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胡道余

舒城县城关镇胡道余来自夫妇因自己的智障360百科孩子求医、上学方面尝尽辛酸。两年前他们卖了房子办起了一所残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免费招收当地20多位残障夫子儿童。记者昨获悉,胡道余夫妇的感人事迹,被列入中央文明办"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9月份"中国好人"候选人,然而经济上只出不进,导致康复中心生存难以为继。

  • 中文名 胡道余
  • 出生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三拐村
  • 性    别 男
  • 国    籍 中国
  • 学    历 中专学历

个人履历

  胡道余,原是来自一名农村乡村医生,家住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三拐村,现家中六口人,一双80多岁的父母,母亲是一位肢体残疾人,还有妻子及一儿一女,儿子胡舒洋今年17岁(1995年生),是一名智障儿童,不能和同龄孩子一样正常上学,只有呆在家中,很痛心,女儿今年9岁(2003年生),上小学二年级。

胡道余朱自清夫妇及儿子与安师院志愿者合影

  2010年,胡道余和妻子朱自清俩卖掉了自家的房子,退掉了女儿的教育保险,再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元,注册成立了"舒城县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2012年六王队煤完万安网报到了胡道余夫妇的感人事件,并成为了六安道德模范候选人

  20360百科12年朱自清夫妇候选"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

人物生平

全种此为儿治病四处寻医

  1994年腊月,胡道余、朱自清盼来了他们爱的结晶--强强(化名),就当全家人都为这位可爱的新成员的到来感到高兴时,乡村医生胡道余却发现了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残酷的事实让夫妻俩跌入深渊--儿子是一个智障儿。可这一切动摇不了亲子血缘,夫妻俩抱着儿子忍泪发誓,再苦也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随后,夫妻俩便踏上了求医问药的艰苦征程。从北京到上海,确集医伟放责从医院到专家门诊,从中医、西医到民间偏方、从失望到希望再到失望,他们不得不自问:"这孩子是不是毁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强强12岁那年,合肥一家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成了夫妻俩的一根救命稻草。胡道余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份工作糊口,妻子朱自清就陪强强上课。仅一年的时间,儿子的情况就明显好转,不但能坐得住,生活还能简单自理,交流感知能力也有很大进步。2008年,孩子参加了安徽省、合肥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场路风义则批破负差上爱还都获了奖。

  十多年辛酸,夫妻俩终于尝到了丝丝甘甜。

私爱心举债办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获长拿风互远具及人之幼,夫妻俩并没有独享这份喜悦。

  "我们亲身体验过这种痛苦和冷收由关化钟信煎熬,所以想帮助更多像强强这样的孩子。一些智障的孩子,如能及早地发现战断千氢商和培训,未来依然可期。"胡道余说,"可许即跟汉多家长对此并不重视亚被,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作为过来人,我们看着心疼啊!"

  2010年,胡道余、朱自清夫妇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办一家康复训练中心!

  可此时的胡家已经不堪重负了:为给儿子治病,家中早就一贫如洗;父母也已年迈,需要赡养,儿子还需要特殊照顾;朱自清更是忧劳成疾、体弱多病;小女儿的生活和学习也是一之来沉个紧迫的问题。

  可这一切并没有吓倒他们,为了能让更多的残障儿童能像儿子一样慢慢康复,夫妻俩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家的房子,筹措了几万元的启动资金。随后,他们又退掉了女儿的教育保险,并向亲戚朋友借了十余万元。

  当年6月,以胡道余个人名义注册的舒城县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正式成立。"有人问我,放弃了乡村医生的职业,照顾这些残障孩子,到底图个什么?"胡道余说,"我不为名,不为利,只要孩川织证采利拉周报历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教育引导收获希望

  7月2英装考友克皇织抗4日,记者来到胡道玉战展伯包绝坏引总曾文余创办的康复训练中内末短县线告师罪压营心时,因为施工安装空调的缘故,学校临时放了假,只留下4个孩子乖乖地待在教室里。

  一见陌生人进来,他们有的淘气地朝你笑,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你,憨憨的模样很是可爱。而眼前这一幕,让记者无法想像胡道余描述的康复中心成立之初的场景:有的孩子一见到人,就扑上去又打又咬;有的孩子躲在门后或墙角,一言不发,任凭你费尽口舌,也不愿意挪动一步;有的孩子一见父母离开,又哭又闹,无休无止……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随时随地在身上、床上或教室里大小便,生活根本无法自理。

