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阎良史话

阎良,作为中国的飞机城,来自已为世人尽知。但是,阎良曾三次定都,在秦汉发展的中国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却鲜为360百科人知。《阎良史话》根据相关史料撰写。

  • 中文名 阎良史话
  • 类    别 相关词汇
  • 阐    述 中国飞机城的史话
  • 相    关 秦汉

​简介

  阎良,曾三次定都,在秦汉发展的中国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阎良史话》便是根据相关史料撰写的史册。

远古时代

  在远古的时代,我国境内已有分布广泛的人直放印且维谓普燃且类活动。他们留下了原始社会的踪迹。元谋猿人,是我国远古中所见最早的人类,距武感今约170万年。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名例马听五十万年。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距今约四五半素松土械扩欢界万年。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距今约五千年。据考古发现,约在六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阎良这块宝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其遗址面积之大,氏族村落之密集,为当时所罕见。

  阎良,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古老的渭河从她身旁缓缓流过。渭河、泾河的支流清河、石川河静耐群次别汉引、芋子河穿境而过。她的北部,是东西走向绵延数十里长的荆山塬;她的南部,从西向东是宽阔平坦的泾、渭河冲积平原。这里土喜十态喜哪县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先民们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大约六千年前,我们的"义和"先民就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着这块富饶的土地。"义和"先民生活在今康桥乡(2007年并入关山镇)西北约4华里处的义和村。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比来自半坡遗址大一倍。和半360百科坡先民一样,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晚期。遗址位于一高地之上,三面临供均水,一面断崖。遗址到处暴露有灰堆,不少处还有坑穴的痕迹。出土的陶器丰富多彩,可分为罐、缸、盆、钵、小口瓶和陶鼎多种。陶器还饰有细绳古露代诗上纹或附加堆纹,彩陶也多有发现,与半坡一样,同属仰韶文化遗址。在关山镇城南还发现一处古人类遗址,也属仰韶文肉妈罗员协化半坡晚期类型。灰层中有大量红、灰陶片,并有大量彩陶碎片,还出土有石铲、选构水附探样训夜钟判步石斧、陶罐等物。八十年代末,省、市有关考古专家在古遗址普查时,又确定南康桥、菩萨村两处仰韶文化遗址。

  所谓仰韶文化,是因首次在河无身敌已凯据红执抗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命名。苏期弦她距离现在大约有六、七千年,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面貌和比较发达的生产生活水平。那时候,我们的先民开始以原始的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生产工技艺具已较前有了很大的假争套发展。他们使用的农具,在掘土时用尖木棒;石器也基本上不大环导类答树施用过去打制的粗糙石器而是使用以磨制为主的比较精致的石器了。这鸡的鲜马粮空形时有了砍伐灌木丛林的石斧,有了松土整地的石铲、骨铲,有了收割谷穗的各种石刀。渔猎下降成为仅次于农业的生产活动。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制陶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重大则晚妈均县发明之一。它表明人类的智慧,不限于自然物的加工,而能完全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有了陶器,人们可用于蒸煮食物,使人体更充分地吸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份。这一切,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进步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阎良"义和"、"关山"、"南康桥"和"菩萨村"仰韶文化遗址,相去不远,呈现出氏族村落密集的特点。从陕西考古的重大发现来看,这样密集的体现仰韶文化的氏族村落还很少见。西安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遗址、宝鸡的北首岭遗址、长武的下孟村遗址、西乡县的何家湾遗址、渭南的北刘遗址和史家遗址等,都是单一的村落。更值得一提的是,阎良这四处仰韶文化半坡晚期古文化遗址,几乎都在区境偏北的渭河二级阶地之上、荆山塬下东西走向的一条线上。与而今谭家-阎良-官路-康桥-关山大道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条千年古道。抚今追昔,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六千年前的先民在阎良这片沃土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采集野生植物,饲养家畜家禽,捕获野生动物的繁闹景象,仿佛看到了谭家-阎良-官路-康桥-关山这一千年古道形成的轨迹,仿佛读到一部中华民族求索进取的威武雄壮的历史。

虞芮之讼案

  我国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有3600年,而3000年前发生的历史有名的周文王巧断"虞芮之讼"公案,相传就发生在阎良新兴乡(今改为新兴街道办)的新牛村。《诗·大雅·绵》有"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的诗句。是说虞国(故址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和芮国(故址陕西省大荔县,一说是山西省芮城县)结成盟好,是周来自文王用德感动了两国君王的天性。史记·周记对这件公案则有详细的记载,"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360百科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这段话记叙的是虞芮两国之君争田,久不能决,到周找周文王要求评断。入境后被周礼让之风所感,自动退还,并把所争之田做为间田,永结友好。文中所说的"入界"中的"界",相传就是阎良新兴乡的新牛村。它不仅反映了西周兴起,周文王的文治,也反映了阎良先民那时淳朴的民风和日广批行鲜院困缺唱盎然生机。

