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运用汉语中一平一仄两个汉字构成的可类比于英文诗歌中抑扬格与扬抑格(少量)的混组音,可引入中文十四行诗格律。
- 中文名称 中文十四行诗格律
- 外文名称 Chinese sonnet metrical
- 表达式 由汉语中的混组音构成的格律
- 提出者 王沐远
- 提出时间 2014年06月19日
内容介绍
沐远诗节(灵感来自奥涅金诗节)
【混组】【混组】【混组来自】【仄平】【平】(韵壹)
【混组】【360百科混组】【混组】【平仄】(韵贰)
异换末台刑 【混组】【混组】【混组】【仄平】【平】(韵壹)
【混组】济革占风于义衣抗胶【混组】【混组】【平仄】(韵庆型多限头镇错亚审贰)
【混组】【混组】【混组】【仄平】【平】(韵叁)
【混组】【混组】【混组】【仄平】【平】(韵叁)
【混组】【混组】【混组】【平仄】(韵肆)
【混组】【混组】【混组】【平仄】(韵肆)
【混组】【混组】【混组】【仄平】【平】(韵伍)
【混组】【混组】【混组】【平仄】(韵陆)
【混组】【混组】【混组】【平仄】(韵陆)
【混组】【混组】【混组】【仄平】【平】(韵伍)
【混组】【混组】【混组】【平仄】(韵柒)
【混组】【混组】【混组】【平仄】(韵柒)
彼得拉克体
【混组】【爱互案反大表更念客级犯混组】【混组】【混组】【混组】【随】(韵) x 14
韵牌
格式壹【A-B-B-A. A-B-B-A. C-D-E. C-D-E.】
格式贰【A-B-B-A. A-B-B-A. C-D-C. D-C-D.】
格式叁【A-B-B-A. A-B-B-A. C-D-C. C-D-C.】
帮贵滑虽建入 莎士比亚体
【混组】【混组】【混组】【混组】【混组】(韵) x 14
韵牌
【余建镇A-B-A-B. C-D-C-D买弱少密. E-F-E-F. G-G.】
斯宾塞体
【混组】【混组】【混组】【混组】【混组】(韵) x 14
韵牌
【A-B-A-B. B-C-B-C. C-D-C-D. E-E.】
雪莱体
【混组】【混组】【混组便厂留】【混组】【混组】(韵律) x 14
韵牌
【A-B-A. B-C-B. C-E-C. E-D-E. F-F引线银奏川流尔误兵触.】
亚历山大体
【混组】【混组】【混组】,【混组】【混组】【混组】(韵) x 14 (半逗律)
说明
【混组】指一平一仄二字组成的【组音】,可类比于英文诗歌中的抑扬格与扬抑格(少量),可先平后仄,亦可先宣品仄后平。
【随】指的随意,平仄韵皆可。
格律依据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每行诗句11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

抑扬格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上于优诗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iamb, iambic.)。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故称抑扬格。
扬抑格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重,后者为轻,则仍五倒济这种音步叫扬抑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trochee, trochaic.)。重读是"扬",轻读是"抑",一重一轻,故称扬抑格。宽左数呢与抑扬格恰好相反。
格律
中国律诗绝句,每句诗中要求平仄相间,使音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具音乐感,十四行诗虽不要求每行诗词数相同,但要求同样的音步,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要求每行5个图激见帮地飞音步,10个音节;彼得拉克体要求11个音节;法语要求12个音节。奥涅金诗节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
音节
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有一个或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汉语中一个汉字一般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英语中一个元音音素可构成一个音数频需哥同念种间找海节,一个元音音素和一个或几个辅音音素结合也可以构成一个音节。
除汉创早速欢族语中极少量多音节汉字外,其他汉字皆为一字一音,由可类比于英文中抑扬格与扬抑格的一平一仄两个汉字组成的混组音,可构成中文十四行诗中的音部。抑扬格与扬抑格两个音节一轻一重,混组音两个汉字一平一仄。
关于沐远诗节
沐远诗节脱胎于普希金的奥涅金诗节。
普希金是俄罗来自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各种文学体裁均擅长,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的太阳",其诗歌也360百科是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样式多种多样。
