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顺档案文物指的是通城收藏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大顺档案和文物,都是从隐居在湖北通城县邻近李自成亲属后裔和大顺遗民后裔中发现的,有格如转孩由此五千余件大顺文物,而且数量巨大,实属罕见。
- 中文名称 大顺档案文物
- 相关人物 李自成
- 数量 五千余件
- 相关事件 大顺史实,李自成归宿等
大顺档案文物简介
大顺档案文物,大部分是大顺军从明官府和皇宫缴获的战利品,然后在这些物品上加刻大顺国的年款或名字。在近2000件大顺文书和60多件大顺碑刻中,有29件明确记载李自成殉难通城九宫山,如李过撰《祭大顺皇免倍帝文》、《永昌遗恨录》、《永昌大事纪》、《九宫遗恨录》、《闲闲随笔》、《消闲杂记》、《晓帖》、《通令》、信函、日记;牛金星撰《权厝告土神文》、《伐木安墓文》;高一功撰《痛悼李万岁圣驾西归》文;顾炎(顾君恩)撰《戎机杂记》;当地文人陈先甲等《上李侯爷讳过书》;大顺军祭闯王汉白玉碑刻和李自成内弟高民记外兄青石碑刻等等,还有12件文书与李自成入通城相关联;在大顺军缴获的25件清军文告、信函中,有8件明确记载李自成毙命通城九宫山。这些都是顺、清双方最原始的资料,与《明史》和吴伟业的《绥寇纪略》记载基本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顺文书中发现了李过绘制的秘密埋葬李自成的墓冢图,经到实地勘察,所有标记完全一致,待条件成熟,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科学考古发掘,避免外界质疑通城有造假之嫌。这些重大发现为澄清众说纷纭的大顺史实,特别是李自成归宿之迷提供了有力证据,有极高的史料来自价值。

档案目录
李自成侄子李过后裔保存有大顺政权谕旨、诏书、敇封、塘报、密报、奏疏、告示、晓帖、檄文、典章、祭文、守则、军令状、协约、借据、信札、日记、大事记、试卷、判谳、诗赋、图册、360百科宗教、杂录等,目前已清理出2991件,其中:

辛巳年(崇祯14年,1641年)23件

壬午年(崇祯15年,1642年)87件
癸未年(崇祯16年,1643年)330件
永昌元年(甲申年,1644年)793件
永昌二年(乙酉年,1645年)413件
永昌三年(丙戌年,1646年)133件
永昌四年(丁亥年,1647年)161件
戊子年(顺治五年,1648年)56件
己丑年(顺治六年,1649年)48件
庚寅年(顺治七年,1650年)43件
辛卯年(顺治八年,1651年)29件
壬辰年(顺治九年,1652年)41件
癸巳年(顺治十年,1653年)16件

甲午年(顺治十七雷突现区出一年,1654年)21件
乙未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19件
丙申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16件
丁酉年(顺治十四年,1657年)24件
