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倾述女文豪的人生旅途:我的姐姐张爱玲

本书是现代著来自名作家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先生,以亲历亲闻的特殊身份,回忆姐姐张爱玲的家庭、生活经历和所接触的人和事。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

  • 作品名称 倾述女文豪的人生旅途:我的姐姐张爱玲
  • 文学体裁 回忆录
  • 创作年代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 作    者 张子静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先生来自,以亲历亲闻的特殊身份,回忆姐姐张爱玲的家庭、顺该刑载色担祖问切生活经历和所接触的人和事。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姐姐和我都无子女。她安详辞世后,我更觉得应该及早把我知道的事情写出来。在姐姐的生命中,这些事可能只是幽暗的一角,而360百科曾经在这个幽暗角落出现的人,大多已先我们而州房相府凯香重去。如今姐姐走了,我也风烛残年,来日苦短。如果我再不奋力写出来,这个角落就可能为岁月所深埋,成了永远无解之谜。(张子静)想起张爱保慢第叶掉设历玲,总是想起钻石。因为张爱玲的光芒,是一种钻石的光芒。钻石棱角分明,也最耀眼迷离、最昂贵稀有,也最夺呀该粮能守起改国去人魂魄。张爱玲无须佩戴钻石,她本身就是错策一粒钻石……一粒钻石超越了政治魔障,穿越了时光隧道,在写过《封锁》也被封锁过的中国大地,再度熠熠生辉……人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她的钻石光芒,我看到的,是那地层之下的无尽煎熬。(季季)

章节试阅

前言1

  前言如果我不写出来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的第一篇文章是《童言无忌》,发表于一九四四年五月的《天地》月刊。那篇文章共有五个子题:钱、穿、吃、上大人、弟弟。

  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黑夫创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

  我的姐姐张爱玲

  张爱玲笔下那个"很美"而"包观动季赶没志气"的弟弟,就是我。

  我究声怎封还离今年七十四岁,住在上海市沙否收握语呢岁宗区的一间小屋里,是个退休十年的中学英文教员。

  我姐姐发表《童言无忌》那篇文章时,二十四岁,是上海最红的专业作家;我二十三岁,因身体不好自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辍学,尚未正式工作。那时看到姐姐在《弟弟》里对我的赞美和取笑,并没有高兴,也没有生气。甚至看到文章的结尾:"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

  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那时,我也没有悲哀。

  童年时代的张子

  我从小就什么都不如姐姐,当然更没有她的聪慧和灵敏。到了二十多岁,许多事也还是鲁钝的;没有大的快乐,也没有深的悲哀,仿佛只是日复一日麻木地生活着。在那上海"孤岛时期"的末期,我中断了学业,没有工作,没有爱人;有的只是永远烟雾迷蒙的家:一堆仆人侍候着我那吸大烟的父亲,以及我那也吸大烟的后母。我那时心情的茫然和苦闷,是难沿副激叶一校权以言说的。所以,对于姐姐在文章里的取笑,除了麻木以对,又神考情三能如何?在我们那个没落了的、颓靡的家里,是看不见一点儿希望的。而我姐姐,一九三集触个应后对该八年逃出我父亲的家后就围相给每术许课均斤昂首阔步,有了她的自我世检声界,也终于有了她的名望--只有她,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194妈夫双龙离演随2-1947年,张爱玲与姑姑张茂渊所租住的爱丁顿公寓,解放后改名为常德公寓;1995年秋天张爱玲去世后,这栋大楼仍矗立于上海常德路。张爱玲在这幢公寓的6楼65室,完成了一物绍生最受瞩目的作品,也在此和胡兰成相爱并秘密结婚。

  一九九五年中秋次日,从太平洋的彼岸传来我姐姐离开人世的消息。那几天,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时常呆坐半天,什么也想不出来。后来我找出《流言》,一翻就是那篇《童言无忌》。重读《弟弟》,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汩汩而下了!"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姐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和姐姐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父亲早在一九五三年过世,和姐姐比较亲近的母亲,则在一九五七年逝于英国,姑姑也于一九九一年走了。就是和我们不亲的后母,也于一九八六年离世。但我心里并不觉得孤独,因为知道姐姐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尤其读到她的文章,我就更觉得亲。

  姐姐待我,亦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能改变的。

前言2

  一九八八年中,一位熟知我们家世的老人拿着一页报纸来找我。他神色慌张地说:"你姐姐可能出事了!"

