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江西通志》由林庭㭿,周广编纂。
- 中文名称 嘉靖江西通志
- 作者 林庭㭿,周广
- 年代 明
- 卷数 37卷
古籍简介
〔嘉靖〕 江西通志3丝硫福车胶和织航刑题7卷,(明)林庭㭿主修,来自周广纂。庭㭿,字利瞻,福建省闽县人,弘治十二360百科年(1498)进士,授兵部主事。时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周广,字充之,南直隶昆山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时为江西固何了沉策准蒸女令按察司副使。光绪四年江西巡抚李文敏在进呈《江西通志》的奏疏中说:"《江西通志》创自前运车烈掌江明嘉靖,其书分志省、府,体例略具。"可见明嘉靖《江西通志》实为江西省通志创始本。通志纲领悉遵《大明一统志》例,但记载更加详细。全书坐握及扩点还共37卷,卷一至卷三记变师重投县去说藩省,藩省下立建置沿革、形胜、城池、户口、田赋、藩封、兵政、公署、贡院、祠庙、秩官、名宦、奸宄l3目;卷四至卷三十七,分13府记事,每府下立建置沿革、郡名夫迫密、山川、形胜、风俗、城池、户口、田赋、土产、藩封、恤典、兵政买二空府用、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驿邮、祠庙、坛壝、祥异、陵墓、古迹、秩官、名宦、流沙重时乙击把没富础寓、科目、人物、列女、奸宄30目。该志在通志中首创奸宄一门,载一方之大恶,破志书隐恶扬善之惯例。其《凡例》中云:"《史记》有奸臣、酷吏之传。今志仿古史也,凡奸宄不臣及贪酷显著者,皆据迹实迅织雨应光依沿直书,以垂永戒。"志书内容较详,是研究明代江西历史的原始资料。此志流传至今,已经十分稀少,现有受不置县岁威系与小直室嘉靖四年(1525)刻本或嘉靖三十五年(15密印考营空内56)增刻本行世,存北京图书馆(1988年摄制缩微胶卷);又有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行世,存江西省图书馆,还有l部是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年《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四库提要
《嘉靖江西通志》明林庭㭿、周广同撰。庭㭿字利瞻,闽县人。弘治已未进士,官至苗束工部尚书,谥康懿。事迹附见《明史·林瀚传》。广字充之,昆山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右侍过集朝导垂穿级知没郎。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乃嘉靖中庭㭿官江西布政司参政、广官按察司副使时所作。凡《藩省志》三卷,《诸府志》三十四获艺顾经练划绍被卷。《藩省志》分十二门,《诸府志》分二十七门,体例略同他志。惟《奸宄》一门仿诸史《奸臣》、《酷吏传》例,以示鉴戒,独为小异。史载广在正德中,以劾强尼获罪,几死。又载其平生严冷无笑容,巡抚江西,墨吏皆望风而去。其嫉恶之严,可以想见。此门其广所创意欤 ?