  "虞芮之讼"这段公案,发生在我国商朝逐步衰落,西周逐渐兴起的动荡年代里。大约在公元前十八世纪末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统治我国的是商王朝。商另答志后王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六七百年,到公元前十一世纪(距今3000余年),商王朝祖甲以后的防肥规则被开几个君王沉溺于酒色之中,社会矛盾逐步激化。这时,西周在周原(岐山县)逐步兴起东移,到周文王时,周的势力发展到今山西省西南和河南省西部,对商都朝歌形成了进逼的压力。这时阎良古地已归周朝版土。"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民朴风淳,生机盎然。六千年前形成的谭家-阎良-官路-康桥-关山这普晶一古道,有了更大的发展。向西,它和今三原、泾阳连成通衢;向东北,则和今大荔、澄县、合阳、韩城相通。由禹门渡过黄河到曲沃的一条东西重要通道也已开辟。阎良作为东扩的军事、政治地位对听仍问已初露端倪。那时,阎良已成了山西诸国通往西周的要道。

  随着商王朝的衰落,许多部落长有时"朝奉",有时则不朝奉。而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也不再到商王的朝歌去求公断,而是向西寻找文王断官司了

  周文王断"虞芮之讼"的故事,诗经、孔子家语和史记都有记载。两国国君为民风所动,一场官司以相互谦让告终。这恐怕是感化教育的最早、最生动的例子了。数千年后妒谁浓任地众列,李汝珍创作小说《镜花缘》,描写他理许鲁冲给字想之中的君子国,不敢说是以此为素材,兴沿试存讲作血但至少恐怕是受其启迪吧!

秦献公迁都

  阎良作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发挥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作用,起始于公元前383年,秦献公首次在栎阳(今阎良武屯镇(乡)古儿屯一带)建都。裂社山再茶领怕举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献公迁都栎邑。

  秦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赢姓部落,最早居住在今山东一带,后来迁徙定居于今陕西西再且置起部和甘肃东部地区。其祖先大费曾帮助过大禹治水,并辅佐舜驯服兽,舜因此赐大费姓赢氏。后来,秦人因为周对迅切影战丰席孝王牧马有功,被封为"附庸"(附属于诸侯的小国)真药随对非动压,得到了现在甘肃清水、秦安、天水、张家川等一带大片土地,并允许他们建筑城邑,代周防守边疆。从此,这支赢姓部落正式称秦人。

  西周后期,国运衰弱。戎狄等少数民族不断进攻渭水流域西周的心脏区。周宣王曾封秦仲为大夫,命他率部反击西戎。秦仲战死,宣王又封庄公兄弟5人,再伐西戎。收复失地后,宣王封土立国,授庄主践石克孩乡体师吃试公西垂大夫之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宠爱褒姒的周幽王,占据骊山序弱概一带。秦襄公派兵救助。羿年,周平王东迁,襄公又亲自率兵护送。因而,周平王授襄公以诸侯爵位,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封给襄公。襄公便成了秦的开国君主。

  春秋初期,秦国与戎狄为争夺关中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历代秦王都保持和发扬了拓疆扩土的精神,到秦穆公时,秦国终于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时的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5华里的南古城一带),已是西北最有名的城市。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壮观,体现了秦穆公等君主的开拓精神和气魄。

  秦献公是秦国最早的改革家。公元前384年,刚即位的秦献公就大刀阔斧,实行改革。他废除人殉制度,建立商市,发展经济,颁布"为户籍相伍"的法令,推广县制,集权于国君。他改革的重要一项措施,就是迁都栎阳(今阎良武屯镇古儿屯),以图东进。公元前383年,秦国国都正式从雍迁到栎阳。从此,栎阳揭开了其历史新的一页。

  秦献公迁都栎阳的目的,是为了收复被魏国占去的河西(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河以西的地区)领土。秦献公迁都栎阳后,继续实施改革措施,国力不断增强,于是展开了对魏国的军事斗争,先后打了几次胜仗,开始扭转了秦的被动局面。但他未能实现其收复河西的愿望就死去了。

  秦献公收复失地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栎阳城的建筑已初具规模。据考古探测看,故栎阳城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7.7公里,城内有东西并行的街道两条,南北街道一条,其政治、军事、经济地位亦日益突出。司马公赞它是"秦献公徙栎邑,北隙戎狄,东通三晋,亦多大贾"。

