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为读者带来了来源于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书籍、宗教传说等方面的各种国学典故,并把涉及的国学典故按来自内容分为奋斗求知、修身养性、励志人生甲银罪吃否烧松、治国安邦、经世谋略、人际交往等八部分,并在每一个国学典故后面配有阶华厂古特去希思考与感悟。
- 中文名 国学典故速查速用大全集
- 类型 国学典故
- 所属 书籍
- 国家 中国
简介
实用百科来自速查速用
目录
第一篇奋斗求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按图索骥-360百科-孙阳儿子按图寻"千里马"
老翁捕虎--花甲老翁空斧劈猛虎
不耻下问--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来历
凿壁偷光--除负它匡衡凿穿墙壁偷光苦学
秉烛之明--晋平公问教于师旷
梓庆为鐻--梓庆是如何作出鐻的
佝偻承蜩--驼背老人粘蝉的技巧
囫囵吞枣--一个可以囫囵吃枣子的人
万金之患--神射手后羿为何箭法失准心
不求甚解--陶潜的单曲空关缩船般办花损清读书习惯
纪昌学射-争军造级层-纪昌的箭法是怎样练成的
轮扁斫轮--轮扁做车轮的实践与经验
崂山道士--王生的求道而查怎架室夜换起她春之路
詹何钓鱼--詹何是怎么钓到鱼的
歧路亡羊--不要做迷失在歧路中的羔羊
邯郸学步--燕国人学赵国人走路的后果
孺子可教--张良巧遇无名高人指点
学而不厌--孔子治学的态度
后来居上-款命久按-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三迁法资之教--孟母举家迁徙的良苦用心
程门立雪--杨时二人的求学精神
鹤立鸡群--与众不光比预团马同的嵇绍
藏火偷读--祖茔恋书苦读
庖丁解牛--庖办满物超文育消故道丁的高超技艺
任末好学--任末的学习方法
业精于勤--韩愈对治学的看法
夜以继日--孟子对周公的评论
苏洵焚稿--苏洵焚稿明志,立志向学
刘向燃藜--刘向燃藜挑灯夜读
南辕北辙--季梁讽谏魏安厘王
朱詹吞纸--朱詹吞纸充饥红想皆为读书
焚膏继晷--韩愈苦读终成一代文豪
子路受教--孔子对子路的第一次教诲
薛谭学讴--薛谭拜师秦青学唱
牛背练字--陆羽在牛背上练字
牛角挂书--勤奋好学的少年李密
宋濂苦学--宋濂的求学之路
邴原泣学-散费-邴原求学的决心
七步成诗--曹植的真才实学
汗牛充栋--陆质丰富的藏书量
神农尝百草--神农的探索
桃李满天下--子质的沿指航销井林心初育人之道
郑师文学琴--郑师文的一番苦工夫
乐羊子妻劝学--乐羊子知错能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徐霞客的心得
一字之师--僧人齐己虚心求教郑谷
乐不思蜀--后主刘禅贪图安逸忘记故国
第二篇修身养性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一诺千金--季布的名声并非杜撰
坐怀不乱--柳下惠城门借宿质面坐怀不乱
洁身自好--屈原人格不受世人所污
先见之明--孙叔敖先见之明救子孙
闭门思过--韩延寿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作地亡羊补牢--庄辛的一番话点醒了楚襄王
白龙登天--天仙下凡不与人同流合污
悔之不及--奋扬未奉命杀太子建的"失误"
宋好模律企出仅襄之仁--仁义道德害死宋襄公
安贫乐道--孔安国对颜回品德的评价
东食西宿--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活营证空急致属粉持宝价十万--人心才是优去掌件活慢哪白停短无价之宝
强者反己些--时常反省自己才存达体把算是君子
为盗之道--向某明白了盗之道义
妄语误人--张某害人终害己
纸上谈兵--赵括的自以为是
一夜十起--第五伦的私心
一狙搏矢--这只猴子因卖弄丢性命
方士大言--方士喜欢吹牛差点把命丢
宠辱不惊--卢承庆保持平常心
义犬显义--一条狗的感恩之举
许金不酬--言而无信的商人
君子固穷--孔子周游列国的窘境
孔融让梨--四岁大的孔融的礼节
金牛联宗--金牛改变形象反被关在牛圈
防微杜渐--丁鸿上书劝谏汉和帝
扁鹊换心--扁鹊巧做换心手术
涸辙之鲋--干涸的车辙里的鲫鱼
不欺暗室--蘧伯玉半夜里的跪拜
蜈蚣自大--自大的蜈蚣终于付出了代价
分庭抗礼--孔子问教于渔夫
矢人好誉--虚伪的做弓箭的人
以筑为琴--山民不辨琴筑
宋王好非楚--宋王竟然自己骗自己
列子不为名累--列子决心离开齐国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不同流合污
再让三尺又何妨--宰相张英懂得恭敬谦让
