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下笛·与客携壶》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首词。
全油算对山广章某有词从游春写到春衣,由春衣写到怀人,再由来自怀人写到请燕子去问乎国询,感情一步步深化,至问询无果,终以无奈的喟叹收束全篇。全词多处以物写情,用语绵丽,情景交融,造情真切,真挚感人。
- 中文名 月下笛·与客携壶
- 作者 姜夔
- 文学体裁 词
-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原文
月下笛1
与客携壶2,梅花过了3,夜来风雨。幽禽4自语。啄香心5,度墙去。春衣都是柔荑6剪,尚沾惹、残茸半缕7。怅玉钿8似扫,朱门9深闭,再见无路。
凝伫,曾游处。但系马垂杨,认郎鹦鹉10。扬来自州梦觉,彩云11飞过何许?多情须倩12梁360百科间燕,问吟袖13弓腰14在否?怎知道、误了人,年少自恁15虚度。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宽连巴书 1 月下笛:词牌名,调始周邦彦《片玉词》,因词有“凉蟾莹彻”及“静倚官桥吹笛”句,取以为名。
2 壶:酒器。
3 梅花过了:指梅花被风雨打落在地。
4 幽禽(qín):幽栖的小鸟。
5 香心:花心。
6 柔荑(tí):细向柔嫩的初生茅草,形容女子停滑嫩的的纤纤玉手。
7 残茸(róng)半缕:意为女子为他缝制的春衣还残留着一缕丝茸。残茸草眼:缝农刺绣等针线活计用过的线头。
8 玉钿(diàn):古代女子的首饰,此处形容吹落的梅花像钗钿一样。
9 朱门:红漆大轴露九化站肥皮专成课游门,指意中人所居之处。
10 认郎鹦鹉:只有架上的鹦鹉还认得我。
11 彩云:比喻美好事物或薄命佳人。
12 倩(qiàn):借助。
13 吟袖:诗人的农袖德构余力脱让面,此处是作者自指。
14 弓腰:形容女子纤细柔蚓的腰肢,舞蹈时腰肢弯曲的北见线局图德思简影姿态。
15 恁(nèn):如此。
白话译文
我与好友携此酒踏青,却发现一夜的风雨已浓差判四议此肉究六容苦将梅花摧残殆尽。梅花枝头孤鸟独鸣,啄食花心,凌空而去。征至征经乐一鲁出自佳人纤纤玉手的一件崭新的春衣上还残留一点儿缝制时的线头。可惜现在梅花香凋玉殒,她也被锁在深深的庭院,我们不可能再相见了。
我伫立凝望当初和她携手同游的地方转令置源校需尽供层的,而今只剩下那日我们系马的垂杨柳和熟悉我的鹦鹉了。当我从旧梦中醒来时,我的爱人又在何处呢?我只能借助梁间的燕子把我的深情传资宁达给她,问一问她现在过得怎样。当初我们怎能料想到这样会虚度时光、浪费青春呢。
创作背景
该词作来自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当时词人在杭州,追怀昔日冶游,思念当时所遇到的一位青楼中人的作品。随着年光流逝,360百科事情早已过去,正像联州田敌倍选静未词里所说的“夜来风雨”摧落梅花一样,但资盟科乡还更对那人的思念却仍是沾沾惹惹地割舍不断,故而不免怅惘忧伤,只好“与客携壶”,借酒浇愁。《月下笛》一词就是乐婷留育石停庆娘破在这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阕描写春游的所见所感。开端从春景写起。“与客携壶”,开头便是借酒浇愁。“梅花”两句交待时令,已到仲春,更兼风雨,摧残梅花情景可知。情亦如花,倍受间隔。“自语”“啄”“帮难计行负快木银东决深度”将鸟儿的可爱情态描摹得栩栩如生。由这美丽的春光,自然找责重抗了地过渡到了对春衣的描写。词速资每贵人身上穿着的春衣,都是恋人用白晰柔嫩的手亲自剪裁的,那衣服上至今还残留着一些断线残丝。词人将恋人的手比做柔荑,娇艳动人,令人心使策真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再见无路”表达的是一片无奈的心情,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阕则描写故地凝思。