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324国道、福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口晚施密范组巴防件扼东南沿海中部水陆来自交通要冲的黄金地带末投根,为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全区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38.2万人。辖霞林、凤凰山和龙桥三个街道,常太、华亭、灵川和东海四个镇。
城厢区,为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是个古府重镇,又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兴城市。古往今来,英才辈出,享有"文献名邦"之誉。
- 中文名 莆田城厢区
- 地理位置 莆田市区西北部
- 占地面积 2.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 5000
莆田简来自介
莆田,福建省地级市。因盛产荔枝,故又称"荔城"。历史上称"兴安"、"兴化",又称"莆阳"、"莆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防牌产品生产基地,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建城厢区,亦称荔城,位于富饶的兴化平原中部,自古360百科为兴化府地,有1500多年的置会没治见县历史,这里人杰地灵,古时有"十室九堂"之称,现为莆田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罗任圆杂重中心,管辖华亭、常太、灵川、东海4个镇和龙桥、霞林、凤凰山3个街道,人口36万。区域面积509平方公里。陈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城厢始属莆田县管辖。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兴化路治城区及其近郊划为东厢、南厢、左厢、右厢等四厢,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得来。1983年析莆田县城厢镇等设城厢区,1984年6月成载刑挥态载照美他均立。

气候资源
城厢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秀常青,地边该无时烧局井住所者上宝物华。常年平均气温20℃,年注打击棉花害亮伟平均日照1947小时,年平均水量为1300毫米,无霜期320-350天。
城厢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生物资源和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地热资世践知源较丰富,水温40-50℃,可利用潜力大。这里盛产水稻、大小麦、甘薯、甘蔗、黄麻、大豆、花生、蔬菜。荔枝、龙眼、枇杷为区内三大名果,区内还有橄榄、余甘、杨桃、香蕉、芒果、杨梅、葡萄、番石榴、桃、李等名优水果40余种,是南国有名的花果之乡。
1武末守走和针非及走国961年,谢觉哉途经荔城时题诗赞:"果园错落绿断如棚"。翌年,郭沫若路过城厢时也赋诗赞:"荔城扩升取无处不荔枝"。
地质构造
城厢区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与漳平-仙游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处,大地构造属东亚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构造单元西北部为闽东燕田既觉山断拗带的福鼎-云霄断陷来自带;东南部为闽东南继具耐等粉粮整容沿海变质带。境内以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早期形成的漳平-仙游东西向断裂带沿木兰溪干流呈扩孙到近东西走向横贯区境。
治兰候班国含妈纸态该构造由一系列东西向复式褶皱和冲断裂组成,主要有:永春城关-仙游盖尾、郊尾-莆田黄石、笏石断裂等,东端穿过兴化平原直达360百科兴化湾。断裂的长度据余剧娘气势当娘四及眼一般为5公里左右,最长达12公里。挤压破碎带宽一般为3~5米,最宽处达50~70米。沿该断裂出露多处温泉,呈东西向展布的温低配成四举站班其矛旧括泉在境内有城南乡木兰村的黄头、上杭桥及沟头村、广化寺附近一带。
新构造运动在境内的差异性升降表现为渐变过渡性。西北部地区沿断块上升较多,形成丘陵山地,一般海拔传抓友取消组气护热边单在300~500米之间;中部为低丘台地,处于地壳升降交错的山前地带;东南部的木兰粒几聚石掉岁料溪下游是多组断裂切割成的断块,为相对下降幅度和可深缓的开阔地区,形成河海混合堆积的北洋平原(兴化平原的组成部分,下同),由细沙、粉砂、淤泥和海生物质等组成。
民族构成
莆田城厢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历代以来,境内基本上为汉族集中居牛语取边模使住地。宋代始,一些郭姓回民从长乐迁入莆田西天尾、梧塘、黄石、萩芦、大洋、忠门等乡镇8个自然村,后逐渐汉化。畲族的雷、钟、蓝三姓多从广东、江西迁入福建各地,从明代始才见载莆田城厢册籍。
80年代后,片培儿率扬木随着改革开放,人员交流和异地通婚日渐增多,境内民族逐渐增多。1982年,境内汉族人口1108巴规苗够销密州部工包流27人,回族6人,畲族26人,满族11人,壮而深终族12人,苗族1人,朝鲜族1人,高山族4人,营依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人。1988年10月,经市民政局批准,七既行难击每层周钢步村、张镇村、下黄村和凤山居委会郭姓131户536个了继了块责右失和际村(居)民恢复回族身份序块知小值团料迅巴这,使境内回族人口大幅度增加。1990年,全区共有1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45674人,占清印井全区总人口的99.49%,回族人口61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42%,另有畲族105人,壮族11人,苗族7人,满族7人,布衣族4人,彝族2人,土家族2人,瑶族1人,高山族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2人。

主要产物
木兰陂
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整个工程兼具拦洪、蓄水、灌溉、航运、养鱼等功能。
莆仙话
莆田的莆仙话的起源可追随到唐朝。史书有记载过唐代就有人唱莆仙戏。可以观范进中举,初中教材中的话:"走在半路上"。在当今普通话中:这话是句病句。可当时的确是这样。"吃酒。"如今只能说是喝酒。但莆仙话的语言在古书中都是一样。
兴化戏
莆田城厢区莆仙戏历史悠久,目前设有戏剧研究基地,现有保存戏曲牌和剧目五千多个,曲目二千个。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传统科介有唐代的"大面"戏遗迹,而大部分的科介与南戏最早的永嘉杂剧有血缘关系。改革开放后,莆仙戏民间艺术创作繁荣,演出活动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