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行走沙漠二十年

《行走沙漠二十年》是2014年3月1日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且而众轻长绝听今者是杨献平。

  • 书名 行走沙漠二十年
  • 作者 杨献平
  • ISBN 978-7-106-03818-2
  • 类别 旅游/散文
  • 页数 264

作者简介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七十年代生。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小说、文学批评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天涯》《大家》《芙蓉》、《诗刊》《啄木鸟》等报章杂志。曾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全军文艺优秀新作品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提名奖等。入选2003年下半年中国当代最新文学排行榜及各类年选、选集等。已出版作品《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丝绸之路》、《匈奴帝国》,散文集《沙漠之书》、《故乡生死书》、《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沿着丝八厚味怀基少绸之路旅行》《山河寥廓》等。

妈饭觉编辑推荐

  巴丹吉林来自为中国第四、世界第360百科三大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红模雷肥粒源罗决众田、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面积4.7万平方千米。本书作者杨献平曾在其中工作生活二十年,以异乡者的姿态和心境,亲身体悟了在沙漠生存的种种遭际和自然现象。书中既有对弱水河流域居延文银跟扩病当是化如汉简、丝绸之路回鹘道、西夏文化和游牧文明的深切观摩与解读,又有对狐狸、苍狼、骆驼、蜥蜴、沙鸡、黄羊、毒蝎子、蒙古马和胡杨奏手树及周边绿洲和乡村世界等具体生命的真实摹写与呈现。其笔下的巴丹吉林沙漠被评论家认为是"当代边地又一文学新地理"。

目录

  沙漠故事,抑或真实的个人(代序)

  第一辑丝绸之路:迷人的偏远与荒凉

  梦辽阔

  我能够感觉到的光亮

  黄河、皋兰山的兰州

  酒泉:在等待来自中相遇

  合众还是独行

  黎明时分的一声甘州

  在黄金360百科和青草之上沉醉

  森林里一定有你的名字

  你看你太阳的脸

  三种疼痛

  焉支山上

  去编奏天脸肃南:路上的青草、风和蝴蝶雨

  凉州:怀想的往事

  额济纳

  达来呼布镇

  黄金宫殿

  策克口岸、居延海

  苏泊淖尔和黑城

  艺术之都:敦煌

  第二辑大漠深处: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

  巴丹吉林沙漠

  上古流沙

  沙漠里的花朵

证几排角均著概率的绍价  沙漠人参:锁阳和苁蓉

  红柳与沙枣花

  内在的果实

  鼎新绿洲

  绿洲围抱的村庄

  营盘水库

  沙尘暴来了

  与人比邻而居的牲畜

  去往戈壁滩

  荒凉的蜜香

  任何一处都是有生命的

  最美的沙漠在夏天

  第三辑荒漠烟火:每前倍木朝想个角落都有故事

  弱水河的故事

  东胜村的春天

  双城的集市

  上原火车站

  某年春节前后的事情

  菜市场

  老蔡的婚姻

  色彩暧昧的开发区

  周鸣的爱情

  我预量候风见为温城春天的空军上尉

  对一桩案件的猜想和叙述

  第四辑西出阳关:独行沙漠二十年

  沉醉

  在金塔县和额济纳之间

  风中的"风雨无阻"

  沙漠近处的个人生活

  刀子或带刀子的河流

  本变化械无消失的夏天

  围墙之外的天与地

  生命景观

  三女刚革已黑夜的深度

  月光照彻

  一个人的两边

  每个人都在被时间损耗

  从沙漠开始的道路

  她来了

  母亲在沙营乐漠的雄心壮志

  三代人的战争

  灵魂最疼的那部分

  爱过的,都是存在过的

  二十年的沙漠生活

  第五辑沙漠冥想:怀想的空阔与惆怅

  我想要的界师也官同占缺显迅核朴素生活

  "熟悉的痛苦"

  傍晚的风向

  对于相爱者的壮美想象

  人生总要有一些厌倦

  迁徙的疼痛

  活待径沙漠,作为一种精神构成与灵魂存在(后记)

  

序言

  沙漠故事,抑或真实的个人(序)

  远处戈壁上有一个小红点。在巴丹吉林沙漠,这其实不算什么景观。也不足以令人诧异。但对几个在瀚海中行走多日,干渴、孤独,甚至绝望至极的人来说,任何引发眼睛联想与惊奇的景象都预示着生机。果不其然,几个人踉跄跑近,却是一位红衣喇嘛,在一棵绿叶稀疏的沙枣树下诵经