  能让孩子们有如此的变化,胡道余和老师们自然有自己的法宝。"耐心、爱心、责任心,是我们对教职工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些孩子的智商、情商都不高,教育他们不能简单地灌输,而应该进行引导性教育。"为此,胡道余和老师们会不定期地接受专业培训,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一套教育模式。据胡道余介绍,每个孩子在进校时,都要进行评估并建立档案,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各自训练计划。每位老师每天都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记录着包括大、小便在内的每一个细节。当然,教育对象不光是孩子,也包括家长。学校会定期开办家长会,教育家长要改变观念,重视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

万难之中毅然坚守

  要耐心跟自闭的孩子交流,要忍受孩子的叛逆和暴躁,要照顾孩子的大小便,要记录档案、制定计划,这么繁重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换来微薄的薪水,老师们也多是怀着慈悲之心。孙茹老师告诉记者,她也曾想过退缩,可每当看到孩子们的无助眼神和胡道余夫妇的坚持,孙茹也默默地坚守。可坚守下来的毕竟是少数。据胡道余介绍,自办校以来,已有十余位老师选择了离开。为此,胡道余曾连续几天往返于舒城和南京之间,但仍招不到老师,截止2012年夏学校里只有4位老师还在坚持。

  "这样的待遇,这样的工作,老师们的任何抱怨和选择,我们都无法批评和指责。缺少资金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困难。"谈到资金运转,胡道余眉头皱得更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学校每年房租费3.5万元,老师们的工资每年近10万,再加上孩子们的吃喝、水电费、教学用具,每年学校的开支不下20万元。

  即使如此,学校自2010年创办到2012年5月,也从未向家长收费。夫妻俩为此想尽了办法,但无法维持学校运营。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家庭负担,他开始向社会求助,向相关企业和单位散发求助信。

  "有时候真的是不想干了,但看着那么多双无辜的眼神,想想他们的未来,我们又于心不忍。"夜深人静的时候,胡道余夫妇经常会因为经费和师资问题辗转反侧。但每当黎明来临之时,他们又做了同样的选择--坚守。

成就及荣誉

  2010年6月创办了舒城县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2012年朱自清夫妇候选"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

  2012年六安网报到了胡道余夫妇的感人事件,并成为了六安道德模范候选人

办学资质 办学资质

个人其他信息

  胡道余夫妇在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的同时也不断地走访来自社会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与支持,从2010年创办六安市唯一一家专门为残障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非营利公益性机构-舒城县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龙斤律银出回练中心至2012年,他们得到了六安市人民政府、舒城县人民政府、省康复中心、六安市残联、360百科舒城县残联、民政局、工商联、舒城师范学校、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等部门与学校的资助或者志愿关怀。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夫妇将学校办下去的信念!

北前获之导难集右川源舒城县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节调中心

社会评价

  胡道余夫妇(胡道余和朱自清)的感人事迹得到了六安市人民政府网站、六安新闻网、舒城县人民政府网、桐城网、正义网等网站的热心报道,也得到了广大残障儿童父母的真心感谢与支持!

困境

  艰难首先是察措露因为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做乡村医参客验世弦守生的那几年,他家略有积蓄,但早已为了智障的儿子花得干干净净。正值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他是家中惟一的顶梁柱。父母已经年迈,虽还在勉力劳作,想减轻点儿子的负担,仍不能完全自食其力;妻子长期以来家里家外忙碌不停,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忧劳成疾,体弱多病;智障的儿子胡舒洋需要特殊照顾,不能和同龄人一样正常上学;女儿今年9岁了(2003年生),上小学尔妈三年级,生活和学习也需要一笔很大的开支。

  胡道余遇延夜官鲜转弦车料到的另一个巨大困难则是教师问题。特殊教育对教师素质提一对出特别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老师掌握系统科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比其他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慧心,更需要一种救苦救难、舍己忘我听证胞通达、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可以说,没有专业老师的支撑,就不可能办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残障儿康复训练中心。胡道余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办康复中心自已界龙她布县以湖,可谓是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社会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属于稀缺井水万财斤书势连村资源,而胡道余在小县城办起的这个毫不起眼的康复中心,更是对那些专业教抗初友要阿调放师缺乏吸引力.

  如果读者有心可以登录-舒城县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详细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胡道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