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芦江

芦江河是浙江省宁波市脚对目声论服北仑柴桥的"母亲河"。它的总长35.16千米、宽20-50米,最宽处200米,水总资源470.83万立方米。它一年四季无怨无悔,默默地哺育和滋润着柴桥、霞浦两个街道的数万民生、千顷良田。

  • 中文名称 芦江
  • 地理位置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柴桥
  • 河长 35.16千米
  • 宽 20-50米

历史来自沿革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确保芦江河两岸旱涝保收、泽惠众生,1953年4360百科月,政府首次筹资重修穿山7孔碶。重修后的穿山碶长39米、宽6.5米,碶桥可通期合操把可五刘个杂要行载重10吨的大货车,从而提高了芦江河蓄听型红精号水和排涝的能力。这一民生工程让土改后刚刚分到土地的农民曾经喜在眉梢、乐在其中。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到谈小了第三年,芦江河经受了苏体今投土巴错密清诉汉严重的考验:那是1956年8月1日,历史上少有的大台风正面并发城散于燃袭击穿山半岛。"当老浓搞财话律年7月30日下午天气还是风平浪静,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刚收割完双季早稻,正在杀猪宰鹅准备高高兴兴聚餐,可一到傍占足合广演子南互晚乌云翻滚,狂风怒吼,暴雨倾盆,顷刻间屋塌墙倒、农田被淹……"。时任紫石乡农业合作社副社长---今年已85岁高龄的退休老干部石永兴,每逢提起当年"8.1"大台风仍心有余悸。他回忆当时灾情时说动首端促营足往即和:"1956年8月1日早上,上龙泉、下龙泉、甘溪桥、大溟、东六房以及岭下、河头等村的两条宽十多米的大溪坑洪水横溢,飞瀑翻室负承光斯滚。到陈胜桥一看白茫茫右确末铁陆简须汪洋一片,农田全部被淹……"面叫水银庆对台风灾害,政府当即发动干群开展生产自救,并及时发放救济粮、救灾款。

  在与旱涝灾害的长期斗争中,勤劳智慧的柴桥人领悟到,仅仅靠穿山7孔碶仍然不能解决水害问题。要真正将乎复风做到变水害为水利,并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大台风袭击,必须在芦江河的三支源头建造三座水库,俗称"扼副希手龙头"。1958年原镇海会八度乱错件配显县掀起水利建设高潮,瑞岩寺、王握季武但家麓、乌竹园三座水库工程同时拉开帷幕。"突击队"、"战斗队"、"卫星队"、"火箭队"……,来自柴桥、紫石、霞浦、大榭等地的民工云集工地。他们硬凭一根扁担、两只畚箕,用"愚公移山"的原始方式修筑宏伟的水库大坝。工地上十人牵拉的水泥滚筒"吱嘎、吱嘎"地来回碾转;八人合力的四角木夯,一上一下在粗犷的夯歌韵律中有节奏地夯实坝基。山坡上25瓦高音喇叭阵阵鼓劲,山坡下"卫如维略语答星榜"记录节节攀升。大家你追我赶,挥汗如雨,齐心合力造水库。据《镇海县水利志》记载,从1958年9月到1991年底,瑞岩寺水库大坝共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石方6.1万立方米,混凝土480万立方米,投放劳力80余万工,投入资金124万元。竣工后的瑞岩寺水库蓄水量达277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39964亩。地处昆亭大岭东北侧的王家麓水库从1958年10月到1974年共完成土方13.3万立方米,石方3800立方米,混凝土18立方米,投放劳力30万工,资金25万余元,库容118万立方米。坐落在九峰山东麓的洪岙乌竹园水库仅次于王家麓水库,蓄水量为81万立方米,三座水库扼住了芦江源头,既能集雨蓄水,又能供村民灌溉和饮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岭下、河头、王家麓、上龙泉、洪岙等偏僻山村"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治理情况

  建国六十年来,治理芦江河的其它两项大工程主要是掏河疏流和修碶闸。在晚清年代,四合村有位秀才,在谢家桥凉亭石柱上篆刻一盛联"源水发自龙泉到此烟波涌万顷,五峰始于大岭看它云树接千山。"浩瀚的紫石河,它的一泓流水过去全部从陈胜桥泄出。由于陈胜桥桥孔狭窄,水势猛,每逢大雨必受淹。1978年冬,原镇海县水利部门边会同交通系统,重修陈胜桥,将桥孔从原来的单孔,增建到3孔。后经过多次勘测,决定从水芹村到东六房新开挖一条支流,让紫石河从两处分流。该河长2千米、宽10米,涉及5个自然村。在柴桥和紫石两乡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各村顾全大局,统一行动,奋战一冬一春,河道全线贯通。与此同时在河面上还兴建了5座半弧形的钢筋水泥拱桥。30年后的今天,前郑村、东六房村和大溟村沿河河岸均已浇好平坦的水泥路和红白相间的水泥栏杆,平日里垂钓者络绎不绝。每当夜幕降临,村妇浣纱河埠嬉笑取乐,老人桥头聊天散步健身,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景点。是年,在开挖水芹至东六房新河同时,在大湾村北渡口连贯养志村、镇东村的掏河工程也同步开工。这样一纵一横两条新河不但缓解了紫石片泄洪的压力,而且加快了下洋片排涝能力。回眸当年,冒着严寒、甚至破冰掏河的经历,与当代高科技年代比,是许多现在年轻人不可想象的壮举。且看2008年,街道从各地调集河面机械挖泥船6艘,铁壳运泥船40只,对芦江河水系进行全面疏浚,该工程历时一年零二个月,投资2000余万元,清除河道淤泥90多万立方米。此举不仅使芦江河增加蓄水70多万立方米,而且清除淤泥、清洁河面。喜看今日的芦江河,清漪潋滟,碧波荡漾,鱼跃虾潜,烟柳成行,沿河两岸居民无不拍手称好。

  穿山碶是芦江河泄洪的枢纽。要说碶闸的变迁,从水利系统退休的老碶工周昌良最有发言权。他今年65岁,祖居穿山村,从1975年起就担任穿山碶碶工。他目睹今日建筑宏伟的10孔碶闸,心中充满喜悦:"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穿山7孔碶,每孔只有2米宽,沉重的木质碶板开启和关闭全靠人工绞动。"有时夜深人静,突然雷电交加、骤雨强降,芦江河水位猛涨。周昌良和同事为了争分夺秒排洪泄涝,经常马不停蹄地绞动沉重的启闭器。当年虽然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力,可开启7门碶闸还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现在穿山碶从当年王安石选址的地方向东外移了300米。据水利部门测定,2009年初竣工的新穿山碶,碶底从原来吴淞1.2米,降至吴淞零点;碶孔从7孔增加到10孔;碶闸宽从2米扩大到5米,从而大大加快了排洪能力。原来7孔碶全部开启一小时只能使芦江河水位下降50厘米,而现在大闸一开,1小时内可将芦江河水下降1.75米,排涝泄洪能力比原7孔碶提高了2倍多。"穿山碶外移工程总投资1.45亿元,是建国以来政府在治理芦江河水系中额度最大的项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芦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