  人是最大的生机。在附近,他们果真找到了水。还有现在已经著名的石头城,蒙语基己名字叫"海森楚鲁",一片巨石。有状似巨龟的,也有如马奔腾的,更有犹如被利剑劈开的双条石。这些形状不一的巨石,在沙漠深处,独占了一处空间。那泉水,就由海森楚鲁的顶部,一块状似母腹的巨石之下滚冒而出。如处架突泉水的名字,当地牧民叫做苇杭泉。

  苇杭泉向北五十公里,是古日乃苏木,芦苇丛生,马莲虽实未思龙形级采改目草遍地,偶尔可以看到于黄沙窝里楚楚动人的马兰花和野菊花。有芦苇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地方,就预示着水、青草和生命。芦苇无际,黄羊、骆驼、驴子和蒙古马在其中隐藏,还有一条废弃的铁路,僵死的蟒蛇一样伸向外蒙边界。有一年,我再次去到这里。在一个巴根的牧民家里喝水,吃酸汤面片,还有手抓羊肉。巴根宰杀羊只的方法很简单,从大群中捉出一只,杀掉,剥皮,就丢在清水锅里,大火烧两三个小时,捞出来,切割,再加上蒜瓣、盐粒、小葱就可以吃了。

  喝酒是必然的,酒中的歌唱与酒后的沉醉也是必然的。另外令人惊异的候质妒事农密热眼食是,虽然常年在沙漠核心,但牧人的歌声依旧辽阔,没有受到缺水的丝毫影响。在歌声中,谁不沉醉谁就是同行者的敌人,也是主人不喜欢的客人。在古日乃苏木,我醉倒过无数次。每一次醒来,都还心情激越,内心对主人家有着一种膜拜,甚至虔诚信任的感情。很多历史书上,说游牧民族文明迟缓,而在今天,他们的那种旷达、鲁莽和拙朴,显然是我们念新映沿大多数人所缺乏的,也最应当转身贴靠的。

  在古日乃苏木,我还认识一个叫青格乐的女子。她说青格乐的意思就是快乐。说时,她穿着民族服装,把脸抬滑检鲜许车快向天空,神情当中有一些笑意,还有些惆怅。她内心的感觉我似乎能够明了,但总是模糊的,无法表达的。我想起一位牧民所说:谁成为他的女婿,就会获得上百峰骆驼、几百只羊,当然还有毛驴和狗。意加危那是一种游牧的习俗。竟然让我好几次想象着自己和一位蒙古女子骑着花斑马,在青草稀疏、四边黄沙雄视的古日乃草原放牧。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永远都是跨马征战与水中丝绸的模样,风是干的,好像是一根根的细针。

  然而这又能阻挡和改变什么呢?

  穿过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向北,黄沙堆积、浩瀚无际,以乳房的形式,与平展而幽深的天空两两相对。到额济纳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蓦然觉得,这又是一片绿洲。但是极其小,与传说的汉唐时期的水泽之国、居延粮仓有着天壤之别。小小的居延海在唐代诗歌中占有巨大分量,而今只剩下一面小湖泊,以镜子的方式,在四面低纵的丘陵当中,对抗风沙和逐渐溃败的自然环境。

  胡杨林可能是唯一的。有几次,我到林中去,在干燥的白沙与红柳树之间,头顶灿烂黄金,并可从金色的叶子缝隙中看到深得让人心神俱空的天空。坐在某棵干枯多年的胡杨树桩上,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无数的人,骑马挥刀的、翩翩起舞的、跪地仰望的、驱赶羊群的、骑驼缓行的,甚至在阔大帐篷中交合的、在黄沙窝里四目相对的、用胡杨叶子喂羊只的、弓箭射杀鸟雀,甚至鹰隼的……那种景观,好像贯穿了额济纳的所有历史及其民众的生活图景。

  我多次说,十月的胡杨林是天然的宫殿与洞房,世上所有的王者与相爱的人,都应当在此度过他们最美好的人生一刻。我后来听到的故事是,一个在河西某城市读书的两个学生,他们相爱了。可是,男生父亲是教授,女生家庭是农民。遭到反对。他们先是在人去屋空的教室内有过男女之欢,却被人看到。众口纷纭之后,秋天来临了。某一日,这两名学生失踪了。许多天后,额济纳的一位牧民,在林子深处,胡杨叶子最灿烂的地方,看到两具裸着紧抱的尸体。

  还有一个,我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他们抱着的雕像也在额济纳胡杨林出现。众人唏嘘、猜测。但根本的问题是他们都是用世俗的眼光和语言。这对殉情的人来说,是一种污蔑吧。我相信,每个人的身体和灵魂当中都有类似神的部位,一旦这一部分占据了全身的统治地位,那么,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视为在履行神意。

