都是山的名字。刘禹锡《九华山》序说:"九华山在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青阳县西南,九管向按现仅律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予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见九华,始悼《后悔》前言之容易(轻率)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3)是说:指刘禹锡的线介上述说法。
(4)"而李"二句:"李太白",即唐代诗人李白。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说:"青阳县南有胜款欢预测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念析有九峰如莲花。按候增妈施副会图史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阳想表纸副至磁源教汉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以",因为。"莲花峰",山峰名,因山峰层叠,耸立云际,石瓣嵌空如莲花而得名。
(5)空翠:形容实争族探儿车料息精树完山峰高耸青翠。前"数"为量词,若后"数"为动词。
(6)"约略"句:意谓山峰算知形状大略像八九个仙女。言外是说,原名"九子"比李白改称"九华"要恰当。云:助词,等等,之类。
(7)外峻中夷:外观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
(8)青阳:即今安徽青阳。
(9)峰攒岫复:峰峦聚集繁复。"岫(xiù)",山。
(10)环奇百出:谓沿路环绕许多奇峰,纷纷出现。
(11)旷以隐:宽广而隐蔽。"以",而历料化才五朝曾路曲三。
(12)褰(q却粮略句列深灯破于代依iān)裳:撩起衣裳,涉水而行。
此容易电父生这绍满(13)碎玉哀弦:形容山泉飞溅雪白如玉的水珠,发出哀伤如弦乐的声音。
(14)妈八民龙喜联尔代陆怕奥(yù):幽深。
(15)蓊(wěng)郁:形容草木茂盛。
(16)道士:这里指和要春的这学的介尚。族处:聚结居住。
(17)化城:指化城寺,在九华山西南部。401年(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始创,780年(唐德宗字持操诗味审建中初年)赐额"化城",1435年(明宣德十年)重建。
(18)屹然:山峰高耸的样子重充术照受油状号青修房。
(19)攫(jué):抓取。
(20)金地藏塔:在化城寺西,神光岭山征银麓。相传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新罗国王子金地藏(又名金乔觉)航海来中国,到九华山聚徒讲学,至99岁坐化。他的信徒用三年时间修建了这座塔,保存他的遗体。
(21)循檐送目:沿着房檐纵目眺望。
(22)虚白之气:澄澈明朗的吉祥之气,指金地藏塔所焕发的瑞气。
(23)踵接:形容烧香敬神的人很多。角崩:形容礼拜的人以额触地。
(24)叫号:大声哭叫。
(25)争缘为市:争着向礼拜者化缘募捐,成了市场。
(26)几以山为垄断:意谓化缘的和尚们几乎把九华山当成独占谋利的地方了。
(27)云壑(hè):这里比喻清高幽雅的情操。
(28)东岩:又名晏坐岩、舍身崖,在化城寺东。山岩虚敞似屋,据说金地藏最先住在这里。
(29)堆云洞:洞穴名,在东岩顶上。师子石:即飞云石,在东岩顶上。"师",同"狮"。
(30)王文成: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文成"是他的谥号。手书:亲笔字。
(31)斯:此。
(32)燕坐:闲坐。
(33)天柱峰:在九华山东部,山峰耸拔千仞,如柱直插云天,为九华山东部第一高峰。
(34)盂(yú):一种盛液体的器皿。
(35)九十九峰:九华山周回二百余里,有山峰几百座,比较有名的有数十座,所谓"九十九峰"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并非确数。
(36)迷离:模糊不清。
(37)结绿:宝玉名。
(38)倒蒸:形容夕阳余热蒸发水气上升。
(39)以:相当于"在"。甲午岁十月:1654年(顺治十一年)十月。
(40)从:随从。查素先、徐道林:都是从游者,其人未详。
作品赏析
作者从怀疑刘禹锡的评价、李白的改名来开头,故意寓示一个命题:高雅创见不如从俗习惯。然后分两方面来议论。先说九华山的整体特点"外峻中夷",并以化城寺、金地藏塔显示出这一形胜曾为佛教提供一片吉祥圣地。但是,如今却已不复当年,信徒愚诚,僧侣谋利,香火盛了,山水完了,雅不胜俗,乌烟瘴气。接着说后世犹存的"可游处"。一处是明代学者王守仁当年讲学处,如今"无复知者",所以清净;一处是九华绝顶天柱峰,常人不多攀登,所以完美;但是与化城寺、金地藏塔相比,十分冷落,无人游赏。为此,作者用曲笔含蓄地表示无限感慨,既指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又点明自己无闲,而对于刘禹锡的评价、李白的改名,举世却无人懂得九华山真正美的所在。至此,作者以欲招刘禹锡、李白共语,来表示自己理解刘、李的心意,点破该文主题思想,反证世俗不如高雅,见出作者清高疾俗的情怀,而令人回味咀嚼。
作者简介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又号蠖斋。矩斋,安徽宣城人。少孤,博览群书。1649年(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山东学政,迁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1679年(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儒,授翰林院侍讲,参与修撰《明史》,传侍读。施闰章擅长写诗,与宋琬齐名,人称"南施北宋"。王士祯很欣赏他的五言诗。又工古文,"为文意朴而气静"(《清史稿》本传)。著有《施愚山先生全集》,包括了《施愚山先生学余文集》、《学余诗集》、《蠖斋诗话》、《矩斋杂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