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容忍了小妾的出轨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曾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死后受天下人尊敬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皓不愿抛宗改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与祸的界限
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第三篇励志人生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卧薪尝胆--勾践不忘国耻终败吴国
金石为开--李广箭穿巨石
不因人热--梁鸿的清高与孤傲
因志而立--周处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一鼓作气--曹刿论鲁国与齐国之战
先声夺人--宋国的华氏之乱与平叛
出人头地--欧阳修对苏轼称赞
悬梁刺股--苏秦刺股苦读、孙敬悬梁勤学
囊萤映雪--车胤与孙康的勤学苦读
矢志不移--司马迁身残志坚著《史记》
洛阳纸贵--左思与《三都赋》的风行
兵以气胜--孟明视三败之后的胜仗
开卷有益--宋太宗读书的方法
韦编三绝--孔子研究《易经》下苦功
水滴石穿--有志者事竟成
毛遂自荐--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
闻鸡起舞--祖逖为国报效的决心
胸有成竹--文与可画竹的秘诀
玩物丧志--卫懿公亡国的原因
东山再起--谢安归隐之后的卷土重来
专心致志--下棋高手秋的两个学生
百步穿杨--神射手养由基的高超箭法
投笔从戎--班超弃文从武,为国效力
两袖清风--于谦的为官之道
闻一知十--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
背水一战--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甘雌伏--赵典的志向
乘风破浪--宗悫的惊人之语
夸父逐日--夸父的执著精神
发愤忘食--孔子的学习态度
舍我其谁--孟子和学生的对话
四方之志--重耳在外漂泊终归晋
三折其肱--晋定公久病成良医平定叛乱
破釜沉舟--项羽自断后路而后生
造父学御--造氏苦练成驾车能手
痛饮黄龙--岳飞精忠报国的豪言壮志
马革裹尸--马援为国尽忠现精神
心坚石穿--少年用木钻钻穿了石磨
鸿鹄之志--身为雇农的陈胜志向
老骥伏枥--曹操诗中彰显出来的志气
志不在小--刘邦的志向是整个天下
锲而不舍--荀子对坚持不懈学习的理解
愚公移山--愚公执著精神感动上天
精卫填海--精卫决心填平东海
铁杵磨针--李白曾经受过的指点
得陇望蜀--刘秀决心一统天下
飞黄腾达--韩愈勉励儿子用功的方法
三户亡秦--楚国灭亡秦国的决心
披荆斩棘--刘秀手下的将才冯异
自暴自弃--孟子对学生的教诲
前程万里--崔铉的诗才
欲速则不达--急躁和鲁莽的后果
有志者事竟成--耿弇有志平叛各路叛军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智擒匈奴使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的精神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的志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忠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的大志
居安思危--积极的人生态度
嗟来之食--人穷志不短,坚决不乞食
不折不挠--桥玄不畏强暴,舍子保法律
忍辱负重--陆逊外柔内刚,不张扬
志存高远--宋应星弃官从事实学研究
第四篇治国安邦
--心怀天下,深谋远虑
得道多助--秦穆公用马肉换回救命情
众志成城--百姓拥护的事情才牢靠
毁家纾难--楚国令尹子文为国散尽家财
远交近攻--郑庄公远交近攻终称霸
取信于民--商鞅南门立木赢得百姓心
安居乐业--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近悦远来--叶公问政于孔子
白龙鱼服--伍子胥劝夫差"莫与民同饮"
穷兵黩武--陆抗上疏力劝吴主孙皓
子思进言--子思不弃偷吃鸡蛋的苟变
不受一钱--邓攸离职两袖清风
不贪为宝--子罕不受他人之宝
萧规曹随--曹参照章办事学萧何
克己奉公--祭遵严于执法斩刘秀侍卫
昭侯治吏--韩昭侯问责典冠与典衣
励精图治--汉宣帝一展身手治国政
广开言路--邹忌讽齐王纳谏
疾首蹙额--孟子劝谏齐宣王与民同乐
德厚国安--周文王重葬田间尸骨
卖剑买牛--龚遂平治渤海郡
生灵涂炭--王永发诰文讨后秦
宽猛相济--子产恩威并用治郑国
以人为鉴--唐太宗以魏微为镜正得失
号令如山--岳飞治军军令严明
与民偕乐--孟子妙语劝说梁惠王
众怒难犯--子产劝子孔不犯众怒
流芳百世--桓温做人的两个极端
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小人行为
小康大同--孔子诠释何谓大同小康
逆取顺守--陆贾力谏刘邦读《诗》《书》
