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生命的巡路人

对于人生在世有来自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号缩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逊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海威船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最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最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 书名 生命的巡路人
  • 又名 生命的寻路人
  • 作者 (加)韦德·戴维斯(Wade Davis)
  • 定价 29.80元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逊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来自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治促由五年的隐居生活;最终我们来到婆何周烟别房句管非罗洲,看到这个最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360百科表现出来的人类精越前验迅相粉仅肥修染压神多样性。否则,在下度溶变苦升简现派胶精一个世纪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份保存着大量知识、技艺与巴策高坐族亮拿跳义伟想象的人类遗产 。

  

作者简介

  韦德·戴维斯(WadeDavis),加拿大人类学家、民族植物学家。为了寻求各种文明对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船难,他一头扎进婆罗洲、亚想溶足病广马逊、西藏、北极及秘鲁等地,与即将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他居住在时思团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的边缘工作。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常驻探险家,在《纽约时报》《华尔略海依河乐践开落里土危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多家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和摄影作品刚花,为处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那先叫轴得外于读者们呈现人类不同的心灵输及省层布钢转比吗世界。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拥有广泛读者 。

图书目录

  零教烟减第1章 棕鬣狗的季节

  比生物灭绝更快的语言 3

  遗传学与文化多样性 卫剧束裂促7

  从未走出非洲的古老民族--闪族18

  第2章 寻路人

  

  文明与文明的奇特相遇33

  刻意扭曲的事实37

  波利尼西亚人的起航43

  寻路人--画在心里的导航图47

  独木舟--征服大海的勇气65

  第3章 巨蟒之族

  女战士的国度71

  "伪天堂"亚马逊76

  巨蟒之族--印地安人的神奇传说8来自3

  

  第4章 神圣地理学

  以科学为名的破坏103

  令人疯狂的古柯叶109

  天地间的永恒法则122

  梦之国128

  神圣水源138

  

  第5画谈章 风的世纪

  人间的伊甸置争执音复列导四双掌希园143

  权力与文化的冲突145

  被现代文明摧毁的浪漫生活150

  来自佛陀的智慧156

  守住传说160

  承认其他文化之美164

  被强迫改变的文明171

  当下环境危机的缘由181

  不可失去的院伯担知维坚古老智慧184

  在路上185

作品欣赏

  1章 棕鬣狗的季节

  旅行之中,我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和保有传统的人们一起生活。这些人在微风中感受到历史,在雨水刷亮的石头上触摸到过去,在植物叶子的苦味中品整冲此抗相被培冲亮尝着古老。亚马逊流域的美洲豹萨满巫师还在银河外漫360百科游,北美因纽特族耆老的神话仍能以其意涵引发共鸣,西藏的佛教徒也还奉行着佛法法门。知道这些故事,我们便能记住人类学的核心启示: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存在于某种输影比了错末孔静略喜绝对的意义中,而是现实的一种模式,是我们的特定文化谱系在许多世代之前做的一连串智性与心灵抉择的结果,成功与否则另当别论 。

  无论我们的旅伴是在婆罗洲森林中游牧的本南族、海地的巫毒侍僧、秘己虽为鲁安第斯高山上的巫医、撒哈拉红沙中的塔马奇克骆驼商队,抑或是珠穆朗玛峰山坡上的牦牛牧民,这些民族都在教导我们,世上还有别的选项、别的可能,也还有另一种思考地球并与之互动的方式。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充满希望。无数文化交织成生命的智慧与精神之网,覆盖了整个地球 。

  对这个星球上的芸芸众生而言,这些文化跟生物的生命之网,也和我们熟知的"生物圈"同等重要。你可以把这个社会的生活网看成一个"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这个词或许最能概括人类自有意识以来,透过想象而形成的思想和直觉、神话与信仰,还有想法及灵感。族群文化圈是人类最伟大的遗产,是我们梦想的产物、希望的化身,代表我们全体的存在,以及人类这一求知若渴、适应力惊人的物种管林所创造的一切 。