戊戌年(顺治十五年,销换树值费吸书想段否1658年)29件
己亥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51件
角促文局服言义独庚子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20件
辛丑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24件
壬寅年(康熙元年,1662年)1件
永昌年凭据64件

永昌元年开国《典备阶阶场流核供弦章》1本,约800字
永昌元年四月《典章--定国十二策》4本,约1200字
永昌元年四月十夫陆剧贵负早日《大顺典章刑法》4本,约1500字
永昌元年《大顺礼典》21本,约8000字
永昌元年《大顺礼目酸财笔音声典》52张,约5000字
永昌元年盐从四月《新朝大顺省府州县管辖名册》16本,约5000殖补搞字
永昌元年三良械重月十九日《圣驾入城节略》1有迫7张,约2000字
永昌元年正月十日殿试第二名《论试剑》试卷3张,约600字
永昌元年四月《天下路程》7本,约600为套气离孩情范期简0字
永昌二年李过绘《平江四十八寨图》16本,李过率余部在湖南平江县所驻扎山寨图谱。
永昌二年李过撰《永昌大事纪》3本,4700字,记载永昌元年从派三月至永昌二年五月大顺史实。
永昌二年《李过日记》5则,记载李自成殉难前后数日史实。
永昌二年李过撰《元帅诞生及黄龙立寨记》1本,约1800字,记载李过在湖南平江县接掌大顺余部及驻寨史实标县。
永昌二年李过撰《传薪录》2本,2600字
永昌二年李过录李自成撰《读种传值减香士动微史随笔》1本,约20重衡只重突扬讲高多00字
永昌二年八月李过撰《鹿鸣洞太极图说》,约3000字
永昌四年八月李过撰《追记李岩之死》12张,2000字,记载李岩身世及被李自成冤杀史实。
李过撰《闲闲术须指给套李愿料严角能随笔--主上征战年表》1本 1600字,崇祯二年至永昌二年李自成征战年表。
李过撰《永昌遗恨录》3本 ,3900字,记载李自成大顺政权失败原因。
李过撰《九宫遗恨录》1本 ,2200字,记载李自成在通城殉难前后详细经过。
李过撰《南塬突围大事记》6本 ,1.3万字,记载崇祯十一年陕西潼关南原突围史实。
李过述《西楼雄梦》55本,9.4万字,记载崇祯二年至至顺治十八年李自成起义史实和余部抗清史实。
李过撰《皇城惊梦》8本,1.7万字,记载崇祯十六年至永昌二年五月李自成由盛到衰史实。
李过撰《圣祖公墓记》1本,约600字
李过撰《圣祖彝训》1本,约5000字
李过为通城秀才陈先甲诗题词1本,约1200字
崇祯十三年二月李过撰《金仙问答》1本,680字
顺治七年李过撰《消闲杂记》1本,约5000字
康熙四年李过子李继韬录《北楼雄梦》20本,3.3万字,记载永昌二年正月至康熙三年李来亨随高夫人进入湖北兴山后抗清史实。
康熙二年李过子李继韬记《滴血的玫瑰》22本,3.8万字,记载李岩与红娘子史实。
康熙十二年李过撰《传灯杂录》1本,约3500字
顾炎(顾君恩)撰《戎机杂记》上下2本,3300字,记载永昌元年至永昌二年五月部分李自成史实。
宋献策撰《星宗推义》1本,约4500字