多难兴邦--司马侯献计晋平公
掣肘难书--宓子贱掣肘劝鲁君
任人唯贤--管仲选贤任能助齐桓公称霸
哀鸿遍野--周厉王劳民敛财、怨声载道
燕王好乌--燕王好乌,举国成风
十室九空--余靖上书死谏宋仁宗
官官相护--民何以告官,皆因官官相护
以民为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
朝令暮改--晁错劝谏文帝实行贵粟之策
约法三章--刘邦约法三章立信于父老
卫君重法--卫君愿以城池换囚徒
水深火热--孟子劝说齐王燕国撤军
愚公之谷--老人假托愚公谷讽谏齐桓公
网开三面--商汤劝人网开三面捕鸟
玩火自焚--州吁弑兄篡位不得人心
指鹿为马--赵高指鹿为马颠覆黑白
尸位素餐--朱云请赐上方宝剑斩张禹
厉兵秣马--秦穆公厉兵秣马攻郑国
天无二日--为尽孝道刘邦封父太上皇
苛政猛千虎--比猛兽可怕的是人
冒天下之大不韪--息国一意孤行险遭灭国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徵谏劝唐太宗
南山可移,判不可移--李元纮不畏强权拒不改判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孟子论夏商灭亡的原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的人本思想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范仲淹驻守边疆拒敌西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宋太祖决心灭南唐一统天下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举荐人才之道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唐太宗的创业与守成之辩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州官的荒政和百姓的无奈
顾全大局--陆逊顾大局,以国事为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处世最成功的人
论功行赏--刘邦评功力推萧何
化干戈为玉帛--禹帝毁城墙,结交天下诸侯
封侯万里--班超一生尽忠,终封侯
保民而王--齐宣王欲称霸,请孟子解说仁政
万家生佛--司马光清正廉洁,终究美名传万家
第五篇经世谋略
--洞察人情,放达不羁
暗度陈仓--张良妙计骗项羽
先斩后奏--哥舒翰先斩后奏处死张擢
分而治之--武帝多分王国而治之
用人不疑--魏文侯任用乐羊为将的理由
奇货可居--吕不韦做成史上最大买卖
抱薪救火--魏国拿土地求秦国不要侵扰
一鸣惊人--楚庄王自省成就霸业
冯谖买义--冯谖烧债券免租金
望梅止渴--曹操的无奈谎言
香火之情--秦王慷慨激昂智退突厥兵
墨子救宋--墨子模拟实战巧救宋国
千金买骨--侍臣用五百金买马骨
抛砖引玉--郭隗妙解千金买骨的寓意
师出有名--乐毅举天下之名讨伐齐国
冯谖弹剑--失意的冯谖苦尽甘来
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
请君入瓮--来俊臣设计逼周兴
偷梁换柱--赵高炮制假诏书
未雨绸缪--周公以诗劝谏成王
狡兔三窟--冯谖为孟尝君准备的退路
先发制人--项梁先发制人起义抗秦
一箭双雕--长孙晟的神奇一箭
移花接木--春申君门客李园巧用计
有备无患--魏绛的担忧
运筹帷幄--张良的谋才
坐观成败--任安置身事外坐观成败
瞒天过海--高颎"瞒天过海"灭陈朝
围魏救赵--孙膑"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皇太极定计陷害袁崇焕
以逸待劳--陆逊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
乘人之危--越王勾践巧报一箭之仇
声东击西--班超使妙计打败莎车和龟兹
无中生有--张巡故弄玄虚,虚中有实
隔岸观火--曹操巧计斩袁绍两个儿子
笑里藏刀--陆逊暗地里捅了关羽一刀
李代桃僵--公孙杵臼与程婴救赵氏孤儿
顺手牵羊--李愬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打草惊蛇--一纸状子告倒了两家人
借尸还魂--刘备借助刘璋东山再起
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擒贼擒王--张巡一箭制敌
浑水摸鱼--刘备诈取荆州和襄阳
金蝉脱壳--诸葛亮的最后一计
釜底抽薪--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仓
假道伐虢--晋国的谋划
树上开花--谢玄妙计大败苻坚
田忌赛马--孙膑的赛马妙计
反客为主--袁绍变客为主占领冀州
螳臂当车--颜阖求教于蘧伯玉
卷土重来--项羽乌江自刎自暴自弃
青梅煮酒--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