  当我沿着现在已是平展宽阔的公路回返,沿途的弱水河畔,到处都是烽燧、侯官府及其衍生品,破旧的城堡在大漠中沧桑苍凉,与沙漠浑然一色的村庄被杨树包围。妇女们总是以头巾裹面,有人附会说是当年玄奘西去印度时候,猪八戒色心难改,沿途总是骚扰女性,女性怕,而以头巾裹面的方式规避灾难。而事实上,却是沙漠风沙大,妇女以头巾裹头面是防止沙尘进入头发,又缺水,洗不干净之故。

  我所在的单位就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南边是鼎新绿洲,向北就是大戈壁及大戈壁之后的沙漠了。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区域,不多的人,被弱水河滋养,被沙枣树、红柳和杨树护佑。从1992年开始,除了读书,几乎所有的时间我都在沙漠。有些年,还直接在沙漠核心部位工作。起初是焦躁和不满的,荒凉是对人视觉的巨大摧毁。逐渐地,我安静下来,生存和生活是每个人的首要命题。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也在发生变化,从肉身到灵魂。鼻血不再流了,身体觉得坚硬,内心不再仓皇,而是沉静。

  在沙漠是一种修行,一种由外而内的塑造。沙尘暴通常在春秋两季,夏天偶尔也会风暴连天,日光昏黑如夜,风暴的声音如万千奔兽、匈奴骑兵,那种摧毁是无可匹敌的。但在安静的时候,月光普照,可以把人照穿。

  高尚使人痛苦,庸俗使人快乐。我发现自己适合于沙漠,在沙漠当中,我可以是一匹狼,也可以是一只羊;可以骑马狂奔,模仿古代的将军和骑士、刀客和盗马贼,也可以一个人歪坐在一棵沙枣树下喝酒、看书,用冥想自我破解一些隐秘心事。

  到2010年,我在沙漠正好十八年的时间。沙漠于我,好像是骨子和灵魂里的了。风沙呼啸之后,是超乎寻常的平和与安宁,烈日之下,黄沙如金。一个人在瀚海当中,可以忘掉自身以外的世界,对他们的喧嚣也觉得可笑和浅薄。在沙漠,一个人可以确切无误地找到并透视自己,自己看自己都极端清晰。我记得,有一个朋友说,沙漠太可怕了,一辈子都不想去。我笑笑,然后低头。事后,我对他说:不去沙漠,就不知道逼仄、紧凑的生存之外,还有一种辽阔;庸碌的时间当中,还有一种洞彻灵魂的博大与安静。沙漠也是一种自然构成,人、你和我,全世界的人也都是。

  沙漠,作为一种存在,它于人的塑造,确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比如自我审视和塑造,对生命的深切理解与热爱、生死之惑、精神方向、孤独的真正缘由、内心所需,以及一个人在一个时代的真正价值和位置。

  在沙漠,走不了很远,但可以走得更深。

名人推荐

  在杨献平笔下,西北高原,苍茫之地,纷纭如丝的高天流云,绵延无际的金色沙丘,隐行于安静之中的各种生命,人行走于戈壁和沙漠之中的种种生命痕迹与精神镜像,都那么真切可感,富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天涯》杂志主编散文家王雁翎

  杨献平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系列作品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一个文学地理。

  --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宗仁

  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

  --先锋诗人散文家蒋蓝

书评一

  

  沙漠中的朝圣路

  --评杨献平《行走沙漠二十年》

  桫椤

  杨献平的边地书写是当下散文写作中的奇葩,《行走沙漠二十年》或许可以看作他在这个方向的集中突破。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想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与那群"垮掉的一代"青年漫无目的地漂泊在美国大地上不同,杨献平的沙漠行走没有萨尔、狄安和玛丽露那些人的放荡和堕落,虽然后者最终也感悟了生命的意义。行走,行走,杨献平将二十年的边地生活归结为这个动作。而西北内陆的巴丹吉林沙漠,则是他行走的疆场,他就在这片场域中展开与自我和流俗的搏斗,在那里,他妄图找到可以寄托灵魂的精神家园。而在行走和寻找的过程中,他诠释了在广袤无垠的沙海中人作为大地之子的位置,建构了人与沙漠,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法则以及人与诗性和神性的新关系,正如作者所言:"大地无人,我是唯一的;大地如此浩大,它是我一个人的疆场。"

