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是2009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玉林,黄丽丽。
- 书名 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有插图)
- 作者 钱玉林,黄丽丽
- 类别 文化百科辞典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5月1日
内容简介
须元把收专吗误引句低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华传来自统文化的中型工具书。历史跨度夫尼材起自上古,下至辛亥革命,基苗家张去术我帮换阶叶本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全辞典共分38类,4700条,180万言,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这两大领域,条目的设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像礼制政事、文化典籍、考古发现、科技发明、饮食烹饪、建筑园林、草木谷蔬、鸟兽虫鱼、日用器物、工艺美术、娱乐体育、传统风俗、岁时节日、中外交流等类,都收录了比以前综合性同类辞典更多的词目,写出了与以往不尽相同的丰富内容气你派住销,有众多的条目,颇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因而,它不但能满足一般读者学习、查阅的需求,也因填补了很多空白,对专业的研究者,同样有帮助与启发作用。
除释义较详的正条外菜专者找,酌收少量附条。凡古代文化事物有常见别名、别称,或附条的内容包含于正条之中的,均以附条"见"正条的方式处理之。如【百花生日】见"花朝",【周官】见"周养礼",【亲蚕】见"祀先蚕",【青冢】见"昭君墓",【聚头扇】见"折叠扇"等。
序一(复旦大学教授 博导 蒋凡)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型工具书。历史跨度起自上古,下至辛亥革命,基本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美国思想家爱强宣阿默生说得好:"艺术最深刻的美质都是植根在祖国文化360百科的故土里",科学家爱因斯坦又说开京帮食绍乎而:"使我们得以生存的东西是传统的强大的影响力。轻视传统是愚蠢的行为,然而,如果说人类的诸多关系必须不断地得到改善,那么随着自我意识和智能的日益提高,我们就必须驾驭传统,并对传统采取批判的态度究属只较岩。"
然而什么是我们的"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条长河的源头及其大大小小的支流--从宏观到微观,或至少对我们个人最重的变有必免不给要要的某些部分,我们才有可能谈得上在某一方面"驾驭传统",利用旧的,创造新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论题,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成沙地仍停致果的记录,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具体反映,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见证,也是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其消极的一面,同样也需要得到合理的解释与科学的分析。
近十年来,除了个别大型专题文化辞典与断代文化辞典外,很少做方卷和考烧情草汽有篇幅适中、门类齐全、编写有特色的中型文化辞书问世。
据我所知,本书的特色有三:
(1) 全辞典共38类,4700条,180万言,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这两大领域,条目决息的设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像礼制政事、文化典籍、考古发现、科技发明、饮食烹饪、建筑园林、草木谷蔬、鸟兽虫鱼、日用器物、工艺美术、娱乐体育杂切城背书威渐风贵火居、传统风俗、岁时节日、中外交流等类,都收录了比以前综合性同类辞典更多的词目,写出了与以往不尽相同的丰富内容,有众多的条目,颇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因而,它不但能满足元测怀小一般读者学习、查阅的需求拿木听把处,也因填补了很多空白,对九通般田专业的研究者,同样有帮助与章每刚顶装启发作用。比如像上林苑(秦汉皇家超大型园林)、水景(造园艺术之一)、明清私家园林;白叠(汉代至唐宋,西南西北少数民族织的一种棉布)、顾绣(近代刺绣流派之一)、冠梳(宋代妇女的一种头饰)、花子(妇女面部装饰);碧纱幮(一种高级家具);游说、隐居、行卷(科举应试的一种风尚);上巳(传统节日);击鞠(古代马球运动);影戏(皮影戏);金丹术(医药化学);不落夫家、良贱禁婚(婚姻习俗或制度)以及天妃(海神妈祖)、岩画、歌妓……等等,许多都是研究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人所必须了解的,而以往辞书,或解释过于简单,或不引文献原文,或根本不立条目,像这部辞典这样原原本本、内容丰赡、富于启发性的,可谓极少。
(2) 本辞典的条目次序与通常的混合编排不同,使用分类编排法。每一类范围明确,自成格局,有利于系统地参考阅读。书后再附"笔画索引",查寻起来十分方便。部分条目之下还配有形象的插图,能帮助我们理解词目。
(3) 本辞典条目的立目与释义,广泛吸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研成果,不因袭陈说,每多新意。主编与编写者不避繁难,坚持"事必溯源,语必有本"的原则,在释义之外,更选用了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献书证,辅佐释义,每条之下,少则两三条,多则六七条,全书共约有15000条左右的文献书证,可供读者直接引用到写作中,并一律标明作者、书名、卷数(或小标题,章回等),很好地收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效果。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是一部编写严谨、体例上有所创新、内涵丰富、对学习、研究者有所裨益的优秀辞书,今特向广大的文史学界和广大读者郑重推荐,以共同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遗产、创造比古人更加灿烂的新文化而尽力。
蒋凡 2009年3月