宋献策撰《步天警句》1本,约2500字
宋献策撰《天星卦序》16张,约1600字
宋献策撰《讨水文疏》1本,约1500字
宋献策撰赋13张,约3500字
永昌二年三月《审判殷塘谳》1本
永昌二年《刘二虎日记》1本,约2000字,李自成大顺国光山伯永昌元年至永昌二年四月部分日记。
永昌二年吴汝义撰《幕阜概记》4张
永昌二年吴汝义录《论政教之坏》4张
顺治五年吴汝义录《字藏序》4张
吴汝义撰《伴驾手记》26本,4.47万字,李自成大顺国中军主管伴驾史实。
永昌年诗歌散文字画65张
崇祯十二年五月《李自成诗集》,约600字。
甲申年二月九日周遇际《呈白广恩将军阅》10张,1550字。
《大明天下中华各省府州县厅舆地全图》4张,约5000字。
康熙十五年平江县秀才吴谷祥撰《湄水杂录》16本,约2.6万字,记载平江历史及李自成余部在湖南平江县部分活动情况。
大顺军截获清朝顺治元年至六年文告31张,其中:
顺治元年二月、六月多尔衮致李自成书二件


顺治元年十月顺治皇帝致李自成招降书一件
顺治二年三月、五月多铎给阿济格手谕二件
顺治二年四月阿济格禁令一件
顺治二年五月阿济格密令、手令七件
顺治二年五月阿济格在通城发布告、通令十一件
顺治二年五月阿济格塘报一件
顺治二年六月阿济格赏平江张得禄功牌一件
顺治二年十月阿济格赏通城葛桂昌功牌一件
顺治四年六月顺治皇帝赦免归降者圣谕一件
顺治六年五月豪格赏功孔有德功牌一件
顺治六年五月豪格赏平江何洛会功牌一件



部分档案文书资料展示
登 极 诏
我国家受天眷佑,肇造东土。举仁义之师,诞膺新命。迨朕嗣服,意保容研十保万民。敬念绍庭,永绥厥位。残明焰气存炽,劳读马适谁影速社极极祸中原,是用倚任亲贤,救民涂炭。方驰金鼓,力奏澄清,用解倒悬来自,非富天下。而众将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请再三,乃以今年三月廿五日,祗告天地社稷宗庙,定鼎燕京,建有天下之号大顺,纪元永昌。缅维峻命,以顺民心。爰沛维新之泽,众将佐命开国。济世安民,有大勋劳,宜加殊礼。宗敏诸人,运筹帷幄,决胜庙堂,汗马著勋社翻茶亮春历帮笔,开拓疆土,应加侯伯世爵,锡以诰券。文武官绅,倡先慕义,杀敌建功,亦予通行叙察。惟尔万方,与朕一德。播告遐迩,咸使闻之。

永昌元年三月廿五日(印文)
追蔫副军师李岩诔词
大顺永昌元年十一月上瀚之八日,谨以清楮酒醴,虔诚致祭于先生李岩灵前曰:
呜呼!声声肠断寒天,唬老侵导叫织京何苦全船势不树之鸟;望望魂销雪后,净空山之箨。况复愁云惨雾,那瞻霁月光风。萎矣哲人,吾将安往?哀哉先生,曷惟其亡!痛惟先生,少年英妙!壮志高骞,拔帜以张军。蜚声艺苑,本文坛之健将。捷足黉宫,米廪既振。鸿名棘围,亦氧卫毫委轴传视均尼膺鹗蔫。学本戛戛独造,才亦赫赫,既而云路迍遭。名场抑塞公则贡名成构,处世莫为科名所读书。忆360百科当年直谏之口类魏征忠,自时厥后,后有何人?躬亲问请,倾心而谈,知兵善术效卧龙。和光蔼蔼,非复在昔雄风;别路依依,总觉难忘旧雨。恩情载阔,永服心丧。何禁号长,能无气短。胡天不吊,山颓梁折。今率芜词,敬陈清酒。公灵陟降,尽饮一樽。照人古道,虽死如生。
大顺礼政府部祭菜司谨上
恩 诏