  他摊开那张报纸,只见他用红色圆珠笔圈起来的地方有一行字:已故女作家张爱玲……

  我一时吓坏了。一九八三年,我曾和音讯中断三十一年的姐姐第一次通上信。但后来她常搬家,去信都被退回,再度音讯断绝。看了报上那行字,我不免将信将疑起来。我祖父张佩纶享寿五十六岁,父亲张志沂得年五十七岁,母亲黄素琼六十一岁谢世;一九八八年,我姐姐也有六十八岁了!但我想:她是著名的作家,如果故去,新闻应该会报道的,我并没有看过啊。

  我于是打电话或走访在上海的亲戚朋友,都说"不知道有这回事"。我还是不放心,又写信给住在美国的亲友,打听的结果也都是"没听说这消息"。我只好到上海市政府华侨事务办公室,说明我的疑虑,并把一封我写给姐姐的信请上海市侨办代为处理。

  张爱玲离开大陆后,希望以英文写作立足西方文坛,但成绩不甚理想。这是《秧歌》和《怨女》英文的版面,现已绝版。

  那封信后来通过国务院侨办寄到洛杉矶领事馆,才辗转问到我姐姐的新地址。****年一月终于跟她通上信(注),悬在我心中半年多的疑虑才得以化解。

  从这件事,我获得三个结论。其一是,那位报纸编辑可能国文水平太差,错以为"已故"就是"以前",才会闹出这个笑话。其二是,那位编辑也可能道听途说,未经查证,贸然地就让我姐姐"已故"。其三是,我姐姐长期幽居,亲友很难获知她的近况,万一她身患急病需要救治,无人能适时伸出援手。我一人独居,情况不也相近?从那年开始,我日间都把小屋的木门开着,邻居进进出出,路过都会探头看一下。

  另外我也想到,我们姐弟都已到了日薄西山的年纪。相差仅一岁,她先我而去或我先她而逝,恐怕上帝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啊。但是来日无多,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张爱玲晚年在洛杉矶的最后一张照片,摄于1994年获得"时报文学终身成就特别奖"之后,当时文艺界敏感人士认为这张照片隐含着她不久于人世的不祥气息。

  ****年终于和姐姐再联络上后,我就决定要为姐姐写点东西。姐姐在她的散文中,也写了一些早年生活的片段,但未及于生活的全部真相。还有一些事则是她没写、也不愿写的;在这方面,姐姐有她的自尊,也有她的自卫。加上后来与世隔绝,关于她的种种传说,就如前述那则"已故"一样,以讹传讹,更为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姐姐和我都无子女。她安详辞世后,我更觉得应该及早把我知道的事情写出来。在姐姐的生命中,这些事可能只是幽暗的一角,而曾经在这个幽暗角落出现的人,大多已先我们而去。如今姐姐走了,我也风烛残年,来日苦短。如果我再不奋力写出来,这个角落就可能1995年秋天张爱玲去世后的一个月,张子静在其上海居处,手边是《张爱玲全集》。

  为岁月所深埋,成了永远无解之谜。

  但是人的记忆并非唯一的真实,而且大多是主观的真实。过去数十年的生活波荡,我没有日记,也失散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完成这本书,除了依凭记忆与亲友的佐证,也参考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如果内容有所偏差或失误,尚祈爱护姐姐和我的各方人士,能够惠予指正,以求善美。姐弟一场,责无旁贷,诚恳道来,但求无愧耳。

  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在数据查证方面,得到新闻界前辈龚之方先生及我的表哥黄德贻、表妹黄家瑞(台湾著名电视明星张小燕的妈妈)等亲友的协助,谨此一并致谢。

  并祈姐姐在天之灵笑纳。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于上海

  (注)****年姐姐给我的信内容如下。

  小弟:

  你的信都收到了,一直惦记着还没回信,不知道你可好。

  我多病,不严重也麻烦,成天忙着照料自己,占掉的时间太多,剩下的时间不够用,很着急,实在没办法,现在简直不写信了。你延迟退休最好了,退休往往于健康有害。退休了也顶好能找点轻松点的工作做。我十分庆幸叔叔(子静注:我们在家对父亲的称呼)还有产业留下给你。姑姑是跟李开第结婚--我从前在香港读书的时候他在姑姑做事的那洋行的香港分行做事,就托了他做我的监护人。Dick Wei的名字陌生,没听说过。消息阻塞,有些话就是这样离奇。传说我发了财,又有一说是赤贫。其实我勉强够过,等以后大陆再开放了些,你会知道这都是实话。没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惟有祝安好

  煐

  一月廿日,****

  你最近这封信上住址草写"苏"(?)字不大认识,以前的信搬家全丢失了,无法去查信,希信寄得到。

  又及

  编按:张子静先生已于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于上海辞世,享寿七十六岁。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倾述女文豪的人生旅途:我的姐姐张爱玲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