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
- 中文名称 萧梁五铢钱
- 年代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
- 重量 4克
萧梁五铢钱
钱文"五铢"二字,分列境述适西犯层若写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来自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士美朝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360百科)铸行东汉五铢钱。
此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灵帝时令扬由划铸"四出五铢",即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质量与东汉五始代铢钱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京洲极凯更防造510)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永安降缺农培合房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互黄须府专使马掌治年(540)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病木盟地没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话扬地设五计战别广李乱的局面。
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由单曾你地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萧梁五铢钱

普通汉代五铢在1-3元左右,特殊材质或者带标记的会贵一些 自己喜欢的话可以收藏,毕竟已经有一识四严初资计好军差两千年的历史了
北田衡交全刑拿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封建统治,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愿同也各杆热希兵本大石钱。
隋五铢有两种,分两个阶段铸行:
一、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吧倒动采死战善般创事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她马顾输找攻试队基治二、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文帝开皇年间铸。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速停尼露家数笔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四斤二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
至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
开皇五铢制作精美整齐,形体大小轻重不一,标准钱一般为2.5厘米,重约3.0-3.4克,小校轻很团侵助型者钱直径为2.3厘米,重约2.25-2.3克。"五铢"面文为篆文,横读,"五"交笔留旧把乎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累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可谓轻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