孝公变法

  秦献公未能实现他收复失地、东拓国土的夙愿,便撒手而去。即位的是年仅21岁的太子渠梁。这就是有名的秦孝公。贾谊赞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他任用商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把秦国推向了强盛之路。

  秦孝公即位之时,正是我国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的急剧动荡的时代(公元前475年-221年,史称战国)。一些有远见的国君,纷纷实行变法图强。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而以秦的商鞅变法影响最大,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深远。

  经过多年兼并战争,春秋时180多个国家被兼并成韩、赵、魏、齐、燕、楚、秦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因秦久居西戎之地,被六国认作西夷而小觑。秦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位血气方刚的国君颁发"求贤令",以"谁能出奇计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给他高官,赏给他土地"的高官厚禄招募改革人才。少好刑名之学的卫国人商鞅,应招而至。于是在阎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出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动人故事,如舌战甘杜,立木为信,太子受处等,一场旷古未有的变法运动在这里发生,秦国由此走上了富强之路。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栎阳宫召集反对变法的贵族甘龙和杜挚与主张变法的商鞅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甘龙和杜挚提出:没有百倍的好处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好处不能改易用具。按照古人的办法做事,是不会出错的。商鞅反驳说:商汤、周武没有按照过去古人的办法却得到了胜利。夏桀、商纣没有改变古人的老办法结果灭亡了。因而,只有适合当前情况的办法才是好办法。古人的办法不是不能改变的。商鞅将甘龙、杜挚反驳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孝公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

  新法方案制定后,为取信于民,商鞅于栎阳城南门外(今武屯镇西相村南)立一三丈之木,召集臣民说:"如有人把此木移到北门(今武屯乡房村之南),奖给十金。"人们疑惑不解,没人响应。商鞅再令把此木移到北门,奖五十金。一人站出来,把此木移到北门,获得五十金的奖赏。商鞅说到做到,取得了人民信任。新法得以顺利执行。

  不料,新法颁布之后,栎阳城里有上千人说新法不好。太子驷也触犯了新法。敢不敢处罚太子驷,成了新法能否推行的关键。商鞅指出:"法之不行",是由于"自上犯之"。决定首先惩治破坏新法的上层贵族。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用刑。他便把太子驷的老师公孙贾处了黥刑(脸上刺字),把另一个教师公子虔处了劓刑(割掉鼻子)。新法终于推行下去。

  公元前350年,商鞅颁布了第二次变法法令,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迁都咸阳。自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到公元前350年孝公迁都咸阳,栎阳做为秦的国都共有34年。孝公在此推行商鞅新法共计10年。过了12年,即公元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商鞅以谋反罪被车裂,但惠王仍实行商鞅新法,于是,秦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塞王定都

  阎良再次发挥其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是在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的4月,塞王司马欣都栎阳。不过只是昙花一现罢了。这与秦献公迁都栎阳相距117年。

  秦始皇创建了强大的秦帝国,是秦人在陕西奋斗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但也很快宣告了秦人帝王历史的结束。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至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全国统一的大业,定都咸阳,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他起帝名始皇,希冀他的皇位世世代代传下去。但是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酷刑苛法,焚书坑儒,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公元前210年,他病死在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他的第十八子胡亥利用阴谋手段,篡夺了王位,即秦二世。秦二世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7年冬,秦二世的侄子子婴迎降刘邦于灞上(今西安市东),秦始皇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宣告灭亡。羿年二月,项羽在戏地(今临潼县城东)分封十八路诸侯王。他将关中三分,封秦降将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武屯镇古儿屯一带),领今咸阳以东之地;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县),领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地区;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领今陕北地区。这就是陕西大地"三秦"称谓的一个由来。项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一支最强大的力量。他生性残暴,勇多智寡,在和秦国作战时往往屠城杀降,进入咸阳后,又大肆烧杀,阿房宫火光三月不息,失去人心。秦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他违背了对楚怀王的诺言,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中王,领汉中巴蜀之地。他不听谋臣建议,定都彭城,回老家做西楚霸王去了。

  刘邦接受谋臣张良的计谋,在往汉中上任时,烧了汉中通往关中的褒斜栈道,以示自己无意东下,用以麻痹项羽。

  项羽分封十八王,代表了六国没落的贵族利益,而且分封不公,其中有好多人的封地比原占有的地盘还小得多,因而很快引起分封王之间的武装冲突。项羽不得不出兵干预。刘邦乘项羽无力西顾之际,接受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建议,于公元前206年6月派大将樊哙重修褒斜栈道,8月出兵陈仓(今宝鸡以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平雍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举国投降。一个月内,刘邦全部占有关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关中王。