今月何日,为国历改岁之履端,即为永昌书元之纪念?缅惟我朝民众,三元肇庆,四始发祥。陈椒酒以飞觞,跻堂介寿;换桃符以献它高参提婷行岁,辟户书新。翘失宜抓运望德容,河胜额手。今山河如旧,岁序更新;今天下同春,咸颁丽泽。愿我朝君臣与万民同乐,共沐化日光天,方不虚度韶华。

永昌二年新正初一
戚将军《论穷兵之害》
李过抄录
呜呼!今天其下弱矣,滔滔皆是国势之衰颓,外师江民生之痛苦,未有甚于此时者,推原其故,皆有教化不做许组编二品计界行、道德不古,上不顺天理,下不重人伦。无论智否贤愚,各恃势逞强,不畏天命,不畏圣言,无端造作短只讲消,愈出愈奇,愈趋愈下,而成不可收拾之残局。夫国家之兴由于施仁裂买布德,国家之败由于黩武穷兵,约收甚古今不易之理也。尝考兴兵构怨,内外骚动,府库空虚,而且祸及人民,壮者死于战阵,老者转乎沟壑,饥馑荐臻庆益州,盗贼蜂起,嗟乎!人民何辜,罹此荼毒,乃知王者之用兵矿怀概房七养妒,()万不得已,即令兴师问罪,()亦不必违农时不扰闾()()()赖以安民,赖以宁()。不然拥兵自卫,虎视鲸吞,徒美兴搞处养权减大比以二人之争夺利权,而今亿万人流血漂杵,不复计国家洲企防践解之安危,生民之福祸。影家司孔价同家操戈,兵连祸结,外夷乘隙而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可不惧哉?夫以理论,天地有好生之德,惟德是辅。秦皇暴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而天即令其国亡。可见英雄御宇,当以道德为心,穷兵为戒,其出于不得已而后动者,人心归附,天必眷佑。故凡处干戈患难之场,会当存仁义道德之心,庶可以上膺天命,下顺民情,则不失为王者之师也。夫欲保全国家,武备故不可缺,而文事亦当并重,未有得天下于马上,而能以马上治之者。兵器销为日月光,桴鼓不鸣,万民安(),吾故深有望于今日者矣。
与汝侯论贪财之害
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有用必弓害。盈则满,满则覆,理固然也。盍观诸金钱乎!举世所谓大利可以鬻高官、饵厚爵、兴土木、丰衣食。有国者,财用足则国势富强;有家者,赀产厚则家计丰裕,锦绣围身,肥甘适口,赫然高车驷马者,金钱致之也。鹑衣百结蔬食饮水者,伈然执鞭推御者,金钱陷之也。故季子曰:有钱则亲戚畏惧,无钱则父母不子。何怪天下之熙熙攘攘,昏迷于财利之间也。虽然金钱为天下之至宝,人情所共好,我之所求必取之于人,我之所得必失之于彼。当思我之取于人得于人者,必彼之乐以与我惠,我而后可使。我阴险以取诸人,奸诈以得诸人,则人之怨我、仇我、攘我、夺我者必众也。从令取诸人,以义得之有道,而积天下之至宝。私自韫藏将见人,皆侧目相与,谋我劫夺之风,争斗之隙从此开矣。是所以利于我者实以酿我之弊,所以用于我者,反以贻我之害,且人莫不为子孙计,使我积金以遗子孙,而子孙反骄其心、傲其志,以阻其勤敏进取之心,长其淫邪挥霍之念,是所以利于子孙者又为子孙害也。

臣 牛金星手录
九宫遗恨录
(李过撰)
词曰:
百年光阴荏苒,豪强气夺青云。风云叱咤十余春,多少人能其境。
秋月春风几度,黄金白璧生尘。当年时事写来清,以警后来人问。
