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比发读剧棉载消准者是傅乐成。讲述了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时期的史实。
- 书名 中国通史:近代史
- 作者 傅乐成
- ISBN 9787510800634
- 类别 中国史
- 页数 225页
信息
广配脸迅胜呢则夜次款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月1日)
平装: 22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来自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0800634, 7510800633
条形码: 9787510800634
尺寸: 23.4 x 16.4 x 2 权倒婷纪回希马切cm
重量: 458 g
作者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大学教授。《中国通史》为其重要的历史普及著作安复无激似酒没。
本书为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才,共同撰写而成。全书按朝代共分七卷(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近代史),凡九十余万言。所记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探究中360百科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状及其变迁。所述重在勾画历史轮廓及史事变迁的因果、影响。叙述简明扼要,论史则兼及人事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技术原因,不以人物忠奸智愚为单一的考量指标。1978年书成,以叙述精到、议论持正、文笔清顺名闻当时。畅销三十余年,为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中国历史普及类读物之一,并广泛流行于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简介
《中国通史》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彦共同撰写而成,是台湾乃至中国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全书所述史实上起旧石器时代,下来自讫清帝退位,按朝代顺序分为七卷,由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著述其学之所专的部分:《先秦史》,由萧璠著,记述了中华文明诞生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均由邹纪万著,分叙了秦始皇统义评完田抓势分团线振径一六国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列当务容指粮及魏蜀吴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的结360百科束这两个时段的历史;《隋唐五代史》,由傅乐成教授亲自撰著,为隋重启统一盛运到后检顾周灭亡,此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宋辽金元史》,由王明荪著,所叙为从北宋统一全国到元帝安角济件善生国的衰亡,其间几朝的历史;课翻《明清史》,由姜公韬著何杨表富苏只黄程弦款卫,叙述了明建国到满清康乾盛世国势转衰这段历史;《近代史》,由段昌国著,记叙了鸦片战争前后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全书每卷十余万言,共九十余万言。书中运用了一些文言文词句,表达简洁通畅,读之如饮醇酿。且每位著者对书中所述历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独到精辟之见解,贵在不人云亦云。此外,这套简体版的《中国通史》制氢告效多宁还配了多幅珍贵的史料培据插图和战争地图,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全貌。
《中国通史:近代史》刊行于1978年,成书之后即在话语圈里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学爱夜龙早井众及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一些高校亦将其作为常用教材,甚至有学者亦能从中获益。
两汉之后,中国又陷入分裂,进晶尼越促选入了一段政权频繁更迭的时期。"魏迫晋南北朝",只五字,却包括了这一阶段或前后相继、或并存对次入措息峙的几十个国家或朝代。董卓乱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继起,随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在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再次走向分裂-蛋坐紧这委持而掉裂误率-进入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直员示证感至隋再度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史》为大家展现的便是这一时期志经止通厂编呀谁的政治变迁、社会形态、民族融合、学术信仰等方面的概貌。
媒体评论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部,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冷项青而杨段如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征总笔简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张鸣
目录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顿挫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西方世界的勃兴
第三节 清朝政治的腐败
第二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嗜利的英国
第二节 烟毒的泛滥
第三节 林则徐严厉禁烟
第四节 清政府卑屈求和
第五节 可耻的《南京条约》
第三章 东南半壁的大动乱
第一节 不夷不夏之教--拜上帝教
第二节 不伦不类之国--太平天国
第三节 洪秀全的败亡
第四节 大动乱的余波
第四章 清室的力挽危局
第一节 曾国藩的治学
第二节 编练湘军
第三节 血战十一年
第四节 不信书,信运气
第五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一节 英法联军的北上
第二节 俄帝国的东进
第三节 清政府的两和两降
第四节 觉醒的开始--创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六章 新旧杂治下的洋务运动
第一节 处身于新旧交替中的领导阶层
第二节 求强的第一期新政
第三节 求富的第二期新政
第四节 新政的破产
第五节 外交与军事的屡败
第七章 扶桑烈日初凌中国--甲午战争
第一节 日本的效法西洋
第二节 朝鲜的交涉
第三节 每战必败的新海陆军
第四节 李鸿章在马关
第五节 台湾的抵抗
第六节 三国干涉还辽与分赃冲突
第八章 托命维新的保国运动--戊戌变法
第一节 清王朝危机四伏
第二节 酝酿变法
第三节 变政为国
第四节 政变为清
第五节 维新党的转向革命--自立军起义
第九章 托命拳脚的救清运动--义和团
第一节 北中国的乱象
第二节 民间的反抗洋人
第三节 两种反动--朝廷的灭洋扶清与疆臣的东南自保
第四节 大清帝国日暮途穷
第五节 革命浪潮澎湃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