杯酒释兵权--几杯酒的力量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致命一战
周瑜打黄盖--周瑜的计中计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的警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国背后的危机
草船借箭--诸葛亮神机妙算,博得三足鼎立
调虎离山--孙策巧用妙计轻松打败刘勋
四面楚歌--刘邦兵士唱楚歌,乱项羽军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不钓鱼虾钓公侯,一路凯歌建大周
第六篇人际交往
--把握得当,左右逢源
忘年交--孔融和祢衡结成忘年之交
东道主--东道主郑国尽地主之谊
急不相弃--华歆不丢下要帮助的人
一见如故--唐太宗与房玄龄的交情
倾盖如故--邹阳上书梁孝王表明心迹
三生有幸--十三年后再度相逢
贫贱之交--贫穷时相交的知心朋友
曲高和寡--宋玉的寥寥知音
推心置腹--刘秀以诚相待铜马军将领
结草衔环--知恩图报的典范
陈蕃下榻--陈蕃对徐稚的重视和礼遇
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
平易近人--姜尚治理齐地的经验
虚怀若谷--晏子真诚结交越石父
盛气凌人--触龙以理服人说服赵太后
见机行事--王猛随机应变改赦徐成无罪
出言不逊--郭图的致命谗言
毕恭毕敬--宜臼和自述诗《小弁》
出尔反尔--邹穆公求教于孟子
倒屣相迎--蔡邕倒屣相迎王粲
高朋满座--王勃和名作《滕王阁序》
割席分座--管宁割袍与华歆绝交
刎颈之交--蔺相如和廉颇的将相和
志同道合--曹植志不同不相为谋
范张鸡黍--范式和张劭鸡黍之交
高山流水--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
宾至如归--子产出访晋国不辱使命
对牛弹琴--公明仪对牛弹琴
分道扬镳--元志和李彪分路而行
莫逆之交--子祀等四人知心相交
与人为善--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狼狈为奸--狼和狈的"分工协作"
以言取人--孔子在宰予身上犯的错误
沆瀣一气--考生崔瀣遇到主考官崔沆
解衣推食--刘邦极为器重和信任韩信
酒肉朋友--刘七和宋九的如意算盘落空
金龟换酒--贺知章金龟换酒和李白对饮
交浅言深--冯忌讽谏赵孝成王
杵日之交--富豪与穷鬼的交情
陈雷胶漆--陈重和雷义的牢固交情
半面之交--只见过一次的交情自然浅
投桃报李--卫武公的嘲讽诗《抑》
信口雌黄--王衍的坏习惯
前倨后恭--苏秦成名前后冰火两重天
疾风知劲草--王霸的忠诚
狗咬吕洞宾--吕洞宾好心遭恶报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义结金兰
有眼不识泰山--鲁班错辞泰山
道不同不相为谋--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问教于子桑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淳于髡举荐贤士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管仲与鲍叔牙的相交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豫让为智伯报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晏子的诠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丙吉的宽容
割席断义--管宁因与华歆志趣不投而断交
千里送鹅毛--缅伯高以鹅毛代白天鹅向大唐进贡
雪中送炭--宋太宗体恤民情,雪中送温暖
见利忘义--骊寄为了利益,不顾朋友之情欺骗吕禄
第七篇处世方圆
--世事如棋局,不着得才是高手
心怀叵测--曹操骗杀马腾、黄奎等人
口蜜腹剑--李林甫受人诟病
因时而行--王式因时而行赢得主动权
趋炎附势--吕布攀附权贵被人鄙视
毋媚小人--徐均执法公正得拥护
同流合污--李斯与赵高同流被害死
守口如瓶--韩昭侯问教于常溪公
刚愎自用--先谷害晋军吃败仗
一意孤行--一意孤行的两种不同结果
言而无信--范蠡长子贪欲害死弟弟
随机应变--曹操随机应变免遭杀身之祸
处变不惊--裴度处变不惊的生活态度
不念旧恶--吕夷简真心交好友
以德报怨--赵概以德报怨难能可贵
忠言逆耳--忠言助刘邦得天下
言归于好--生活中的强者
蝇附骥尾--不要为所欲为
智子疑邻--宋人的不同选择
机不可失--李靖趁机占据蜀郡
悔过自新--缇萦救父感动汉文帝
和气生财--孙叔敖的为人之道
雷厉风行--曹操新官上任三把火
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也是一种通达
巧诈不如拙诚--真诚待人以信立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君子的所为