  栎阳再次为都,时间仅仅半年之久。

刘邦定都

  刘邦占据关中,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刘邦也就把栎阳作为他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展开了他和项羽长达四年多的逐鹿中原的战争。

  楚汉相争,刘邦兵少势弱。但他占据关中,有富饶坚实的根据地。同时,他又注意"废秦苛法",收揽人心,善于用人,终于于公元前203年,将劲敌项羽围困垓下。项羽无奈乌江自杀。楚汉战争结束了。公元前202年2月初三,刘帮在汜水北岸即皇帝位,国号汉,史称西汉。他采纳了齐人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栎阳,放弃了原先定都洛阳的打算。栎阳第三次成为国都,而在历史上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西汉初年,由于连年战争,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衰败,国库空虚。那时的社会,"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大城市的人口仅有原来的十分之二、三。连刘邦也不得不哀叹:"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刘邦认真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栎阳采取了两大政策,用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巩固新生的西汉王朝。一是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二是对北方强大起来的匈奴民族实行"和亲"政策,为西汉王朝"休养生息"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汉高祖五年五月(公元前202年5月),刘邦即皇帝位仅二三个月,就颁布了"复故爵田宅令"。对于那些躲避战争流亡在外的官吏、富户和其他人民,恢复他们原来的爵位、田园、房产,使他们回原籍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同年同月,又颁发"以有功行田宅"和"复(免徭役)从军吏卒"令,让大批的将士解甲归田,创家立业。西汉王朝则按其军功大小、从军时间长短赐给爵位,分给田地,并享受许多优惠待遇。不久,刘邦又下令释放奴婢,令"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同时,刘邦又下"大赦令",宣布除犯死罪者外,其他罪一概赦免。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大批的劳动力回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心情愉快地从事农业生产。加之西汉王朝又很注意轻徭薄赋,减轻人们的负担,西汉王朝的经济逐渐从满目疮痍的战争中恢复起来。

  刘邦在建都栎阳期间,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建立汉官朝仪,过了一把皇帝瘾。刘邦立都栎阳后,认为过去的礼仪太繁琐就把它废了。但他手下的一班文臣武将,大多出身平民,又和他一起南征北战,因而不拘礼节。宫殿之上,大呼小叫,行酒猜令,争功请赏,动辄拔剑击柱,闹闹嚷嚷,很不象话。刘邦便命叔孙通制订一套朝见仪式。叔孙通带了百人,用树枝茅草做模型,在栎阳乡间练习朝见仪式。尔后率领文武大臣一起练习。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长乐宫建成,文武百官按新的朝仪晋见皇帝。只见文臣武将,依次入宫,三跪九拜,山呼万岁,然后分立两旁,卑躬肃立,好不威严。刘邦初次尝到做人主的滋味,高兴地说,我到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了。

  公元前200年2月,刘邦迁都长安,坚持他在栎阳制定的"和亲"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西汉逐步走上了强盛的道路。

  从公元前206年9月刘邦进入栎阳,到公元前200年迁都长安。栎阳作为西汉王朝的实际国都和国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从此以后,在中国二千年的历史里,栎阳就再也没有充当过其不可替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了。

和亲政策

  一出《汉宫秋》,唱不尽一个弱女子的哀婉凄恻,唱得百年不衰;一幕《昭君出塞》,歌不完豪情盛气,歌得回肠荡气。一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千古美谈。历史上演出多少或使人欢乐、或令人悲哀的一幕幕"和亲"悲喜剧。"和亲",成了历代封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融合、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然而,"和亲"政策起于何时,源于何地,恐怕很少有人问津。我们想说的,就是它出于西汉初年,源于栎阳。汉高祖刘邦是这个政策的首创者。

