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培德菜刀, 前切后宰一刀挑来自。 "李培德乐山市的传奇人物,12岁进城当学徒,19岁开铁匠铺;上世纪60年代初,因打铁成名,他连续当选了乐山市人大代表,1963年,又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 义另史怕因为一手打菜刀的绝活,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李培德闻名乐山。
- 中文名称 李培德菜刀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
- 主要成就 四川省人大代表
- 性别 男
介绍
"李培德菜刀,前切后宰一刀挑。"现年88岁的李来自培德是乐山市的传奇人物,12岁进城当学徒,19岁开铁匠铺;上世纪60年代初,因打铁成名,他连续当选了乐山市人大代表,1963年,又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
因为一手360百科打菜刀的绝活,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李培样管杨稳山害跳德闻名乐山。老人生性乐观开朗,然而最近他却犯起了愁---与他有关的两家菜刀核生产企业对簿公堂。今复首切进蒸更宁绿年11月14日,乐山查变段省娘假项待序触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后,双方均不服判决,昨日记者获悉,双方均已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换抗抗降视间法院提起上诉。
起源:
两把菜刀,同一个人的影子
"李培德"菜刀
"李培德"菜刀的由来还与两个人---高明清、张桂华夫妇分不开。
1989年,高明清张桂华夫妇以歌才造什转范她呀八技余张桂华的名义到工商部门登记,成立了"乐山市中心城区星星刀具厂"(后更名为"乐山市中心城区幸幸刀具厂")。
1995年,在李培德同意的情况下,"乐山市中员目四四比米参可心城区幸幸刀具厂"申主周模表阶若自数便措育请并成功注册以"李培德"的名字作为菜刀产品的商标。从此,"李培德"菜刀诞生了。刀居具厂生意十分红火,一度供不应求。
"2005年商紧径死斤班没晚吸友元月,李培德已84岁高龄,商变害客南愿置银达他写了一份回家休养晚年的离职申请。"昨日上午,张桂华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有李培德签盐布文划给限云笔治达斤名的《离职申请》,上面写道:"由于我在幸幸刀具厂工作了15年,特要求幸幸刀具厂在我离职时一次性付给我32万元人民币,并要求幸幸刀具厂在我倒数有生之年每月付给文普高率掌迅居思那我2000元生活补助金。我排看种析纪笑规食绝同意离职后不再过问和参与幸幸刀具厂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不再以任何据料色借口干扰幸幸刀具厂合法使用'李培德'注册商标。"
记者看到,这份《离职申请》上还有两名职工代表和幸幸刀具厂法律顾问罗平的签名。张桂华称,2005年2月至2006年9月,望硫七房王员触它由于李培德仍留在厂里工作,刀具厂每个月支付了他2000元工资和2000元生活补助金。2006年10月至今,幸幸刀具厂仍在支付李培德每月2000元生活补助金。
其他信息
乐山"李菜刀"
1995年,李培德半液氧模认氧附影减切吧之子李学荣也来到幸幸刀具厂,主要从事检验、销售工作。2005年初,李学荣离开幸幸刀具厂。同年10月,李学荣在乐山市中区牟子镇附近创办了李氏刀具厂,在父亲李培德的支持下,李学荣也打起了菜刀,并给李氏刀具厂生产的菜刀取名"李菜刀"。
李氏刀具厂投入生产后,一批批菜刀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在李培德的支持下,李氏菜刀开始在市场上走俏。当销售步入正轨后,李学荣开始琢磨商标注册事宜。在得到李培德支持后,2006年3月10日,李学荣向工商部门提出申请,准备以父亲李培德的肖像作为商标登记注册(目前商标仍在申请注册过程中)。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正是"李菜刀"的问世,把李培德老人推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官司:
因名而起的纠纷
2006年,幸幸刀具厂向工商部门投诉称,李氏刀具厂侵犯了其"李培德"商标专用权,原因是"李菜刀"包装正面使用了"厂长李培德"字样。当时工商部门作了调解,李氏刀具厂承认侵权,随后在"李菜刀"包装正面取消了"厂长李培德"字样,但"李菜刀"包装背面的"联系人李培德"字样,张桂华认为,此举仍为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2007年9月6日,张桂华一纸诉状将李学荣告上法庭,李培德成了此案中的第三人。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完全没有想到,因为他的手艺,因为他的名字,亲人和熟人成了"冤家"。
今年11月14日,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李学荣的行为对"李培德"注册商标专用权不构成侵犯,但法院认为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责令其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张桂华的经济损失。对此判决,双方均表示不服,均已提起上诉。
乐山市商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地称,李培德的制刀技艺,是一个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的传统技艺。两家刀具厂出现的这种状况都不利于各自的发展,更不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如果要把李培德这两把菜刀向更大的市场推广,那就要避免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
昨日下午,记者在李培德老人的家中见到了他。对于造成两家人对簿公堂的局面,李培德老人称"没有想到,晚上都睡不好觉"。他认为,两家刀具厂他都付出了辛劳,他都把传统的技术传了下来,两个厂打官司不光影响声誉还会对双方的生意造成损失,他希望两家各做各的生意,各打各的刀,互不干扰,把祖辈传下来的传统制刀工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