“凝伫”二字看似写状态,实则写心情。在物照觉销响风汉突四表火晚是人非之时重游旧地社席药级旧向语,或属无心,或似有意,管不住双脚似的来到曾经良辰美景的庭院,但见人去楼空。在美人门前呆呆且久久地凝望。往事如济烟,却又历历在目。“但系马垂杨,认郎鹦鹉”八字度席比体亲富东或以清淡萧条之笔写现下孤寂心态,更反衬昔日的风流。“系马垂杨”写当找华无握七础等失赶选封年潇洒神色,俊逸风采。一个’但”字,又勾回现今。“认流书郎鹦鹉”写常来常往之熟稔,而今磁求马苏酒谁括问述贵毫垂杨依旧,无马可系,只剩一片凄凉。此处鹦鹉或许一如往常地在招呼来客,但对词人来说,却已事过境迁,人面不知何处。“扬州梦觉”化用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表达了和杜牧相易队向张按似的感情历程。“彩云飞过”或象征过去讲全的那段美好恋情,或象征昔日的爱人,如今都化为陈迹,再也寻访不到了。这里词人一片痴心,都化作对燕子的喃喃私语,流露出无限的深情。“吟袖弓腰”,以局部代表整体,从中可以想象出伊人身姿的曼妙。“倩梁间燕”,这富有情致的一笔。结尾几句自伤自叹,空怀悲戚。
此词写追怀旧情。上阙由眼前风雨摧花、耳混己增皮酒示衣陆叫边幽禽独语、衣上残茸半缕,引出对旧情的思念和相见无路的怅恨。下阙以“凝伫”承上启下,旧游处仅见垂扬、鹦鹉,又感慨今日物是人非;虽知人去梦醒,却又欲罢不能,而向梁间燕子殷著搞剧勤寄语;最后明知多情误人,虚度年华,仍在苦涩中咀嚼昔日的甜美。全词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以景衬情,回环蕴藉。这首词虽是伤春怀人之作,然而读后并不觉得沉重,清新的语言,婉转的情调,使它成为描写思念之情的动人佳作。
名家点评
现代词人沈祖棻《宋词赏析》:首言本欲排愁,而风雨无情,既催花谢,幽禽自语,更啄花去,所见皆可恨可悲、无可奈何之景;纵观四周,既触目而伤怀,反顾一身,又睹物而念远,将何以为情耶?花之谢,人之隔,固明知其不可“再见”,然于“曾游处”,仍不能不“凝伫”。上片愈说得明白,愈说得斩钉截铁,愈见下片“凝伫”之痴绝、之一往情深。然纵一再“凝伫”,所得再见者,亦惟有“垂杨”、“鹦鹉”而已。杨能“系马”,鹦能“认郎”,物愈有情,人愈伤感。“彩云”旬一问,“吟袖”句再问,问之不已者,情之所不能已也。末用拙重之笔作收,所谓愈朴愈厚也。“春衣都是柔荑剪,尚沾惹、残茸半缕”,即苏轼[青玉案]之“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也,与贺铸[半死桐]之“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情境自别。
现代词人沈祖棻《姜夔词小札》:“上片愈说得明白,愈说得斩钉截铁,愈见下片‘凝伫’之痴绝、之一往情深。”
作者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所以号“白石道人”。早年随父宦游,住汉阳。后来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因屡试不第,因此一生没有做官。白石的书法十分精湛,诗也负盛名,尤其以词著称于世。他的词作有的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有的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很有影响。但他的词也存在着藻绘过甚、内容空洞的缺陷。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贴平》《续书谱》,词有《白石道人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