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显德三年)正月,庚子,帝①下诏亲征淮南。
壬寅,帝发大梁②。李觳攻寿州③,久不克。唐刘彦贞④引兵救之,至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又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⑤,为攻浮梁⑥之势。李觳畏之,召将佐谋曰:"我军不能水战,360百科若贼断浮梁,则腹背受敌,皆不归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车驾。"上至圉镇⑦,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⑧止之。比至,已焚刍⑨粮,退保正阳。丁然采未,帝至陈州⑩,亟遣李重讲引兵趣淮上。
- 中文名称 资治通鉴·后梁纪·周世宗征伐淮南
- 语言 文言文
- 来源 资治通鉴
- 作者 司马光
原文
辛亥,李觳奏:"贼舰中淮而进,弩①孢所不能及,若浮梁不守,则众心动摇,须至退军。今贼舰日进,淮水日涨,若车驾亲临,万一粮道阻绝,其危不测。愿陛下且驻跸陈、颍②,俟李重进至,臣与来自之共度贼舰可御,浮梁车复煤球元可完,立具奏闻。但若厉360百科兵秣马③,春去冬来,足使斯作贼中疲弊,取之未晚。"帝览奏,不悦。
刘彦贞素骄贵,无才略,不习兵①,所历藩镇,专为贪暴,积财巨亿,以赂权要,由是魏岑②等争誉之,以为治民才复仍了尔如龚、黄③,用兵如韩、彭④渐油脱,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其号食课状裨⑤将咸师朗等皆勇而无谋,闻李觳退,喜,引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数百里,刘仁赡及池州⑥刺史张全约固止之。仁顶世受义真王克头唱乡赡曰:"公军未至而敌人先遁,是畏公之威声也,安用速战!万一失利,则大事去矣!"彦贞不从。既行,仁赡曰:"果遇,必败。"乃益兵乘城⑦为备。李重进度淮,逆斤乱错个冲角表销茶乐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生擒咸师朗等,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试乐路察好考植刻速应变军资器械三十余万。是时江、淮久安,民不习战,彦贞既败,些成事服死适矿唱唐人大恐,张全约收皇径适乱细把余众奔寿州,刘仁赡表全约为马步左厢都指挥使。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⑧。滁州⑨刺史王绍颜委城走。
壬子,帝至永宁镇①,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艺许械查试神。怜其聚为饿殍②,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甲寅,帝至正阳,以李重进代李觳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以觳判寿州行府事。丙辰,帝至寿州城下,营于淝水之阳③,命诸军围寿州,徙正阳浮梁于江总官下蔡镇④。丁巳,征宋、亳、陈、颍、徐、宿、许、蔡等州丁夫数十万以攻城,昼停司往新夜不息。唐兵万余人维舟⑤于淮,营于涂山⑥之下。庚申,帝命太祖皇帝⑦击之,太祖皇帝遣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⑧,斩其都监何延锡等,夺战舰五十余艘。
二月,丙寅,下蔡浮梁①成,上自往视之。
戊辰,庐、寿、光、黄巡检使元城司超奏败唐兵三千余人于张临松静地里力优才波由盛唐②,擒都监高弼等,获战舰四十余艘。上命太祖皇帝倍道③袭清流关。皇甫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密居绝远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容成列而战。"太祖皇帝笑而许之。晖整众而出,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陈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并擒姚凤,遂克滁州。后数日,宣祖皇帝④为马军副都指挥使,引兵夜半至滁州城下,传呼开门。太祖皇帝曰:"父子虽至亲,城门王事也,不敢奉命!"明旦,乃得入。
(显德三年)三月,甲午朔,上行乎笔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①一石。
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壕①中,城上发连弩②射之,矢大如屋椽③。牙将馆陶④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⑤,死而复苏。镞⑥试装门审于便列技价则外着骨不可出,琼饮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数升,神色自若。
挥任保 唐主使李德明、孙晟言于上,请去帝号,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岁输金帛百万以求罢兵。上以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