序二(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张荣明)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学术领域,它内容丰富,学科繁多。由于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范围内的每一件具体事物,都是"说来话长",动辄一两千年历史,非追溯到十三经、二十四史、周秦汉诸子不可,有的还要求助于考古,很少有事物是突然而起、倏然而灭的。其间的分化演变,相互影响,头绪纷纭复杂,常令人目迷五色,难以掌握。一部中型的《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既要有宏观的整体构想,又要有具体的微观论证,使读者的阅读查考,在兴趣盎然的同时,能得到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可靠的而不是以讹传讹的知识,这决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本辞典的两位主编钱玉林、黄丽丽与撰稿者,在这些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他们深入经史子集和古今众多的研究专著,以六年的时间编写成书。辞典纲举目张,明确划分38类,使有关词条分别部伍,归属整齐。然后,对每一个词目,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和外在现象的描述与解释上,而是追根溯源,源流并重,尽量历史地体现全过程,着重揭示其多角度、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又精选若干古今书证,直接向读者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因而,在同类辞书中,这部辞典属于条目较长、条目字数较多、信息量较大的一本。此外,书后附录,除"干支次序表"、"岁阳太岁年名表"、"节气表"、"周易卦象表"、"十二时、十二时辰、现代时段对照表"等外,还附有"主要参考书目",与全书的38个分类同步呼应,向读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参考书籍近1000种,并一一标明了作者、出版社等。
2000年以后,由于市场关系,有关中华古代文化类的辞书,除大型的断代百科辞典外,很少见到规模中等、纵贯中华传统文化三千年的新品种,而学术界、读书界、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却存在着很热切的需求。每个涉及的文化专题,无论大小,都要求不同文化层次的应用者从头考证明白,显然是不切实际、无法做到的。目-前在文艺界、新闻传媒以及作家创作、教师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以及各种具体知识,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简单化、庸俗化的现象相当普遍和突出。究其原因,除了浅尝辄止的学风外,和缺少适合的高质量工具书也有很大关系。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坚定民族自信心,我们既反对因一无所知而造成的自卑心态,也反对抱残守缺、盲目排外、把糟粕当精华的"天朝大国"心理,更反对到处空谈"文化",以伪伤感的抒情代替科学论证,以轻飘飘的"大师"姿态贩卖"文化",从中渔利,误导公众的商业表演。这里需要的,是清代乾嘉学者们的"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辞典》的编写出版,体现了编写者们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他们如今大多已经过了中年,学术上进入了成熟期,也显示了作为高校出版机构的上海大学出版社出色的学术眼光。
本人在传统文化的领域涵泳探索有年,对祖国文化辉煌的过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不少个人的体验,对消除中国文化的消极面,积极创造超越前人的民族新文化,更有着热烈的期待。
让我们用卓-越的艺术史家、翻译家傅雷的话,细细地涵泳这本用心血编成的辞书吧:
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和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
张荣明 2009年3月
前言 (本书主编 钱玉林)
什么是"文化"?
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给它一个明确的界定,在编完这本辞典以后,也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而后是文化学家,在这个人类的司芬克斯之谜面前,绞尽脑汁,作出了各种各样、有时甚至是相反的解释。
在英、法、德等语言中,"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动词Cultura,它具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直到十七世纪,才由德国法学家普芬多夫提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事物以及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事物的总和。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将"文化"看成是不断向前发展、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19世纪以来,世界上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学学派。古典进化论者、英国的文化学家泰勒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20世纪初,德奥历史学派中的"文化圈"派,把文化看成是若干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集合。他们认为,一部人类文化史就是几种文化综合体在地球上移动、传播的历史。50年代后,后期传播学派解释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断传播着的信息系统,不仅有地域性,而且有继承性。文化是人类活动各种方式与产品的总和,是与"自然"、"天然"相对立的概念;精神文化的产品被物质化,而物质文化的全过程则表现出精神的目的和计划。此外,法国的结构学派、美国的新进化论学派,以及中国"五四"以后的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杨东莼、贺麟、冯友兰、金克木等学者,也各自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以上见仁见智的说法,足以证明"文化"这座宝山实在是太博大和深邃了,以致像苏轼笔下的庐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随着人类生存样式的巨大激烈的变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获得新的深度和广度。