  "远处隔壁上的一个小红点。在巴丹吉林沙漠,这其实不算什么景观。也不足以令人诧异。但对几个在瀚海中行走多日,干渴、孤独,甚至绝望至极的人来说,任何引发眼睛联想与惊奇的景像都预示着生机。果不其然,几个人踉跄跑近,却是一位红衣喇嘛,在一棵绿叶稀疏的沙枣树下诵经。"序言中的这段话不经意间带有了深刻的寓意,即这部关于沙漠及其周边的书,是关于景观与审美、生命与生存、想象与体验,以及关于信仰与灵魂的书写。人自身躯从匍匐中抬起,以俯视的姿态观照大地之后,即迈开双脚展开对远方的追寻。那种追寻无关功利和世俗,甚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是灵魂的构成。而当人置身于某种脱离同类,缺少支撑生命存在的荒原时,孤独成为最大的考验。而唯其孤独,也才使人类得以回省自身,重新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相比,与命运相比,弱小且可怜,"人和其他生命一样,都是地域的,也都是命运的。我所能做的,只有顺从,像孩子依从父母,落叶顺从于风。那时候,我自己唯一清楚和肯定的是,一个人,从身体到灵魂,都要学会挪移和搬迁。"这样的文本叙说仿佛是生命起源与流转的轨迹。

  从兰州到酒泉,从焉支山到弱水河,从肃南到敦煌,一个个诗意的名字,给作者二十年的行走提供了地理坐标,也供给精神养分,但毫无疑问,它们哪一个都不是作者的目的地。二十年旅程的终点在哪里?或者说哪里才是生命与灵魂的栖息地?作者因为工作而寄居边地二十年--也仅仅是"寄居",一个对时间和历史有深切感悟的人,才最能理解"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含义。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杨献平犹如一个懂得自然可畏、生命可贵的哲人,始终在寻找乌托邦意义上的精神家园。无论在沙漠中审视生命的价值,还是在边地城镇中的现实生活,作者始终处在一种漂泊的状态,他感受不到安定,亦无法与那些龌龊的现实规则媾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戈壁沙漠中行走,以近乎苦行的方式为灵魂探路,为精神疗伤。作者时常在文本中将自己位于冀南太行山区的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与寄居的地方展开某种对比,以此证明后者在自我实现中的价值。历史的刀光剑影和外国冒险家的卑劣足迹,金黄色的胡杨林与神秘的"有毒的红蜘蛛",让这片土地沉重而充满生机,这亦是作者心灵的生态场,但作者又无暇顾及,因为他始终"在路上"。

  砂砾也罢,胡杨也罢,对于那片荒漠,人也是其中最神圣之物之一。作者并非进入了无人区,也不是要做一个社会逃避者,他为人在自然中的存在感寻找到多样化呈现的可能性,灵魂追问也在同类身上得到答案。看似沙海深邃和广博的尽头才是建构精神家园的理想之地,事实上乡愁同样充盈在缤纷喧嚣的人间。三墩乡传说故事中的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通过化身为鸳鸯,以水的形式完成了对爱的礼拜,而那个后夫想和新娶的女人有个孩子,忍心把自己亲生的女儿打晕焚化的故事,则揭穿了人性之恶的伪装。开包子馆的老蔡的媳妇跟人跑了,当媳妇再度回来时,他一句"跑够了就回来了"将过去的侮辱轻轻拂掉,其实他的内心又在想什么?无人能知,又大约能猜到。自己暗恋的女生结婚了,兵站上的女兵要退伍了,服务社饭馆里的服务员徐秀梅等不到希望出嫁了--那种等待,那种不舍,那种怅惘,实在又是对沙漠里雄浑苍凉的另一种解读。而关于父母、妻儿的故事,作者饱蘸爱的浓墨书写,几欲让人落泪,至亲至深的情,到深处又化做孤独,化做乡愁,也化作作者二十年行走沙漠的动力。

  "行走来自非洲,来自演化,来自必需,它通往每处,经常在寻找某样事物。朝圣之旅--边走边找某种不可解之物--是基本行走的方式之一,而我们在朝圣之旅上",美国人丽贝卡·索尔尼在一部名为《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中这样说。"边走边找某种不可解之物",杨献平的行走沙漠二十年,是面向精神故园的回归,也是朝圣之旅吧!

书评二

  诗性地理与文学版图

  李蚌

  --读杨献平《行走沙漠二十年》

  把一册地理书与一本诗集搀和起来读,合上《行走沙漠二十年》样稿的时候,我正坐在江南水岸的绿草茵茵,掬起一把河沙,凝视着它,据说天下的水源归一处,那么这沙粒,是否也由遥远的风暴刮来,疾驰万里,绵延辗转,落到我身边的时候,像一粒碎裂的皮肤?