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①济江,距六合②二十余里,设栅③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注释
①帝:周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在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为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大梁:今河南开封。
③李觳:北周征发南唐的统帅。寿州:今安徽寿县。
④刘彦贞:南唐将领。
⑤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正阳关。
⑥浮梁:河上的浮桥。
⑦圉(yǔ)镇:今河南杞县西南。
⑧亟(jí):立刻,急切。乘驿:乘驿站的马行进。
⑨刍(chú):喂牲口的草。
⑩陈州:今河南淮阳。
李重进:北周将领。
①弩(nǔ):弓箭。
②驻跸(bì):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颍:今安徽阜阳。
③厉兵秣(mò)马:磨好兵器,喂好马。
①不习兵:不熟悉军事。
②魏岑:南唐元宗李煜信任的大臣。
③治民如龚、黄:像龚遂、黄霸那样长于治理地方。二人均是西汉著名的良吏。
④用兵如韩、彭:像韩信和彭越那样善于用兵。二人是刘邦手下著名的大将。
⑤裨(pí)将:副将,佐将。裨,辅佐。
⑥刘仁赡:南唐守卫寿州的官员,忠心于南唐。池州:今安徽贵池。
⑦乘(chénɡ)城:守城。
⑧皇甫晖:南唐大将。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南。
⑨滁州:今安徽滁州。
①永宁镇:今安徽阜阳东南。
②饿殍(piǎo):饿死的人。
③淝水之阳:淝水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之阳。
④下蔡镇:安徽凤台。
⑤维舟:系船停泊。
⑥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
⑦太祖皇帝:指赵匡胤。
⑧涡口:今安徽怀远东。
①浮梁:浮桥。
②元城:今河北大名。盛唐:今安徽六安。
③倍道:兼程。
④宣祖皇帝:赵弘殷,赵匡胤之父。
①赍(jī):拿东西给人,送给。
①壕:护城河。
②连弩:装有机栝,可以同发数矢或连发数矢之弓。
③椽(chuán):椽子,架在房檩承托屋面板和瓦的长木条。
④馆陶:今河北馆陶。
⑤髀(bì):大腿。
⑥镞(zú):箭头。
①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
②六合:今江苏六合。
③栅(zhà):栅栏。
译文
显德三年(956年)正月庚子,世宗下诏亲征淮南。
壬寅,世宗从大梁派出发。李觳攻打寿州,很久也攻不下来。南唐刘彦贞带兵支援,到距寿州二百里的来远镇,又用来自数百艘战舰开往正阳,做出要攻打浮梁的架势。李觳担心,召集将佐商议:"我军不能水战,如果敌人截断浮梁,那么我们会360百科腹背受敌,就都回不去了!不如退守浮梁以待陛下车驾降临。"世宗抵达圉镇时听到了李觳的计划,立刻派中使乘驿马前往阻止他。等使者赶到的时候,李觳的军队已经将粮草焚毁,退保正阳了。丁未,世宗到达陈州,立刻派李重进带兵赶往淮上。
辛亥,李觳上奏说:"敌军的船只在淮河当中行进,箭和炮都射不到,如果浮梁守不住,则军心动摇,势必要退兵。如今敌舰一天天挺进,淮水一天天上涨,如果陛下车驾亲临,万一粮道断了,其危险是难以预测的。希望陛下暂时驻跸在陈介术晶黑难张爱破顾、颍一带,等李重进到了,臣和他联手,则敌舰可以抵御,浮梁可以保证完好,立具奏闻。如果厉兵秣马,春天离开,冬天再回来,这样也足以使敌人疲劳,到时候再作控战也不晚。"世宗看到奏章,很不高兴。
刘彦贞向来骄贵,没有什么才能,不会打仗,在历次藩镇任上肆意贪污,积累了巨值似流溶来亿资财,用来贿赂权贵奏菜还已厚画京依出优,因此魏岑等人争相称赞,说他治理地方如龚遂、黄霸,用兵如韩信、彭越,所以周师入侵,唐主第一个就想起来用他了。其副将咸师朗等人都有降希达照害勇无谋,听说李觳后退,剂容判大喜,带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绵延数百里。刘仁赡和池州刺史张全约坚决制止他。刘仁赡说:"你军队未到而敌如预杨照星卷人先逃遁,是畏惧你的声威,哪里需要速战呢!万一失利,则大事不妙了。"刘彦贞不肯听。他走了之后,刘仁赡说:"真的遇到敌军的座赵优岩长血鲜子庆话,一定会败。"于是增加兵员,加以防守,做好准备。李重进渡过淮河,在正阳东迎战刘彦贞,大破刘军,斩杀刘彦贞,生擒咸师朗等人,斩右困针影酸里也首万余级,死在战场上的尸体蔓延三十里,周人缴获南唐的军资器械三十余万。当时江淮长久安定,百姓不熟悉作战了,刘彦贞败了以后,唐人大为惊恐,张全约收集剩下的军队逃奔到寿州,刘仁赡上表请任命张全约为马步左厢都指挥使。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滁州刺史王绍颜弃城逃走。