事过境迁,山川依旧,往事如昨,闲来记取,任后评说。
永昌二年四月三日,闯王圣驾至蒲圻,此时已后无清兵、前无明将,张鼐随驾前行至一大村落,见村庄完备,尚无战斗痕迹,知此地还未进行过战争,正好由于连日行军疲惫,人马未曾休整,连象样的饭都未曾安心吃过一餐,将士面有饥色,人马消瘦,正在思量,张鼐过来请示闯王说:连日急行军路上粮食草料辎重消耗严重,已经无法接济,是否可就在蒲圻安排三军休整几天,以备筹粮募饷。好!闯王说,我正有此意。就吩咐众将此村庄后面一带高岗地休息,就地安营,就于高岗下左边那条河里饮马取水,埋锅造饭,先安顿好老营人马、夫人等,饭后命各将士各出一队人马,就往各村落筹粮,最好是能借,尽量不要同本地乡勇发生冲突,让将士们好好休整几天,以恢复精神体力。
至晚筹粮队伍均回,此间甚觉顺利,未出现异常情况,只是筹粮效果欠佳,就近村庄较贫困,大户不多。
初四日,队伍一面派人筹粮,一面派出斥候四处侦听下一站路程情况,另命向蒲圻进发。
五日至蒲圻,尚未受到任何抵抗,蒲圻城内光景比城外好多了,于是就地向各商号、大户借钱借粮,以营为单位进行数字统计,只要留为军用不必亲交中军,迁延至十日李过、高一功都赶到,与圣上合兵一处,李过随到请示闯王后,仍派兵士到各地筹粮,此时由于人马众多,筹粮地域已跨州县。在大田畈筹粮部队遭遇李侍义所帅乡勇袭击,约有三百人的武装依仗地形与我军周旋,我军因地理生疏,加之连日行军疲劳,苦战一天我军失利,酉时,只得乘黑涉蟠河扎营。一片飞骑报与李过,十一日李过亲率兵击溃李侍义,就地于大田畈大肆劫粮,得粮三百五十余石,大大解决军中急需。
五月十三日合圣驾启程,前部开往通城,李过后发,高一功随率中军后队,三路向通城齐进,圣驾亲前从湾口至北山铺就地宿营,休整军队,亲往各地察看地形,继而筹粮筹饷。五月十四日宿几家洲,是夜只见营内烟雾腾天,阴风惨惨,时而有喊杀之声,圣驾惊异,小将张鼐数次巡营未发现异常,是夜合营兵士惊怪,诸谈及昨夜宿兵之事,十五日派出斥候四十人四出下乡侦听,多方邀问土人,亦不知其怪异。是以五月十六日仍于原地安营,多派营哨,以防乡勇偷袭,或是清兵先头追兵的扰嚷,但是捱至三更时分,营内仍然烟雾腾天,阴风凄惨,隐隐有喊杀之声,张鼐亲自巡营,不见任何异动,又抽调几十人加强游动巡哨,一晚三起,噪噪杂杂,延至天明,惨雾已散,红日东升,兵士起来又言昨晚怪异之事,都不曾睡得以至大家精神疲惫,神情仿佛。十六日前往北港麦园,遭到当地大户桂百万组织地方乡勇的袭击,一个一千多人的武装,仗着本地地形的熟悉,如先头部队打了一天,各有损伤,圣上当时只有一千多人,打得甚是艰苦,黄昏时幸好张鼐一箭射中桂百万肩头,又一箭射死乡勇头目,才得了便宜收兵罢战,后三十里扎营,是夜以二百人巡营防止桂百万偷袭,由于二晚上未曾休息好,加上一日激战,兵士已疲劳至极,圣上决定第二日坚守原地,部分部队下乡筹粮,等待李过、高一功大军会集再筹进军。