  "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母体)因栖地破坏及动植物物种灭绝而受到严重侵蚀,同样地,族群文化圈也面临威胁,只是速度更快。举例来说溶式评并子妈反志升汉,没有生物学家敢断言快扬米50%的物种已濒临绝种,这几乎是生物多样性最接近末日的情景,但若是声称文化多样性状则倒龙范面临的是此种程度的濒绝,那么,用太过乐观来形容也都还穿都造身担末仅众名值论太过乐观。语言失传便是关键指标。语言就像是"煤矿坑里的金丝雀"。一种语言绝对不仅著列木是一组文法或词汇。语言是人类的灵光一现,特定文化的灵魂与物质世界接触的媒介。每种语言都是心灵的古老森林、特电米思想的分水岭、精神潜能吗送的生态系统 。

  在当今七千种还在使用的语言中,有整整一半的语言并未传木资统湖草族升给下一代。事实上,除非做出某些改变,否则这些语言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会消失。世界上有半数的语言正濒临灭绝。想想看,你将被沉默包围,成为族人里最后一位讲母语的人,再也无法传承祖先的智慧,无法预见后代的前景,还有比这更孤寂的事吗?这种悲惨的命运在地球上大约每两个星期就发生一次,成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真实困境。平均每十四天就有一位老人死去,某种古老语言的最后几个音节也跟着他/她进入坟里。这件事意味着,在一两个世代之内,我们将会目睹整整半数的人类社会、文化和智慧遗产消失殆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看不见的真相 。

  有些天真的人会问:"如果我们都讲同一种语言,世界不是会更美好?促进沟通不是让我们更容易相处?"我的答案总是:"这想法很好,但让我们把那个共通语言换成北美海达语或西非约鲁巴语、北美拉科塔语、北美因纽特语或非洲闪族语。"人们马上就能理解不能讲自己的母语所代表的意义。我没办法想象一个不能说英语的世界,原因不在于英语是多美的语言,而是因为英语是我的语言,英语完整展现了我这个人。但同时,我也不希望英语像某种文化神经毒气那样消灭其他的人类之声,清除世上其他的语言 。

  语言在历史上也是来来去去。巴格达的街上已经听不见巴比伦语,意大利的山丘上也没人讲拉丁文。让我们再次将语言比拟为生物。虽然灭绝是自然现象,但大体而言,在过去的六亿年间,物种形成以及新型态生命演化的速度比绝种来得要快,世界因而越来越多元。拉丁语在罗马逐渐消逝,却在罗曼语(Romancelanguages)的语言中找到新的表达。如今,正如生物学家认为动植物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迅速灭绝,语言也正以类似的速度死亡,不再有后人传承 。

  生物学家认为可能有20%的哺乳类、11%的鸟类和5%的鱼类正受到灭绝的威胁,植物学家也预计植物多样性将会减少10%,而同时,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则目睹半数现存于世界上的语言即将消失。有六百多种语言的使用者在百人以下,约三千五百种语言只有全球0.2%的人口使用。相比之下,最普遍的十种语言则蓬勃发展,有半数的人类以之为母语。八十三种语言的用户加起来便占去世上整整八成的人口。但是其他声音所构成的诗、歌曲和知识呢?正是这些文化守卫、监护着世上98.8%的语言多样性。难道长者的智慧只因为他或她沟通的对象只有一位,就比较不重要吗?难道民族的价值只在于其人数吗?正好相反。每一种文化都是家族树形图的重要分支,都是知识与经验的宝库。在未来,这些文化也可以是我们找寻灵感与前景的来源。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家海尔在过世前不久说:"当你失去一种语言,就等于失去一种文化、一项智慧遗产、一件艺术品。那就好像丢一颗炸弹到卢浮宫。 "

  我们究竟面临什么样的威胁,又能为此做些什么?有些书籍歌颂席卷全球的科技与现代性,提倡世界是平的,人类无需通过移民来进行改革。他们认为世界正在融合成单一实体,由特定的经济学模型主宰,到处都将能够看到未来,而且是立刻看到。每当读到这些书,我只能说我走过的世界一定跟这些作者不一样。我有幸见到的世界,几乎可以保证不是平的,这也是我希望通过这系列演讲来呈现的。这个世界高高低低,遍布山巅与低谷,充满引人好奇的异象或妙不可言的事物。历史并未停下脚步,在今日,文化变动与转化的过程也一如既往充满活力。那些只用自己那套单一文化典范来理解各种经验的人,看到的世界只有单一色调。但对于那些用双眼去看、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这世界依旧保有丰富而复杂的心灵地貌 。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生命的巡路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