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中都城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为中都。太论善皇换衡那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来自费"为由罢建。然而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
- 中文名称 明中都城
- 地点 临濠
- 周长 60余里
- 建立时间 1368年
中都兴衰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对南京、关中、洛阳、开封、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全国;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于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临濠(今凤阳)建设中都城,"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筑成。洪武八年,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为赶工期,工匠草旧备际府种笔班段们被严重压迫,他们作为弱势群体,不敢正面反抗,于是就在宫殿下了厌胜之术(厌胜即是一种恶毒的诅数击反封仅材咒)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愤怒。朱元璋视察中都时,发现有工匠在凤阳宫殿下了诅咒,吃始世绝这源草朱元璋勃然大怒,于是将工匠杀的仅存千余人。明太祖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但此时中都城已经基本建成,其后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筑,来自未完成的工程还在360百科继续。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属建筑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筑中都外城城门,至精三十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明太祖停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而被定为明朝陪都,皇亲贵戚常在凤阳练兵,并居住在凤阳中都城内的宫殿内。后由于朱棣迁足帝按形黑并村物都北京,北京距凤阳遥远,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研呢初片唱住,皇城内的宫殿逐渐荒废,但中都城内仍居主了大量居民,同时也驻扎大量军队和官署衙门以守卫和管理中都城。
地理位置
明中都城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西孔北部,占地面积382.30公案轴可晚斗面示顷,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历六百年余载,中都城内外建筑皆毁,仅剩皇城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但观其旧址和遗物,仍可见巍峨壮观之一斑。
皇城城墙雄伟坚刻团路固,皆用大城砖砌筑,已发现与满味价神敌棉青署有22个府70个州县及大量卫助责备所、字号铭文砖。砌砖所用的灰浆是用石灰、桐油、糯米汁等材料混合而成。在城墙的关键部位,甚至用熔化的生铁代替灰浆灌铸。所以在明代的二百多年中,城墙完好无损。午门券门及楼台四周基部,总长500余米的白玉石须弥座上,镶嵌着各种珍禽异兽、名花瑞草;而南京、北京两个午门基部券洞两端仅有少量花饰。殿址上的石础,每块直径2.7米见方展这坚各,础面正中半浮雕蟠龙一圈,外围刻有翔凤。北京太和殿石础直径仅1.6米见方,且是素面。石望柱、栏春孙包创灯站板、御道丹陛等,也都雕刻着龙凤。
1368年朱元璋来自在应天(南京)即360百科位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洪武二年九月,下诏:以凤阳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建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城址选在罪联服留衣者突逐临濠西二十里凤凰山之阳。《中都志》云:"万岁刻穿山(凤凰山),形势壮丽,岗峦环向,国朝启运,筑皇城于是山,绵国祚于万世,故名。"山之东西两峰对峙,东日日精(盛家山),西日月华(马鞍山)。三山东西相联,向阳高亢,北临淮水,东南有濠水,形势最为理想。中都"席凤凰山以为殿",完全弥补了朱元璋在应天府建势审高宫殿时因殿址低洼的失精击岩氧而破曲注缺憾。为加强中都建设,朱元璋先后派得力助手韩国公李善长、中山侯汤和等,"董建临濠宫殿",筑城。下设行工部,集去林掌丝报烧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谓达朝随实朝图客、移民、罪犯等近百万人,营建6年之久。后因"劳费"为由,于洪武八年(13花绍然洋就包线记线什75年)"罢中都役作",但建成部分已具备我国都市建筑的基非载怀鸡肉本格局和形制。 明中另清导身继都城址位于现凤阳县城西北部,地势高敞。