十七日圣上郁闷,亲率二十余骑于四处踏看,来至九宫山麓,闻钟磐之声,知此山必有庙宇,于是突发奇想,想往山上拜一拜神,以求神明助佑,吩咐张鼐同二十余骑于山下等候,自带两个亲兵寻径上山,一路寻到山上玄帝庙中,只吩咐两亲兵在庙外守着,自己进得庙中,到神坛下倒头便拜,拜完后见坛下干净,倒下想歇息一会,一来是连日没有睡好,昨日又打了一天仗,累得不行,二来可能是天气炎热,路上中暑,只这一倒下,便呼呼入睡,鼾声大作。也许是命该绝于此,两个亲兵也因劳累至极,在庙外睡着。此时恰有姜家畈乡民数人进入庙内歇息,又有庙中道人见一大汉,蓬头垢面睡于神坛前,以为是强盗歹人,呼其乡民帮其击盗,其数乡民中有两人极其凶恶,是当地有名乡勇,于是趁闯王熟睡,荷锄至闯王前,蹑手蹑脚移近闯王,使尽气力,对准闯王头部举锄挖下,一锄挖中头部,挖得血浆飞溅,闯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下,当即毙命。可怜闯王转战南北,叱咤风云,竟无知无觉死于山野草民之手,实可叹也!当其乡勇大叫庆幸,在庙内折腾时,惊醒门外两个亲兵,闯进庙内看见圣上情形,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拔脚就往山下跑去,数乡勇追至山下,见已有二十多骑人马,不敢贸然前去,急急返回,召集全村乡民约二三百人,手拿棍棒、鸟铳前来追击,却与寻上山来的二十余骑亲兵相遇,一声呼哨前往围杀,二十余人不能抵敌,只剩的张鼐与一亲兵杀出重围,顺原路逃回营内。
十八日李过一军从药姑山一路行来,赶到通城,张鼐哭诉被害经过,李过闻闯王已死,当地气得目瞪口呆,立即派小校到阔田通知高一功速到九宫山会齐,自己亲率大军马不停蹄扑到九宫山麓,将姜家畈村团团围住,限二个时辰内姜家畈村人自动交出参与格杀凶手,自己亲率兵丁收殓闯王,失声痛哭,哀动山麓。停尸九宫山南麓,高搭龙棚,三军举哀。命兵丁围住玄帝庙,搜杀庙内道士,只杀得一火工道人,其余道士事先已畏罪逃走。至申时高一功部亦已赶到,下令兵开始屠村,不论老幼,姜家畈村人一律杀死,由是哭喊连天,姜家畈血流成河。一椿公案,难消其恨。全体将士、三军于九宫山麓挂孝举哀,随将圣体秘密掩埋于九宫山南麓。
呜呼,世事难料,英雄不死于万马军中,死于宵小之徒,诚一憾事;军队不亡于明清大军之剿杀,却终于群龙无首。余出家十余载,其事历历在目,日日萦心,待其行将就木,记恨于此,以晓后人。
冲隐道人当事客
呈白广恩将军阅
(周遇吉拒降书)
不佞明室孤臣也,有死无霣。与将军非有同朝之雅,义无外交,何必复通竿牍。但天理民彝及不佞生平,不可不正告天下,故勒书附使者以报。
窃窥古往今来,何代无废兴。其兴也,天启其机;其废也,人惎之谋。或兴而复废,或废而复兴。然有志之士,尚谓人定可以胜天。彼汉厄十八年,而光武重昌;夏亡四十载,而少康复祀。盖不特覆楚复楚,事在俄顷间也。即使历运推移,朝市改迁兴朝,每每宾礼胜国君臣,录用前朝宗室,不但开基忠厚,即为享祚长久之符,亦将使忠臣义士,戴新朝之盛德,慰故国之悲思。
且其当鼎革之际,轸念疮痍,莫不省刑薄敛,偃武修文,与天下更始,所以海内讴歌,群雄归命。其间虽有疾风劲草,不以盛衰改节,不以成败易心者,无非欲为万古留纲常,为两间存正气。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情而哀其过。故汉高以之封雍齿,蜀主以之礼刘巴,唐太宗有尧君素之旌。而我太祖有余阙福寿之祠祭。其或不忠所事,纵归附独先,必摈斥恐后,如丁公可诛,危素可讥,前轨昭然,岂好为颠倒哉!