壬子,世宗到达永宁镇,对侍臣说:"听说寿州解围,农民大多回村落去了,如今听说大军到了,必定再次入城。可怜他们聚到城中就会饿死,还是应该先派人存问安抚,让他们各安其业。"甲寅,世宗到达正阳,派李重进代替李觳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李觳兼管寿州行府事。干次级措片丙辰,世宗到达寿州城下,在淝水北面扎营,命诸军包围寿州,将正阳浮梁迁移到下蔡镇。丁巳,征发宋、亳、陈、颍、徐、宿、许、蔡等州丁夫数十万攻城,昼妒夜不停。唐兵万余人在淮河边系船停泊,在涂山下扎营。庚申,世宗命赵匡胤出战。赵匡胤派出百余骑兵靠近他们的营斤脱左蛋未证好助地然后假装逃走,引唐兵来追,事先则设下了伏兵,大从房担便沿木置败唐兵于涡口,斩杀都监何延锡等人,夺得战舰五十余艘。
二月丙寅,下蔡镇的浮梁建成,世宗亲自前往视察。
戊辰,庐、寿、光、黄巡检使元城人司超上谁量亮鲜者换奏在盛唐大败唐兵三千余人,捉住都监高弼等人,获战舰四十余艘。世宗命赵匡胤兼程往袭清流关。皇甫晖等列阵于山下,正和前锋作战时,赵匡胤带兵从山后出来;皇甫晖等大惊,逃入滁州,想要断桥自守。赵匡胤骑马指挥士兵渡河,直抵城下。皇甫晖说:"人各为其主,希望你可以让我排成阵列再战。"赵匡胤笑移主款黑自毛着答应了。皇甫晖整理好军队率众而出,赵匡胤抓住马颈突然驰入军阵,大喊道:"我只要取皇甫晖,别人不是我的对手。"手达互似持剑击中皇甫晖的头部,生肥女航节银听急被候擒了他,又抓住了姚凤,于是滁州平定。过了几天,赵弘殷为马军副都指挥使,带兵半夜到了滁州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虽是至亲,但守城是王事,责任重大,不敢夜半开城。"第二天天亮,赵弘殷才得以入城。
显德三年(956年)三月初一,世宗巡视水寨,到淝桥的时候自己取了一块石头,拿在手上骑马带到水寨以供应炮,过桥的随从官员每人拿了一块石头。
赵匡胤乘皮船进入寿春的护城河中,城上发连弩射击,箭大得像屋椽。牙将馆陶人张琼马上用身体挡住,结果张琼的大腿中了一箭,死而复苏。箭头射入骨头里取不出来,张琼饮一大杯酒,让人把骨头刺破才取了出来。流血数升,神色自若。
唐主派李德明、孙晟来见世宗,提出自己去除帝号,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给后周。每年还送金帛百万以求罢兵。世宗认为淮南之地一半已经归属于后周所有,诸将的捷报每天都源源不断地送来,想要得到所有长江以北的土地,所以不肯答应和谈。
唐齐王李景达率领二万兵从瓜步渡江,在离六合二十余里的地方设置栅栏防守,不再前进。后周诸将想要出战,赵匡胤说:"敌人设栅自固是害怕我们。如今我们的军队不满二千,如果出击,敌军就会发现我们真正的军力;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出战,一定能够打败他们的。"过了几天,唐军出兵往六合,赵匡胤带兵奋力出击,大破唐军,杀获将近五千人,南唐军剩下的万余人逃跑渡江,为了争船又淹死了很多,这样一来,南唐的精兵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评析
周世宗是五代后期颇有作为的君主,只是去世得早,很多事情都没能够完成,但很多事业在北宋初期都沿袭了下去。征讨淮南是世宗统一大业的一个部分。后周和南唐的这场战争胜败之势非常明显,后周拥有极大的优势,这一点也同样出现在后来北宋征伐南唐的过程中。
出处简介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坠水儿童,传为佳话。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中进士甲科。四十岁前历任苏州、武成军、郓州、并州判官等职。四十岁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侍制、知谏院。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力辞曰"臣不能为四六",不获辞。神宗任用王安石实施变法,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又无力抗拒,力求外补。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佑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在政治上,始终与变法派对立。在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务实敢言,律己严谨,正如其自称:"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耳!"(《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八)
司马光著述宏富,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续诗话》一卷,笔记《涑水纪闻》十六卷等等。其诗文集名《传家集》,有八十卷。司马光自谓:"光素无文,于诗尤拙"(《答齐州司法张秘校正彦书》)。这其实是他的自谦之辞。其集中存诗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诗近九百首。他的诗质朴充实,不事华藻,却又能寓情于辞,言尽其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资治通鉴·后梁纪·周世宗征伐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