城址东起独山式是面治省绿点精东麓,南至老人桥,西南伸功器纪出凤凰山山嘴南坡,西接马鞍山,北抵京沪粒且德销硫少台就铁路,面积约5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中都城由内厂附诗植、中、外三道城组成。内为皇城,又称紫禁城,砖筑,周长3702米。开4门,为: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4门有城楼,午门为五凤楼;城墙四角有角楼,东南西三面有濠,宽一二十丈,深一至二丈,大旱不涸。中为禁垣,洪武五年筑。砖石修垒,高二丈,周长7670米。开4门,为: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外为中都城,扁方形,周长五十里又四百四十三步。洪武五年定城址,七年筑土垣,高三丈,无濠。城原开13门,罢建中都后,革去3门。
据史志记载和旧址布局,中都城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南端自凤阳桥跨涧水,进洪武门,入洪武街,穿过云济街至大明门,长达2里。进大明门,沿御道至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禁垣承天门,经端门过五龙桥,至皇城午门,近1里半。进午门,过内五龙桥,入奉天门,至正殿。正殿是中轴线的中心,往北入后宫,出皇城玄武门,经苑囿,越凤凰山巅,出禁垣北安门,下凤凰山往北直接北门(未建)长达十里。南北中轴线全长13.5里。中轴线两侧,洪武街段有东西对称的左右千步廊,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等中央文武官署置午门侧,太庙、太社稷位阙门左右。皇城内主要建筑有:正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东西宫等,两侧有文楼和武楼、文华殿和武英殿等。在大明门前云济街上,向东排列着城隍庙、金水桥、国子监、鼓楼;向西有功臣庙、金水桥、历代帝王庙、钟楼。城内设二十四街,一百零四坊。城内外还有寰丘和山川坛、 朝日坛和夕月坛,圜丘和方丘、皇陵十王四妃坟、会同馆、百万仓、苑囿、观星台、龙兴寺、中都留守司及八所一卫、凤阳府治、凤阳县治等建筑群巍然壁立。当时,所有殿坛建筑均"上以画绣", 石构件"雕饰奇巧",建筑雄伟坚固。古人曾赞云:"重城壮且丽,飞观高百尺"。"虎踞龙盘圣祖乡,金城玉垒动秋芳。"
明中都城于洪武八年停建,洪武十六年即拆中都宫室名材修龙兴寺。天顺三年,复拆中书省等衙门500余间重建龙兴寺。至明末,土城及罢建后的不少建筑日久废修,崇祯八年(1635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凤阳,焚皇陵享殿,燔烧龙兴寺、官府、邸舍。清康熙六年(1667年)"奉旨移县治于内(皇城)",遂改称县城。乾隆二十年(1755年),拆皇城外禁垣、钟楼台基,中都城九门两段砖包城墙等修建府城。咸丰时期,太平军、捻军相继攻陷过中都府县两城。直到建国初,皇城尚保存完整。1968年前后又被拆除三分之二。今中都城内外建筑皆毁,仅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及西城垣,仍非常壮观。
中都城建在原生土层中,地层未经扰乱,今遗址仍清晰可辨。中都城砖包的城垣地段,土埂壁立,城垣基址宛然。皇城内外殿坛势如山峦,城门高若岗阜,护城河基本保持旧观。白玉石街、金水河故道、金水桥基址、故宫井等尚在。尤其是大殿的蟠龙石础,以及殿前后左右的高台石栏板、望柱,御道丹陛石雕、午门基座长达400余米的汉白玉浮雕等,更是我国历代都城中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品。中都城"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建筑规模
中都建有内、中、外三道城。外为中都城,,开9门。中为禁垣,周长15里多,开4门,曰午门、东华、西华、玄武门。城内有正殿、文华和英武两殿,文、武二楼,东、西、后三宫,金水河、金水桥等。正南午门外,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中都城内外,还有城隍庙、国子监、会同馆、历代帝王庙、功臣庙、观星台、百万仓、军士营房、公侯第宅、钟楼、鼓楼等。《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街道
中都在洪武五年确定基址时,初步规划街二、坊十六。天顺、成化年间修《中都志》时,记载街道24条、坊104个。至万历末年修纂《凤阳新书》时,主要街道共二十八条,皆纵横排列对称,坊减为94个。洪武街:自洪武门至大明门。玄武街:自外城玄武门向南。左辅街:自南左甲第门经鼓楼至九华山。右辅街:自前右甲第门经钟楼至马鞍山。东城街:在左辅街之东。西城街:在右辅街之西。左甲第街:起自九华山,为左辅街延长线。右甲第街:起自马鞍山,为右辅街延长线。云霁街:大明门前东西横街,连接鼓楼和钟楼。父道街:云霁街鼓楼以东延长线。子顺街:云霁街钟楼以西延长线。顺城街:洪武门里侧东西横街。子民街:外城玄武门里侧东西横街。泰安街:顺城街北横街。东华街:东华门外横街。西华街:西华门外横街。朝阳街:朝阳门(后改独山门)内东西向干道。涂山街:涂山门内东西向干道。长春街:长春门内东西向干道。台衔街、志士街、工艺街、淮南街、光天街、化日街、刚毅街、清淮街、永福街等:具体位置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