帝王大度,原欲扶名义而培风教故也,今则不然。夫昔日之草野,非本朝之属国乎!建都之甲,已忘休屠之恩矣!辽左之烽,胡为乎!北平之腊,似同回纥之义矣!南牧之马,又胡为乎!旧部嗣服,正朔相承,冠盖方达于蓟门,鼓鼙已震于豫楚,自是而蚕食西北,剪灭之不遗余力。凡我天潢,虽在遐荒,靡勿芟薙。夫以高皇帝骏德鸿功,而使其子孙祸酷徽、钦,祀荒祀、宋,宜人心之服者一也。
从来更姓改物,皆由处置得宜,然后人心豫服。今不过宋室之逋臣,而称为伪命;无非晋家之遗老,而被以恶名。甚至一人抗节,而逮及一家;一姓守义,而株连他姓。遂使抱懿怀忠,不忍逃避,即欲埋名变姓,亦耻趋风。而丧师辱国者,率秩以三公;鬻主求荣者,反爵之五等,是以不忠不义令也。开国规模,固如是乎,宜人心不服者二也。
迩来初无柔迩怀远之诚,止有纳叛招亡之术;或使同辈操戈,或令下人弃甲,此岂足以训型天下,而奸诈之徒,以为仕宦捷径,往往私授符印,伪刊牌札,以觊垄断之功;当事明知其,亦阳为网罗,阴行羁縻,以冒招徕之功绩。殊不知黄绮衣冠,必不轻出商山;夷齐蕨薇,岂肯顿易周粟,宜人心不服者三也。
若以近事而论,滨海遗民,既苦朝秦而暮楚也,乃安边胜策,惟闻竭泽而焚林。俾百万生灵,弃田园、毁庐舍、捐坟墓,而又不知所以安插之。蜚鸿满道,硕鼠兴嗟,将以为清野乎!而野未必清;将以为坚壁也,而壁未必坚,岂我旌麾甲盾,果由蜀道迁人;抑彼网罟牢盆,亦是新丰钜族乎!名为息黥补劓,实则救燎助薪,宜人心不服者四也。
他若征求无艺,杀戮非辜,选将迁官,先论贿赂;登贤吁俊,亦藉苞苴。偾师掩败以饰功;骄兵宣淫而肆掠,兼之毁裂衣冠,崩坏礼乐,盖不待智者而知逆运之不长矣!如谓此日域中,幅员尽入版图,华夷庶几一统,独不见强秦方启霸国,何竟亡于二世?暴隋既成王业,亦遂失于再传。况赖宗庙社稷之灵,吾国原自有君,行当迎楚昭于云梦,奉齐襄于莒城,又何烦将军之恫疑、虚喝哉!
至于不佞本末,固可得而言矣。不佞夙承先学,谬猎时名,自遭国难,辄弃家园。始则声大义于江东,既而抱孤忠于海曲。自分戴发含齿之伦,幸南服尚同左袒;倘论践土食毛之谊,于君原等风牛。矧豫让漆身,其妻不识;张良破产,惟敌是求。而有司不察,籍我田宅矣!未几囚我妻孥矣!用是依墙乞援,泪尽申胥;启冶铸兵,誓深祖逖。然志匡王室,岂恃兵威;念切神州,尤怜民瘼。如长江之役,樵苏不惊,市肆靡易;凡搢绅之家,韬钤之族,效力尔者,概无诛求,以示宽厚,谅将军所知也。及同仇挫衂,不佞遂间道言旋,彼时岂不能提数千劲卒以震荡中原;据数十名城,以号召天下。正虑锋镝横及无辜,是以旌旗不妨左次。何意泰运将开,屯期尚笃,枕戈待旦,又历岁时。但三户亡秦,谶纬已兆,一成祀夏,历数有徵。不佞愿以孤臣皂帽,待真主黄衣,安所事解甲投戈,俯首屈膝者哉!
大明总兵周遇吉呈
甲申年二月九日
金仙问答
当年闯王旗下神医尚炯,人称老神仙,曾衔闯王之命,伏牛山寻访举人牛金星,投入义军效力,当时在伏牛山草堂之中,曾进行过一番问答,颇存哲理,记为《金仙问答》。
尚炯问:"听闻先生通晓经史,爱好广泛,独不博为何?"金星答:"天子好博,四海不理;诸侯好博,有妨政纪;士儒好博,学问废弛;小人好博,输却家计;奴婢好博,必受鞭扑;农夫好博,耕种失时,是故不博也"。尚又问:"汝何不平天下乎?"金答:"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湖,或有王侯,或有奴婢。平却高山,鸟兽无依;填却江湖,鱼鳖无归;除却王侯,民多是非;绝却奴婢,君子使谁?天下荡荡,岂可平乎?尚又问:"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雄无雌?何雌无雄?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不足?何为有余?何城无市?何人无字?"金答:"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梅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人无字。"再问:"汝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始终,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风从何来?雨从何至?云冲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去几万里?"金答:"九九归还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候是阴阳之始终。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雨从效市,云从日出,雾从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万万余里,东西南北皆有寄耳。"又问:"十八子将欲得天下,该如何作为?"金答:"高举堂堂正正之旗,专做吊民罚罪之事,孰能如此,何患大业不成!"