  城市的逼仄使得水土渐失,万丈楼向高处要空间,所幸人类脚力有限,蜂巢般的蜗居之外尚余下大片空间,一个人如入无人之境,可能出于对未知险恶的探索,也有可能是向内心平静的回归。茫茫戈壁四野,黄沙忽起忽落,行吟书生的面容逐渐清晰,漫卷诗书裹西风,手舞长椽啸苍穹,不懈怠对历史对真相的考证,不舍弃对风物对情感的体察,不拘泥对一事一物的诘问,在纵横阡陌的史料的田埂,不时俯下身子,亲吻广袤的青草和沙枣花,以指肚拂过千年印痕,这细微的疼痛,蓦然放大了钩沉的力度,携景深而驱地域之独特,焕发出颇具魅力的气场。

  读此书,有疑问有感想有掩卷思。疑问是,如果踏着历史的陈迹将"驼铃叮当、鞭梢响亮"的商旅走一遭,是否延伸出强烈的在场感,将自我的情愫通融到教科书上去,或可顺带收获对史地课堂的释怀?丝绸之路这一似曾相识的地名,西出阳关千古传诵的名士,均在大漠孤烟的辉映下被赋予可触摸的温度,这些来自于杨献平的引领,亦折射出当代青年对文化的沉淀与反思。

  而他所做的不仅于此。如我生于江南水乡,从未涉足西域,会想当然地存在误区,以为大漠除了茫茫沙的海洋别无长物,那覆盖大地的无穷沙砾,在修辞上是重复,在意象中是荒凉,但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大地的皮肤",描述了彼时花开的杏、梨、枣、红柳、马兰、野菊,伴随植被丰盛的是雪峰皑皑,动物与人流连忘返。连黄沙也是蠢蠢欲动的,自上古时称为"流沙",具有随意走动的意志和愿望,那么巴丹吉林数千年仍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北部,可以理解为它和依于斯的人们自觉的悍卫与守望。直到一个叫作杨献平的人军旅于此,承载任务的同时有一些心情在流淌,他路经及采撷过的物象才与外部紧密勾连,或奇幻景观或司空见惯,无一不揭示着人与沙漠的关系: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沙漠也在影响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对心情的诠释是微妙的,读杨献平,赤诚、热爱与哲思三位一体。坦白,是他散文敞开的襟怀,不在乎胸口有伤,不把读者当外人的一种作法,是呈现的大家气象。浓情,开篇不久提到陈保证车祸,发生得太早,让年少的心在奔跑路上被遭遇的死亡绊个趔趄。父亲浇汽油烧女儿的轶闻也两次提到,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与爱憎倾向。第三辑《对一桩案件的猜想与叙述》中,令人惊悚的凶杀现场,至少可听见两则画外音:一则杨献平正在实践运用较多的情节加入文本,如他自己所说,只有故事方可流传;二则把一个故事讲得毛骨悚然并非危言耸听,从每一笔描画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爱,是关怀与设身处地,使之还原了一个罪恶的现场。

  作者的母性关怀值得深究。女性身影在文本中多次闪现,似乎古往今来的书剑恩仇路上需要携女同行,是习惯性动作,虚拟红袖添香?从"最爱的那个人"写到妻子、母亲,作者对女性生命的认知超越了一般尘俗概念,是尊重的、体恤的,领受温暖并甘于回馈。读到《母亲在沙漠的雄心壮志》等篇目,家常生活的片断,游子舒绻的柔情,蓦然悟出他在整本书里的姿态也是这般,行走沙漠二十年,是作为巴丹吉林的儿子来绘就母亲的版图。

  能否推测出,一位诗人依赖于母性的饲养,如无时不刻不被铭记的爱情,如日日心神缭绕的往昔。杨献平虽以散文著称,但其文体气质却以诗性见长。《行走沙漠二十年》厚重而轻灵,对于涉足大漠的人,它根植于五千年文化,具有工具书的参考价值。对于遥远的不曾接触的臆想,它匡正了认识,携人离地三尺展翅翱翔,俯览真切随和的大漠风情,而非海市蜃楼。

  现代社会分工细致,一些劳务性的工作被机构、家政所代劳,但在形而上的领域,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王,固执地要伸展个人的意念,谢绝被人代言。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人思索得更多,游历得更广,对知识对人文历史地理的把握更为精准,而他挥毫以书,浓墨重彩,神思妙笔如天外游云,绘就斑斓画卷,作为读者所需要做的,其实是可以轻易地去占领其劳动与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行走沙漠二十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