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人的基本规范
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对兄弟的看法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
识时务者为俊杰--成功的必要条件
冤家宜解不宜结--多个朋友就多条路
怒时之言多失礼--明君的面子
解铃还须系铃人--谁惹的麻烦谁解决
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自取灭亡
欲图他人,反失自己--贪心的下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处世原则
急流勇退--范蠡洞悉世事辞官归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做人原则
第八篇世间百态
--看世间万象,品百味人生
敲竹杠--敲竹杠敲出了一笔钱财
雁足传书--十九年之后苏武终回汉
沧海桑田--沧海已经几次变成了陆地
招摇过市--孔子在卫国的所见所闻
庄公梦蝶--庄子和蝴蝶的互变
朝秦暮楚--诸侯小国的自保策略
黄道吉日--迷信的人办事的吉利日子
仰人鼻息--韩馥把冀州白送给了袁绍
东施效颦--东施为何更让人厌恶
楚人学语--宋国大夫戴不胜求教于孟子
瞎子摸象--只知冰山一角,不见全貌
雪泥鸿爪--苏轼故地重游后的新作
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的终极杀招
买犊还珠--郑人买了珠宝却只要盒子
东窗事发--秦桧陷害岳飞的事情败露
郑人买履--本末倒置的买鞋者
舍本逐末--赵威侯给齐国使者上了一课
杀猪教子--曾子杀猪教子
过江之鲫--东晋时南下的北方人
明哲保身--蒋衡不攀权贵保性命
天衣无缝--天衣不是用针线缝制的
临噎掘井--晏子的预测成了事实
守株待兔--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缘木求鱼--孟子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
掩耳盗铃--阿q的精神胜利法
旁观者清--马皇后求情赦免宋濂
自相矛盾--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
天花乱坠--云光法师向佛的决心
侯门如海--秀才崔郊和他的诗
左右逢源--孟子关于学习的见解
豹死留皮--王彦章宁死不降李存勖
杯弓蛇影--乐广用心药治心病
不识时务--张霸不与邓陟相交
成败萧何--萧何对韩信的两个极端作用
大相径庭--狂人接舆的一番大话
得过且过--寒号鸟的哀号
风吹草动--伍子胥逃亡路上的奇遇
过河拆桥--许有壬忘恩负义废科举
梁上君子--陈寔对梁上小偷的另类教育
刻鹄类鹜--马援戒兄子严、敦书
橘化为枳--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
入木三分--王羲之的苍劲书法
捉襟见肘--曾子的窘迫生活
同仇敌忾--共同的命运导致一致的结果
讳疾忌医--蔡桓公不听劝告一命呜呼
同室操戈--公孙楚和公孙墨为女人相残
叶公好龙--叶公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
黔驴技穷--被老虎吃掉的驴
咄咄怪事--被罢官的殷浩的怪异之举
天翻地覆--蔡文姬的巨大变化
司空见惯--李绅听歌妓唱歌不是新鲜事
巧舌如簧--苏代说服魏王让太子做相
一字千金--吕不韦悬赏千金改《春秋》
二桃杀三士--晏子用两桃杀死三权臣
朽木不可雕--孔子对宰予的经典评价
依样画葫芦--陶谷年年依样画葫芦
坐山观虎斗--陈轸劝说秦惠王
一问三不知--苟寅得不到信任的原因
树倒猢狲散--秦桧倒台后的下场
百闻不如一见--赵充国到西羌得详情
挂羊头卖狗肉--齐灵公虚伪的着装禁令
树欲静而风不止--皋鱼想要尽孝心时的遗憾
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八佾规格的乐队惹怒孔子
远水难救近火--鲁国发生了火灾怎么救
无事不登三宝殿--人若无事可求不会入佛殿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柑子的外表和内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火烧赤壁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和鸟的命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篡位夺权的心思无人不知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范蠡和文种的归宿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国学典故速查速用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