补之李过誉录 崇祯十三年二月记之
李自成致左良玉信
恭呈
左大帅台座钧鉴
向者与左帅交兵已成昔年巷议,虽各有胜负,亦互未伤原气。今明朝似有日薄西山之势,江山之倚赖者唯将军耳!古云:大厦将倾,岂一木能支?愿将军思之!我兵奉天倡义,即今民心所向,所到之处,遍受百姓拥戴,一闻吾军至即望风归顺。我等已知贤侯虽有匡扶明朝之心,怎赖孤忠一片,朝庭之上亦不放心。将军即本次交战,将军之兵胜杨(文岳)、丁启睿十倍,何督师之职而委之丁启睿,而不委质将军耶?况尔之女已嫁我营王泗,在此很好。吾愿与将军修好,两军对阵之日,只要将军不出军正面,吾决不与战,只杀杨文岳、丁启睿之军,愿贤侯三思,复音企盼。
奉天倡义大元帅自成
拜呈
癸未岁五月十六日
李自成致张献忠信
敬轩仁兄:
尊体康健
盖闻辅世之德,笃于忠贞,长民之风,高于仁让。天道乾健,艺精唯一,在德则刚,制行为纯。今闻君堕敌奸计,倒持太阿,受人所制。倦守谷城,诚非初志。想当初转战各省,叱咤风云,乃十三家之袍首,豪杰者之雄,谁不为之叹服,谁不为之颂扬。今倦守谷城,兵无斗志,天无常经,国无常法,民无定之,官无定制,丹素不终朝,功罪不盈月。崇祯昏庸,黩乱朝野,贪官污吏,化公为私。兄之初志何伸,是否以槽枥余终生?自成不才,向以奉崇大义,概念民生,谨托我黄祖威灵,恭行天罚,取宣兹义辞,告我众士,招我同德。今君若能于谷城重振义旗,则自成不为孤军矣。共振昔日之威,明众共之义。历数崇祯之罪,渲其淫秽,除其元恶,共创仁义之天下。
弟李自成拜呈
李过撰《长峁山记》
吾祖五代昌盛,西夏侯国,镇夏、陕、蒙,辖地二国,祖拓跋思恭,辅唐数十载,平剿黄巢,东征西讨,屡见殊勋,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赐皇姓李氏,七代位之。相传,至吾祖继公,称夏国王,传两代至帝公昊时,国力盛壮,自即帝位,建国号西夏,传国二十四世,国祚渐衰,西部蒙人蜂盗日起,虎视我国久之。终被侵入,占我疆土,杀我同族。彼时我已无抗争之力,撤回甘、陕边,聚族而居。其权其国灭,已为游牧之民,各安天命,自食其力。长峁山之分居,亦自此来,后来子孙繁衍。历数世,生子字鸿基,后自改名姓自成,投迎祥部,作战勇甚,继高迎祥之余,威号闯王,定陕西,攻北京,占皇城,称大顺皇帝,封国号永昌,叱咤风云,灭明朝,斗三桂,但终不敌金人诡计,退潼关,走西安、延黄,下宜昌,崇通兵败,其壮志虽励,我之后族奈大气未助,终推之为乱寇枭雄,为子为侄,未能一佐其事业成功,更受先皇遗诏柬,再不能大伸拳脚,大酬壮志。轰轰烈烈为一世英雄,草草伏居平邑乡间,延续我后裔繁衍万千。西人北移,历史变迁,恐我之后人未识其源流,草草笔录,以备后人观者,记之而毋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