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常州由于独特的地理位来自置,在"漕运"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河川纵横,湖泊密布,北环长江,南抱滆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有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形胜甲于东南,故常州成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的交通枢纽。
- 中文名 常州漕运
从隋唐开始,大批漕粮运输接济北方时,常州成为转运赋粮中心,开始每年转运百数十万石,以后逐步增加到300万石,宋时最高达70渐述希植曾示过坏周0万石,故常州有"自苏温陈宁考走左输束同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重要地理位置,是"贡赋必由之路"。唐元和八年(识813)常州刺史孟简为加强江南漕运,疏浚了孟渎(今孟河)于常州西北引长江水南接运河,以利漕运。宋代,在常州专门设立了江浙、荆湖、广西、福建路都转运使司来承办漕运。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自宜兴北泾湖至常州疏治了荆溪(今南运河),而成漕运通渠,自此宜、溧一带的漕粮船皆由此而运。明弘武二十六年(1393)常州府就粮米实征533515石,占全国实征总数的2.16%,接近广定般民权备药稳团例西、云南两省征粮数的总和。明正统五年(1440)为解决常州漕米储存,在武进怀南乡张能怕朝明曲曲它刻运河南建西仓,储武查满显企进县漕米,在阳湖东直乡运河南建东仓,储阳湖县漕米。在清代,常州仍是京师来自赋贡最重的地区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武进全县共有糟白粮船120多艘,停泊在西门城外永丰里大王庙一带,后泊延至白家桥一带,直到道光初年。
5世纪30年代,江南大水,周忱到江南治水时,大兴围湖造田,堵江水以防涝。20年造田3.7万亩,使芙蓉湖、阳湖、临津湖逐渐缩小,以致消失,造成常州水源不丰,水位失调,使以湖水为主的常州变成了以江水为主,由于运河年久失修,长江流沙淤塞严重,北运漕粮的覆船沉没事故不断。到清朝后期,山东境内运河大部淤塞,漕粮无法从常州转运。道光五年(1825)试航海道运漕成功,常州这个中转逐步东移无锡。从此专以海运,常州与运河漕运的二千多年历史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