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山地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也被称作"耍耍"、"地秧歌",是一种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来自歌舞艺术形式,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 中文名称 宝山地秧歌
- 产生于 明末清初
- 地点 山东省胶南市宝山镇
- 也称 耍耍
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宝山地秧歌的音乐以唢呐为主,配以小鼓、小锣、小镲、铂、手锣。演奏的曲调多为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小调,主要有锯缸调、南锣、小放牛等,秧歌中的角色、行当、服饰均借鉴了戏曲中的扮相。宝山地秧歌舞蹈动作粗犷而原始,少有雕琢,有很多动作是根据当时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面加工而来的,表演时男女角色之间不同的动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动作优美舒展,踏着音乐动作协调一致,形成了男刚女柔、男放女羞、刚柔核超土杨士样象等洋额脸相济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群体意识强,舞蹈动作舒展、流畅、朴实无华的风格。
表演内容
演出内容多属民俗风情、乡野传说,主要作品有《唐二卖线》、《王三捎书怀令便似他半千哪已映》等。语言则采用当地方言土语,诙谐幽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