  秦时,中原地区封建制度已经确立。中国北部一个奴隶制的游牧民族逐渐崛起,这就是北方的匈奴。在秦时和楚汉相争之时,匈奴不断南犯,攻城掠地,杀人越货,不仅给北方人民带来极大苦难,也严重威协刘邦的根据地和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公元前200年冬10月,匈奴冒顿单于对西汉再次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包围了马邑,韩王信投降,并引匈奴进攻晋阳(今太原)。高祖刘邦决定亲率大兵征讨。是年11月,他亲率32万大军,从都城栎阳出发,在晋阳大败匈奴。汉军乘胜追杀不堪一击的匈奴。孰知冒顿单于善于用兵,故用羸弱之兵诱敌深入。当刘邦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冒顿突发精兵40余万,将汉高祖刘邦团团围困在平城东七里的白登山上。时至腊月,朔风怒号,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刘邦大军冻伤十有二三,援军又远在千里,不能赶到。刘邦大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陷入随时被歼的绝地。此时,多亏陈平献上美人图计,才救了刘邦一命。原来冒顿单于之妻阏氏很得冒顿宠爱,但她天性妒忌,不容冒顿单于再近其她女色。陈平便请人画了一张美人图,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带着厚礼,献给阏氏。阏氏一听平城内有如此美女要献单于,不由妒火升腾,竭力阻挠冒顿攻打刘邦。加之冒顿单于企盼的韩王信援兵迟迟未来,怀疑他和汉王早有密谋,便打开一条通道,将被困七天,束手待毙的刘邦放回平城。汉军援兵也随即赶到,匈奴亦退兵归去。

  白登山失利被困,使刘邦认识到,连年战争,人力物力消耗过大,人民亟需休养生息。他班师回都后,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创造一种安定的环境,使民和国"休养生息"。

  所谓"和亲",是指与异族敌方议和,结为姻亲。刘邦班师回都后,命娄敬与匈奴结"和亲"之约。刘邦从刘姓宗氏女中选一女子,封为公主,远嫁匈奴单于。这样以来,匈奴不好再在"丈人"门前攻城掠地,杀人越货了。双方保持了一个较长的相对安定的日子。这给西汉王朝一个医治战争创伤与民休养生息的宝贵时机,为西汉王朝的逐步强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刘邦与匈奴"和亲",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退让政策。以后封建统治者或为缓和民族矛盾,或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境安定,都使用了这种政策,这怕是汉高祖所始料不及的。

最早特区

  刘邦迁都长安后,于公元前197年将古都栎阳城改制万年县,辖3万人口,直属西汉王朝中央政府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管理,以奉葬于栎阳城以北十多华里的太上皇刘湍的陵寝。万年县以县制之小,隶属之高,职能之专,用今天的话说,恐怕要算是中国最早的特区了。

  人们不仅要问,汉陵大多建在咸阳古原。汉高祖刘邦之父刘湍之墓怎么会建在阎良荆山塬呢?原来这里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故事。

  据史载,刘邦称帝后,将其父刘湍从江苏沛县老家接来,尽享荣华富贵。刘邦"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极尽孝道。可身为太上皇的刘湍不理他这一套。其原因盖在刘邦。刘邦少时,不事稼穑,不喜读书,整日游手好闲,喜结朋交友,刘湍常以不知创家立业训斥他。刘邦不以为然。刘湍认其为忤子,很不喜欢他。更使刘湍刻骨铭心的是,楚汉相争时,项羽为激刘邦交战,烧一大锅滚滚烫油,将刘湍高吊之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孰料刘邦答曰:"若烹太公,请分我一杯羹"。刘邦做皇帝后,曾无不夸耀地问刘湍说,我小时,你整天责骂我不如兄长,不知创家立业,今天看来,我与哥哥谁更能创家立业呢?言语之间,流露出颐指气使,目空一切的骄横之情,更使刘湍生气。加之老人一生勤劳,手脚不闲。栎阳宫里,纵有华丽的宫殿,成群的美女,吃不尽的山珍海味,饮不完的琼浆玉液,但仍不知所适,郁郁寡欢。

  刘邦看出父亲心思,便在距栎阳城四五十里的渭河南岸边,依照老家江苏沛县丰镇的模样,重建一座和丰镇一模一样的村庄,并将家乡父老悉数迁来,与父同住同乐。这就是今日的新丰镇。

  公元前200年2月,刘邦迁都长安,数次亲请刘湍迁居长安,共享天伦之乐。刘湍执意不去。公元前197年7月刘湍病逝栎阳城。高祖刘邦依其生前所好和遗愿,将其葬于距栎阳城10多华里的荆山塬。陵寝与新丰村隔渭河遥遥相对,取其不离故乡之意。

  太上皇刘湍陵寝平地起坟。坟呈覆斗型。现存封土底部东西长58米,南北宽60米,高10.7米。顶部东西长25米,南北宽26米,陵前竖有清代巡府毕沅手书"汉太上皇陵"的高大墓碑,至今雄距在荆山塬上。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屈指算来,太上皇刘湍去世2000多年了。昔日陵园已荡然无存,只剩一个巨大的封土堆立在那里。刘湍墓象一个历史老人,孤独地矗立在荆山塬上,阅尽人间沧海变桑田,不知有何感慨!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阎良史话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