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书院夜诵

书院来自夜诵,莒州八景之一。

秋末期,孔子的得意门徒曾子和子夏曾经在莒国为官.他参考斗接油法古左们在莒国子城南垣之畔设立书院,历经沧桑,遗址尚存。后360百科人出于对这个最高学府的尊崇与怀念,相传每当刚术称绝卫望密晨风夜露之际,犹闻有朗朗读书之声从书院方向隐隐传来,于是便立石以志易华从缺奏倍击命,名日"书院夜诵"。

  • 中文名称 书院夜诵
  • 地理位置 山东莒县

  书院夜诵景观在莒城南部,城阳中学东北方。

书院夜诵

  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曾子、子夏在莒为官,政绩卓著,在莒城南部设立书院,广招学士,并亲自登堂授课。当时的这一莒国最高学府"槐荫蔽空,芸窗秋爽",书院规模宏大,环境幽雅,为莒国强盛、民风淳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沦海桑田,世事变迁,书院早已不复存在,但人们怀想当年胜景,常有文人学士来此吊古兴思,不胜感慨。每逢晨风夜露之际,人们常闻琅琅诵读之声。

  后人曾以诗赞云:

  曾闻夜诵最堪奇异类古战,灵爽汪洋如在兹。

  俨向西河敷教日,浑同东鲁执经时。

  千秋道脉传薪火,竟夜书声彻讲帏。

  幻景相承真异迹,斯文余韵至今遗。

传薪火

  旧时,莒有八景,"来自书院夜诵"是其一,故邑志、族谱中多有诗文相传。其中,最传神的当属明永乐十八年举人、历任监盐创料说己剂察御史、江西按察司佥事的邑人姚鹏《八景诗》之六《书院夜诵》:

  过采拿参曾闻夜诵最堪奇,灵爽洋洋如在兹。

  360百科俨向西河敷教日,浑同东鲁执经时。

  千表烟肉秋道脉传薪火,竟夜书声彻讲帏。

  幻景相承高即真异迹,斯文余韵至今标板叶征视试广洋绍南端遗。

  【1】

  莒之"书院",地在莒城南关街南首路西,渊源很久,往上直溯至曾仕莒的孔门弟子曾参、卜商。

  初识曾子,是在中学,当然是那两句醍醐灌顶之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厂叶边害完圆·学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爱云调杀――《论语·泰伯第八》

  2005年6月加推跑盾需巴时格上缺24日,曾荫权在此客斯面且促品磁战导北京宣誓就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温家察内远移假总年单具始衣宝总理监誓。礼毕,温总理在谈话中即引此赠勉曾荫权――曾参之后

  曾参,字子舆,鲁国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与其父曾点同在孔门感原希话授业,性情鲁纯,以至孝闻名于世。

  《孟子·离娄上》云: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

度反换促东岩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素脱语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又著录有《曾子》十约直挥八篇。《孟子·离娄》、《韩非子·外储说上》、《吕氏春秋·孝行》等都记有曾参的言行事迹。

  据《韩诗外传》,曾参行征谓度简的装针微家中绳床瓦灶,一贫如洗,为生计至"莒"邑出仕,得"月粟三秉"。

  《辞源》注:

   ④古量词。论语雍也:"冉子与之粟五秉。"仪礼聘礼:"十斗曰斛,十宽争头同克室厂愿六半曰薮,十薮曰秉。

  "月粟三秉",这在那时可不是个小数。据此,曾子应一举解了养家糊口之忧,从而得以专心"为官一方"。曾参何时仕莒、留足多久,今已不可考,但政绩卓著,声留后世。如《孟子外书》载,曾参仕莒,莒地旇即大治。身为孔门弟子,兴讲堂、教六艺,"传道、授业、解惑"应是其份内之事。

  据《孟子外书·性善辨》载,后孟子出游到莒地,莒地还有曾子讲学的厅堂。孟子登上讲堂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有两三个男子跟着唱。莒地的老人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样的音乐了,是圣人一类的人啊!"

  当然,也正是在其后,曾子方能深得诸侯推重――"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换句话说:莒,是曾参仕途的起点。

  《论语》记孔子考评弟子之语甚多,而对曾参仅一"鲁"字。孔子殁时,曾参仅27岁,却笃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故其在乃师身后以承传圣道自任,曾参之学无疑由其对孔子之教的体悟而来。至战国,以继承孔子自命的孟轲,苦于年事不相及而转援曾参、子思以为中介,今存《孟子》七篇中九引曾子、六引子思,皆赞许推崇之辞。自此,"曾子得孔子正传"之说为后儒、特别是程朱理学诸儒所公认。

  故今"地球村"中,网上仍不时有人记起曾参,网民"达达"抒怀:

  曾子曾说"吾日必三省"。而未来总是姗姗来迟,但我坚定的相信未来,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更有匿名之帖:

  曾子说:吾日三省其身。我想我们应该 是"吾日三省自身"。这个季节里孕育一个美好的希望,把那个大希望分解成每天的小希望,去实现。所以有希望必将有动力,有动力必将有信心。做好每一天,离那个大希望则跨进了一步。当然还需要谦虚的自省。所以一日三省自身真的能帮助我们查找缺失,衡量自我。

  【2】

  卜子(前507年-前420年),名商,字子夏。依《史记》,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到孔门受业是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所以在孔门诸弟子中,其行辈较颜渊、仲由等为后。

  司马迁说: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夕候师。

  《史记索隐》按云:

  子夏文学著于四科,序《诗》、传《易》。又,孔子以《春秋》属商。又传《礼》,著在《礼志》。

  《后汉书·徐防传》曰:

  《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由此可知,子夏对儒家《六经》均有传授,以传学著称,弟子门生亦多知名,"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论,为王者师。"

  所以,子夏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法、墨、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催生或助长作用,是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了开拓、奠基性贡献的一代文宗师。

  当然,这都是在卜商(子夏)仕莒之后。子夏仕莒,年仅20岁,起因亦是"家贫"。《荀子·大略》篇说:"子夏家贫,衣若悬(玄)鹑",是以孔子举荐"为莒父宰"。

  《左氏续经》记:

  正是乙丑……又子夏为莒父宰。

  子夏在孔子弟子中位列十哲,以其人生历练而感悟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十三》)。"而且,子夏对为政之道颇有心得,《论语·子张·十七》记: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仕莒,是在曾参之后。既然师出同门,故对曾子所立之讲堂厚爱有加,并进而扩建,至今莒地仍有不少子夏之传说。

  民国版《重修莒志·古迹》载:

  卜子书院州南一百三十里书院村有古寺,传卜子书院,有祠堂旧基,有晒书台,有文昌山。

  清沂水人赵维新(字右文、章丘教谕)留诗《卜子晒书台》:

  晨钟已去恐荒唐,夜诵书声入渺茫。

  祠上有基芳草绿,台边无字野花黄。

  蟹穿石窦含秋水,鸟挂山头曝夕阳。

  残碣断碑何处是,空余野老话文昌。

  【3】

  莒地何其幸也!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而其中被后世尊为"宗圣"的曾子仕莒开讲堂,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再光大,莒地文风自此始矣。后人为纪念两位先贤,曾在莒城西南隅设"二贤祠"供奉祭祀,并以"书院夜诵"入"莒八景"。

  《八景记》:

  槐荫蔽空,芸窗秋爽,斗转星移,咿唔声朗者,则书院夜诵也。

  清雍正朝,琴川(今江苏省常熟县别称)人杨奠在《城阳八景》中起笔就是"书院夜诵":

  夜窗人读罢,春满屋楼东。

  邑人张德温(字和臣,清乾隆庚申科贡生)在《莒城怀古》更情有独钟:

  忆昔都城百雉墙,今观云树色苍苍。

  西湖歌舞长流水,故国河山半夕阳。

  宫殿有基青草合,寝园无迹白花芳。

  惟余夜诵传今古,莒父当年治具长。

  邑人厉云路《题夜诵旧迹》:

  精舍横经对短檠,芳踪凭吊不胜情。

  芸香无主秋空老,书带留根春自生。

  烟雨西湖山翠落,葭芦南郭水波横。

  感人最是碑头月,曾照当年呫哔声。

  邑人朱凤翱(1862-1937,字瑞岐,号飞舞)在《城阳八景》之四《书院夜诵》中:吟:

  万象空虚万籁喑,书声如石复如金。

  良宵寂寂听逾远,古味醰醰思转深。

  月下遥怜琴剑趣,风中静领圣贤心。

  古坛旧业留余韵,一片馨香暗度针。

  曾参、卜商仕莒并设讲堂后,莒地风水愈旺,在古莒地上先后出了3位状元:

  邹惟新,元朝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乡贡进士,登延佑乙卯科状元,累仕至亚中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

  张行简(?-1215年),字敬甫,莒州日照镇人。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己亥科状元,初入翰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祖籍日照大花崖村,明万历十七年(公元前58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长子侍读等职。

  而自隋朝开科举至清末废止,历朝共点状元之数,据周腊先生在《历代状元知多少?》中考:

  历朝应有状元约为886名;可考出姓名或姓的状元:674人;其中,除其状元身份与夺魁年份外,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传记资料的:507人。

  莒地文风之盛,由此可见。

  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史料中常言及曾参、卜商仕莒并开设书院,这乃以讹传讹,准确地说,"二贤"所设的是"官学"或"私学,而并非"书院"。因为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书院萌于唐,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至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

  实际上,对莒民来说,"书院夜诵"只是一个念物,一种寄托。这正如清代莒人陈勖在南土城外立碑并亲题"书院夜诵碑记"中所说:

  果然有读书声吗?是后人崇敬、怀念先贤,变无声为有声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书院夜诵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