版本考异
来自 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以下简称成文本)《江西通志》37卷,每半页9行、行20字,小字双行,行20字,四周双边,上下黑鱼尾外勾单线,上下鱼尾间有页码,版心下有写刻人姓名。这些人是:布政司吏高秀(卷一为按察司吏)、龚显360百科荣、邓宝、曾雄、邓衮、徐立;南昌府吏樊礼、曾迁;未注明身份的有万遂、黄一之、张焕、易柏。另外,版心下也有未署名笔低车苏础季记的。书首有《江西地□□图》,各府还有舆地图,只是有些卷内偶有缺页。各府"科目"门一般记事至嘉靖二年。
成文本在卷二藩省"秩官"门、卷五南昌府"秩续龙速场记也几油代洲官"门中出现嘉靖四年以后的人物。卷二记事至"按察使宋淳,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到任,寇阳(下无文字)"(见"按64"页)。据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中《扩识尽血代包赠寇长公序》文:"嘉靖丙辰(三十五年)余以副宪视学江臬,榆次寇公(指寇阳左侵滑)来为长视事"。由此可以推出寇阳任按察使时间亦在嘉靖三十五年。成文本续刻内容是用新板片刻成,版式与原刻版相同,但版心下没有写刻人姓名,续刻页码有的与上下页码相衔接,大
多数页码前冠以"又、布留专且律似静压路、右布、左正、右正、左义、按、副"等字样。从其增修嘉靖四年后的内容看,这部胜要阳空掉《江西通志》不是嘉某低言式华靖四年原刻,而应是嘉靖三十五年增刻本。
江西省图书馆藏本(以下简称江西藏本)和成文本相比,各卷所记内容大致相同称挥光台,但内有缺页。成文本卷场供多良示二,45页右参议李敬、陈珪等l7人,江西藏本缺。成文本宽务区燃识证渐卷五,24页、2长怎6页各有2个页码,江西藏本仅有其中的1个24页、l个26页。缺少另轴1个24页,上记有祝翰、谯孟龙等l6个知府,缺少另1个据26页,上记有赵顺祖、柯焘等26个推官。
江西藏本与成文本版式一致,只是版心下写刻人有所增加。如卷四南昌府,成文本写刻人是布政司吏邓宝换掌显喜虽府善,江西藏本除邓宝外,还有一个叫到能轮花河亚除重国喻铠的人。成文本中1个人或2个人写的内容,在江西藏本中变成2个人或3个人写的,这种内容完全相同、写刻人却增加的现象在其他各卷普遍存在,这些人应该是在原板片已毁缺、重新补刊时署名的。这些增加的写刻人有:喻铠、穆文、徐魁、王坤、汤诰。他们补刻的新版,版式与原刻版无异,但字体大多数不同,致第宗排普婷货终训无烂板现象。成文本中缺页或字迹模糊不清的刻板,江西藏本多有这些人的补刻板。
江西藏本增补成文本中没记的嘉靖四年以后的人物。如卷二藩省"秩官"门中的"左义五五"页,补记牟朝宗、李乐、王乔龄、殷迈、张煌、凌云翼、刘望之7人的内容;在"副七五"页增加按察副使郑廷鹄、王宗沐等l5人的情况介绍开义喜没尔。
江西藏本在卷五南昌府"秩半针天袁关官"门中,对成文本所写的订补,成文本卷五,31页,邓宝写"郑铉,慈溪人,由举人"。江西藏本喻铠将"由举人"改为"由进士"。在同页,喻铠还增加对叶照的情况介绍:"叶照,慈溪人,由进士嘉靖间已上任,皆新建"(见卷五,31页)。
喻铠在卷三藩省"名宦"门中,对汉代人物增加新内容。成文本高秀在写刻汉代名宦时写道:"鲍永为扬州牧时,南土尚多暴,永诛钥强横,镇抚"(见卷三,l页),"将军梁异之从弟也,佑(刘佑)后死于党人之祸"(见卷三,2页)。从上下文看,高秀所写是汉代名宦鲍永、刘佑2个人的情况,中间有缺损,然上下页码相连,不知何故所致。江西藏本喻铠则用99个字介绍鲍永(见卷三,l~2页),用l25个字介绍刘佑(见卷三,2~3页),喻铠所写较之高秀所写更为详细、具体。
江西藏本与成文本不同处还有,书首为《江西会城之图》,而成文本为《江西地□□图》。从2个刻本各府均有舆地图看,也许2个刻本各缺1张地图,也许是江西藏本缺《江西地□□图》,同时又另加l张地图。
从江西藏本和成文本对比情况看,二者记事下限均为嘉靖三十五年,但它们应该是2种不同的刻本。成文本时间在前,江西藏本时间在后。