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同样也有着非常分歧的意见。曾经有人认为中国文化史应着重研究观念形态的部分,如哲学、思想、宗教、法律、道德等。另一种意见认为,文化史应分为"物质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两部分,不应有所轩轾。
然而,"生活之树长青,理论总是灰色的"(歌德)。一个造型雄浑、镂刻精美、气象非凡的周代铜鼎,一套乐声悠扬清越、赏心悦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一把千载不锈、锋芒毕露的"越王勾践剑",一面能将背面图案文字清晰地映现-在墙壁上的透光铜镜,一尊栩栩如生、作跪射姿态的秦士兵俑,一件底色素净细腻、画面鲜艳动人的明代五彩瓷器,一座掩映于花木之中、流水潺潺的江南园林,还有那规模宏伟、设计巧妙、至-今仍灌溉八百万亩良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些充满先民惊人智慧的杰出创造,你说,它们是"观念形态"呢,还是"物质文化"呢?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时时像人的躯体与灵魂一样密不可分。中国人从宫廷到民间都喜好饮茶,似乎是一种"审美趣味"的选择,然而在"茶"中包蕴的一切,正是两千年来各阶层人们有意无意的共同创造;中国人所心醉神迷的戏曲艺术,难道能离开色彩绚丽的服饰、形态各异的道具、五音毕备的乐器、乡镇的庙会和士大夫之家的红氍毹吗?没有皇家园林、帝王陵墓、桥梁栈道、百姓民居……又何以见出中国人凝聚在这些具体的"文化遗存"中的对于建筑的诸多"观念形态"?这些,都很难以"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来作截然的区分。
我们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古代中国人的这些活动,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实际创造的过程;思维过程反映了实际创造过程,又体现于实际创造过程;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成果,互相是对方的表现。物质产品的创造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完全应该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仅仅研究人们头脑中的东西及书本上的学说,人们是无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庐山全貌的。不了解或不想了解几千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百姓日用,就不可能懂得建筑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以及作为观念形态的哲学、宗教、法律、文学艺术、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因而,所有可感的文物遗存,与孔孟仁义、修齐治平、臣忠子孝、圣君贤相、重农抑商、出仕归隐、美人才士、五行八卦、佛道玄言、红楼聊斋、乾嘉考据一样,中国人心灵中这些或明或晦的符号,无一不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炎黄子孙来说,"中华文化"就是生长和养育我们的整个外在环境,是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的活跃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是积淀于我们自身的悠久、顽强、丰富、有时又十分沉重的历史。正是中华民族"昨-天"的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的冲击和渗透下,造就了现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人,不断给时代的进程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巨大影响。它们使中国时时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像火中的凤凰一样,一次又一次获得新生。
对于一部由若干分类的词条组成的辞典来说,其所承担的任务,当然与文化史著作有所不同。然而,在兼顾描述与评价的前提下,我们更着重于描述,因为读者所需要的,首先是比较丰满的事实和比以往提供的更多的信息,尽管这需要我们多花几倍的努力。本辞典的编写,构想于多年以前,历经六个寒暑,始得竣事。计采用古今著述一千余种,反覆斟酌去取,不敢有丝毫取巧之心、苟且之举。其间人事倥偬,积稿盈箧,每深夜于孤灯之下,稽考载籍,于一名一义,欲罢不能,今辞典问世在即,返思既往,能不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叹!
此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编辑傅玉芳女士,能得到她的青盼与督促,才能成为现实。
本辞典承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凡先生,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荣明先生作序,实在是对全体编写者最好的鼓励与支持,谨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诚挚欢迎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同行及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和进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我们心上永远的座右铭。
钱玉林(本书主编)2009年3月24日于上海
本书体例:一、本辞典正文共收条目4700左右,按内容分为38类。一类中,大体以产生、演变的先后为序,有的并划分词群,排列之。
二、本辞典所收条目的时间跨度,上起远古,下及明、清,部分词条或词条所述内容,也有延伸至近代者。
三、除无法用证的类别外,绝大部分类别的条目,均引用古今文献典籍作为书证,以明源流。
四、释文中的纪年,用历代帝王年号,夹注公元纪年。
五、释文中的古代地名,夹注今地名。
六、一词多义的条目(如"姓名称谓"),用①②③④⑤分项解释。
八、本辞典书前有"分类目录"、"分类细目",书末有"干支次序表"等九个附表、"主要参考书目"及"笔画索引",可供研究者检索、参考。
图书目录
凡例
分类目录
分类细目
辞典正文
附录
(一)干支次序表
(二)太岁年名、太岁所在和岁星所在对应表
(三)岁阳、十干对应表
(四)十二太岁年名和十二辰对应表
(五)岁阳太岁年名表
(六)周易卦象表
(七)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八)节气表
(九)十二时、十二时辰、现代时段对照表
(十)主要参考书目
笔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