他根据文艺复兴以来流行的十四行诗格律,参照它在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的不同诗律重秋人笔下的十四行诗体的格律变化和发展,同时考虑到俄语词汇的音节重音特点,创造性地制订了"奥涅金诗节"这一独特的格律。技帮销全杨待普希金在诗歌形式上对欧洲诗缺玉独黑介左班相路二此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和他作品内容上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奥涅金诗节"规定:长诗中的基本单元是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14个诗行,每行中包括4个抑扬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14行诗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这十四行粮眼朝试快诗的押韵规律是:A特设按发BAB、CCDD、EFFE、GG。各行音节数为9898、9988、9889、88。这些严格的规定交织在百官席协觉一起,构成了"奥涅金诗节"特有的格律特征。前四行是一个整体,押的是交韵;第二个四行押随韵,其实也可以看做两个两行。问题比较大的是后面六行。它可以分析为押抱韵的四行再加上两行,也可以分析为互有联系的两个三行。可以看成囊括了交韵、抱韵、随韵和叠韵四种韵式,也可以看成是四加四加三加三的结构。和彼得拉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起来毫不范按二铁犯政守短损色,自有其独特的美。在普希金之后,俄国文学史上,只有他的当之无愧的继承者莱蒙托夫,使用这一格律写出过一篇五十余节的诗体小说架《唐波夫财政局长夫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凡四百二十多个诗节,还有一些别稿),此外再无其他诗人敢于问津,可以说,"奥涅金诗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奥涅金诗节香顺严银坐中的阴韵可类比于汉语中的平声(轻音),阳韵可类比于汉语中的仄声(重音)。运用混组音构成沐远诗节,诗节中交韵、抱韵、随韵、叠韵齐备高换陈信且束。
历史介绍
中文十四行诗革屋超艺头铁历史
中国民国时期也有诗人写作中文的十四行诗,如闻一多的《收回》、冯至的《原野的小路》。《收回》前半8行,分为两节,每节4行,后半则一节6行;韵式是"a-b-a-b, c-d-c-d, e-f-e-f-g-g",形式上和英国的十四行诗相似。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星冯至的诗更具代表性,他在1941年一年内写了二十七首十四行体新诗,似有些偶然,又有些必然。他在《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一文中有颇详细的叙说。他第一次译作十四行诗,是1928年他不懂法语时经友人范希衡讲解,略加整理而成的法国阿维尔斯(F·Arvers,1806-1850)的一首《十四行诗》。冯至在写《十四行集》之前,除读了中译的莎士比亚、布郎宁夫人等的十四行诗外,进北京大学德语系学习后,吕菲乌斯(Gryphivs)的沉痛的《祖国的泪》,普拉滕(plate那资编语续n)的明净的追求美和形式的《威尼斯十四行》,给了冯至以难忘的印象。他说:"沉痛也好,明净也好,我渐渐感觉到十四行与一般的抒情诗不同,它自成一格,具有其他诗体不能代替的特点,它的结构大都是有起有落,有张有弛,有期待有回答,有前题有后果,有穿梭般的韵脚,有一定数目的音步,派消殖洲致它便于作者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
以上中文十四行诗汉云茶见阿破协外罪核虽引入西洋韵式,但未注意英文诗预重阶定今然领且厂均么歌中抑扬格与扬抑格(少量)等格学学弱岩否树饭印席律现象。
因为音乐合律的需要,十四行诗的格律亦相当严密,某些地方(如押韵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古诗词。
西洋韵式
交韵(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韵"、"换行预排义韵"--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韵(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韵"、"环抱韵"--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随韵(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连续韵"--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叠韵(ov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叠韵"--两行押韵(AA)。
相关作品
莲花
作者:王沐远
西子眸齿笑颜似莲花
摇叶掩容羞怯不归家
风起惊塘群鸟何走
垂柳塘畔舞姿搔首
墨人常赞品行甚高洁
落胎腐泥无染劲驱邪
香远益清衣角轻摆
只可远观无许人采
明月俯首极力望清莲
奈何雾遮不能尽观颜
扬净去浊问知多少
素衣青袖笑何时老
内通外植鱼肚清亮
不蔓不枝池水微漾
抒愤
作者:王沐远
老翁山里种田妒年韶
观中垂死道人去摘桃
不问新水怒袭宏岸
破衣旧钵世人谁看
我乃欺古盗名妄薄郎
高卧太平金世艺文床
拙作新句而不拘古
发入旧圈奈何终堵
常沐骚客风雅噤听花
哗众跳梁立奇惹人杀
虽用新体古韵仍在
跨江飞海泥坎谁迈
观月酌酒饮樽含恨
然赠死尸寿衣抒愤
名家前辈
冯至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

《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冯至的治学方法是"洋为中用",学风特点是严谨求真,人品是诚实、正直,谦虚、平等待人和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