江西藏本刊刻时间估计在嘉靖三十九年。嘉靖间,江西省出了一本《江西省大志》,由王宗沐主修。此书体例与他志殊异,所记皆有关一省大政。王宗沐在自序中说:"大志,志大者也,故名曰'大志'"。书志7卷。卷各一类:赋书、均书、藩书、溉书、实书、险书、陶书。赋书记全省各府州县田赋税额;均书记各地均徭数额;藩书记各藩世系及禄米数额;溉书记各县水利设施;实书记全省各卫官军粮本折数及军屯子粒额数,并记历代兵事;险书记各地山川险隘阨塞及城池营寨;陶书记景德镇陶瓷业诸事。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此志为宗沐督学江西时,采其俗产、山川、赋役诸事,札留箧中,后三年移参藩政,复为编纂成帙,而付梓焉。"江西藏本记"王宗沐,嘉靖三十五年到任",按察副使(见卷二"副七四"页)。王宗沐擢任江西右布政,其年月后志均未见记载,以"后三年移参藩政"考之,当在嘉靖三十八年。又《江西省大志》书中屡见"江西晏安四十年"字样,以朱宸豪叛案敉平的正德十五年往下推40年,应是嘉靖三十九年前后。又《江西省大志》藩书、陶书均记有嘉靖三十八年事。恐为王宗沐任江西右布政时,认为嘉靖《江西通志》已普遍反映了全省人文、社会情况,故而仅组织人力对嘉靖《江西通志》进行一般性增修补刻。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志大者也",把他认为是有关一省大政之事单独编修成《江西省大志》。江西藏本可能是王宗沐补订嘉靖《江西通志》时的成果。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上述嘉靖《江西通志》2种续刻本卷七南昌府"人物"门中,在"百十一、百又十一"2页版心下找到了写刻人易柏,就是这个写刻人在人物末行刻有注文:"嘉靖十七年尊奉案验收入"。可见,易柏的行为绝不是个人行为,易柏所写内容虽不涉及嘉靖四年以后的事,如今对嘉靖十七年和易柏一起工作的人也不太清楚,但是可以推断:在嘉靖十七年,曾有人组织过易柏等人对林庭修、周广纂的《江西通志》进行过补订。
嘉靖《江西通志》除成文本、江西藏本外,北京图书馆还有藏本。仅见其缩微胶卷,卷二十、卷二十一,《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注存有卷八至卷十三但未能目见,是否存有不敢妄议,其所注存卷三十、卷三十一当为笔误,应是存卷二十、卷二十一。将缩微胶卷与成文本、江西藏本的卷二十、卷二十一比较,发现三者内容、版式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北图藏本与成文本写刻人除徐立、邓衮外,还有一个叫汤诰的写刻人。因此,北图藏本是否是嘉靖四年刻本,也不能最后下结论。从它与成文本的内容、版式、写刻人完全一致这一点看,它或许是嘉靖四年刻本,或许是嘉靖三十五年刻本,但绝不会晚于嘉靖三十五年。
综上所述,由林庭修、周广纂《江西通志》37卷,有嘉靖四年刻本和嘉靖间增刻本。嘉靖四年原刻本,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据上海徐家汇藏书楼藏嘉靖四年原刻著录。此书是否完帙,今未目验,陈光贻也未记其详。如果北图藏本是嘉靖四年刻本,也仅存残卷。嘉靖十七年易柏等人对嘉靖《江西通志》进行过修补,是否有刻本尚不知晓。而嘉靖《江西通志)37卷增刻本有2种,一种是嘉靖三十五年刻本,即成文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注:嘉靖《江西通志》"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本有补刻,秩官志记载至嘉靖三十五年",成文本是否据日本尊经阁藏本影印未见说明。嘉靖《江西通志》另一个刻本,时间估计在嘉靖三十九年前后,现存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善本书目》将馆内所藏增刻本,误以为是嘉靖四年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注录时因袭其误。据此应改正为嘉靖三十九年前后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