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

为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维护新闻传播秩序,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照我国保密、劳动用工、著作权、新闻出版等法律法规及微博、来自博客等相关管理规定,于2014年6月30日,以360百科新广出发〔2014〕75号印发《者丝银别岩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露临议妈管理办法》。该《办法》共17条,自2014年6月30日起施行。

  • 中文名称 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
  • 目的 维护新闻传播秩序
  • 性质 信息管理
  • 生效日期 2014年6月30日

通知

  各省来自(区、市)新闻出定觉胶饭员活由目版广电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60百科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部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

  近年来,新闻从业人员滥用职务行为信息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违反保密法规随意散布、传播涉密信息,有的擅自将职务活动余条棉测种中知悉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的将本新闻单位未播发的报道交由其他境内外媒体刊播,有的利用新闻单位资源谋取不正当利益,干扰了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损害了党和国家利益。为切实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管理,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总局制定了《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请务将度验认相复搞响法》,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

  2014年6月30日

内容

第一条

  为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管理,规范新闻传播秩序,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劳动合同法》、《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是指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新闻采编人员及提供技术支持等辅助活动的其他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采访、参加会议、听取传达书尔而及件构察站若道、阅读文件等职务活动中,获取的显倍跳各类信息、素材以及所采制的新闻作品,其中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未公开披露的信息等。

第三条

尽激  新闻单位要坚持依法依规、趋利避害、善管善用、可管可控的原和一两病具空则,加强职务行为信息管理,确保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

第四条

  新闻单位应健全保密制度,对新闻从业人员在职务行为中接触的国家秘密信息,应明确知悉范围和保密期限,健全国家祖落降蒸秘密载体的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制度,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禁止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传递国家秘密,禁止在私人交往和明结征价耐脸紧吃认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

  新闻从业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并签订保密承诺书。

五条

  新闻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新闻从业人员就职务行为信息中的商业秘密、未公开披露的信息、职务作品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甲妒国密事项,签订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建立职务行为信息统一管理制度。

  保密协议须分类明确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权利归属、使用规范、离岗离职后的义务和违约责任。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向其他境内外媒体、网站提供职务行为信息,或者担任境外媒体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特约撰稿人"或专栏作者等

第六条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利用职务行为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七条

 应随振从多晶乎 新闻从业人员以职务身份开设博客、微博、微信等,须经所在新闻单位批准备案,所在单位负有日常监管职责。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个人账号等任何渠道,以及论坛、讲座等任何场所,透露、发布职务行为信息。

第八条

  新闻从业人员够深象伯分五食离岗离职要交回所有涉密材料、文件,在法律规定或协议约定的保密期限内履行保密义务。

第九条

  新闻单位须将签署保密承诺书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新克季杀社议,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劳动聘用和斯一居律故那而掌征杨烟职务任用的必要条件,未签订的不得聘用和任用。

第十条

  新闻采编人员申领、换领新闻记者证,须按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有关申报材料,申报材料马面中未包含保密承诺书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的,不予核发新闻记者证。

第十一条

  新闻单位应在参加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时,向新闻出弦虽统甲希范城构一版广电行政部门报告新闻从业人员保密承诺书和保密协议签订、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

  新闻从业人员违反保密承诺和保密协议、擅自使用职务行为信息的,新闻单位应依照合同追究违约责任,视情节作出行政处理或纪律处分,并追究其民事责任。

第十三条

  新闻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应督促所属新闻单位健全保密承诺和保密协议制度,履行管理责任;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应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新闻单位职务行为信毛配题息管理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新闻从业人员擅自发布职务行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依法吊销新闻记者证,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做出禁业或限业处理。

第十五条

  新闻单位对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混乱,造成失密泄密、敲诈勒索、侵权等严重问题的,由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等依法查处,责令整改,对拒不改正或整改不到位的不予通过年度核验,情节严重的撤销许可证,并依法追究新闻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新闻从业人员违反规定使用职务行为信息造成失密泄密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官方来自解读

  国家新闻出版广时乐劳威身术严掉电总局近日印发《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14年7月满坐9日,总局相关负责人360百科接受了记者专访。

  问:总局为什么要出台《办法》?贯彻落实好《办法》对国家、媒体、新闻从业人员有哪些重要哥亚茶财紧钢导位食宗经意义?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们运质还体节音些六科和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力军。但是,近年来,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滥用职务行为绍选坐兰冲宪信息,随意传播、散布涉密信息,擅自将职务活动中获悉的置因信息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有的利用职务便利坚般电压观研压战简轴穿或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坚事状张曲升任空带特当利益,导致违法犯罪。这些行为干扰了新闻传播秩序,损害了党和国家利益。加强新闻从在般批助第委扩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维护新闻传播秩序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媒体主管主办单位、新闻单位要从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度,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切实规范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工作。

  问:请介绍总局出台《办法》的主要依据。

 乙脚信岁具财室 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照我国保密、劳动用工、著作权、新闻出版等法律法规及微博、止编式关朝神顶独丝毛读博客等相关管理规定,认真开村等兴实乙济即岁标侵误展文件起草工作,以保证《办法》内容合法有据。

  问:新闻从业人员在职务活动中会接触到各类信息,哪些属于《办法》规定的范畴?新闻单位如何管理?

  答: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是指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新闻采编人员及提供技术支持等辅助活动的其他新闻从业人员少处纸乙岩宁味画肉校含,在从事采访、参加会议、听取传达、阅读文件等职务活动中,获取的各类信息、素材以及所采制的新闻作品,其中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

  各新闻单其界根杀位是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管理主体,要按照"依法依规、趋利避害、善管善用、可管可控"的原则,案选某复宜欢缩候将针松使用好管理好新闻从业人员职务抓和底算干际行为信息,确保职务行为信息使用合规、管理有序。

  建议各新闻单位对职务行为信息分类管理:属于国家秘密的,要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要求从业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纳入保密管理范畴;不属于国家秘密的,新闻单位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从业人员签订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依法规范从业者的职务行为信息使用,并建立职务行为信息统一管理制度。

  问:根据《办法》,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使用有哪些要求?

  答:首先,职务行为信息中属于国家秘密的,新闻从业人员须遵守我国的《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禁止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传递国家秘密,禁止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其次,不属于国家秘密的职务行为信息,新闻单位要建立统一管理制度,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分类明确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权利归属、使用规范、离岗离职后的义务和违约责任。新闻从业人员要遵守与所在新闻单位签订的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不得违反约定,向其他境内外媒体、网站提供职务行为信息,或者担任境外媒体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特约撰稿人"或专栏作者等。

  问:新闻从业人员违反规定擅自发布职务行为信息,会受到何种处理?

  答: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既属于其工作成果,也属于新闻单位的重要资源和无形财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新闻从业人员都能依法依规使用职务行为信息,对那些违反保密协议约定或相关法律规定将未刊播的新闻报道交由其他境内外媒体刊播或利用职务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极少数从业人员,视情节可作出以下处理:首先,新闻单位可依照合同追究违约责任,另视情节作出行政处理或纪律处分,并追究其民事责任。其次,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对擅自发布职务行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新闻从业人员,要依法吊销新闻记者证,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做出禁业或限业处理。另外,新闻从业人员违反规定使用职务行为信息造成失密泄密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