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陵扎花为一种刺绣和布艺相结合独特的传统工艺形式来自,它的一些品种和技法在陕西省范围内极为罕见。从研究其现天胡交向责婷宗存的实物外形和内涵来断定,最早可溯源到西汉。由于高陵所处的独特的若兴久内正如历史地理位置,高陵扎花形成了具有典型关中特色的民间流派和宫廷流派两大派别。她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当地农耕文化的产物。
- 中文名称 高陵扎花
- 分布省份 陕西省
- 解释 刺绣和布艺结合的工艺
- 最早起源 西汉
简介
解放前,高陵扎花艺人遍布各村镇,扎花内容题材广泛、品种繁多,留下许多传世佳作。文革时期,高陵扎花被作为"四旧"内容受到冲击,扎花艺人受到打击,来自扎花队伍逐渐缩小,一些传统的扎制品种也退出了人们的生纸构能活范围。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强王山重,现代化的工业技术逐而取代传统的手工劳作,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无人再愿学既费时360百科又费力的手工扎花技艺,导致当今仅存的一些民间流派和宫廷流派的代表老艺人的技艺无法传承下去,高陵扎花濒临灭绝。

基本内容
基本流程
1、选择布料质地及大小
2、选择图样花型
3、考虑丝线色彩搭配
4、选择相应针法
5、扎制过程
6、成品
7、处理边角
8、熨平
基本针法
1、平针:是以平针为基础的扎花法,作品平整,线迹精细,色彩鲜明,针法丰富。包括齐针、挽针、抢针、套针、施针、旋针、接针等多种针法。
2、锁针:是用花线一圈圈锁套而成,形如锁链,故名"锁针",由于锁针的纹饰很像编结的辫子,故又称"辫子股",高陵俗称锁针为单悠或双怀难左悠。
3、打籽:施针时将花线在针上绕一圈,然后在近根处刺下,形成环状小结。打籽
吃打协苗据着坐减案系迫 以点组构纹样,技法上有"满地"、"露地"之分,有"粗打籽"、"细打籽"之别,常用于表现花卉、果实等。
4、十字针:十字针又称十字挑花。挑花也要抽纱,在织物经西执皮质灯第规白首阳铁纬的相交处运针,使纱格内的线迹呈斜向交叉十字形,以十字线迹的等距排列组构图案。这种制品十分耐用。
5、钉金:是将丝线或某种纤维盘组成图形,再用花线将其钉固于面料的针法。针工形法又分明线、暗线之分,明线氧娘却岁路战加从针迹外露,暗线针迹隐藏。
6需联培每方境在、网针:施针时,线迹规律性地增征文额室卷哥最对讲超交织组构成网状纹理,以此填充纹样。网针有独特的来纹理效果,常用于表现鱼、鸟的羽毛,石榴开光部分。
7、贴花:是先将花布剪成所需图案,然后将其贴附于面料上裂注协春,也可在贴花布与面料间衬垫软纤维,然后锁边钉固,贴花方法简单,造型丰富,色彩明快,有很强的观赏性。
8、墩花:施想用转加针时,先用墩花针沿构好的图案边沿墩下,绷子的反面为正面,墩时在绷子的反面线遗留需长,全部墩完后将绷子取下,将正面遗留花线剪裁整齐即可,墩绣的主要特点是色彩艳丽,结实耐用。
特殊针法
输陈许实1、包线锁:同时用两个绣花针、一个针穿粗线在布料上绣作梗,另一针负责包住梗和衣物鞋的边沿(具体需用处)。这种绣英庆法件肥法有双层、立棱的立体感路程沙着红往宽改。
2、缠针:分平缠和凸缠,平缠先将穿好线的扎花针从布料正面挑出(针头、针尾都在正面,针腹在反脸坚种岩烟第面),然后将线从针头部绕圈,谓之缠,绕圈数自定,缠好后把针从布面拔出,接着刺下即可。凸缠时,在平缠基础上,再作缠针,缠时在凸处要缠的圈数多,高于平缠部,可用不同颜色丝线缠,也可用不同粗细的线缠,凸缠的效果是花型饱满措州,色彩多变,层次分明,有立体感,缠针图案立体感特强,方法简单易学。
3、包绣:用于表践素视困板小华北现凸出部位,如人的脸部,动物眼睛等,施针时,在要表现的部位用棉花、蚕茧、布等垫底层,绣时用平绣或网绣上下不露针脚包严实即可。
4、漆针:用于做花或衣袖、帽沿、裹肚、马甲的边沿,三平一字针连或两平一字针连,中间间距开,如三平一字针在上,二平一字针即在下(位置在前后三平一字针中间)。
5、上三针锁针:先把5个竖1字针等距排队,以第三针为中,向下隔距离作一竖一字针,在该针中间位置取点,连接5个竖1字针的1、2、4、5针的尾部即可。
6、链子锁边:做平八针然后在第八针顶部做和平八针长短相同平八针,平八针在
要锁边包沿下,上八针负责包边沿,重复即可,链子锁边成型后如城墙垛口样。这种
方法用于锁衣服内衣兜、边沿等。
7、盘金:即用搀针一针针把花型、图案的边沿盘扎起来(里面再用各种针法扎绣),搀针要求不露针脚象一条线样效果。
基本图案
1、动物类:有龙、凤、画眉、喜鹊、蝴蝶、蜜蜂、蜘蛛、蜈蚣、蟾蜍、蛇等。
2、植物类:有梅花、牡丹、菊花、荷花、兰花、桃花、石榴花、佛手等。
3、人物类:有儿童、神人(如五子献、寿星等)等。
4、器物等:有琴、棋、书、画、果篮、花瓶、古钱、剑等。
5、几何类:有三角纹、波纹、云头纹、十字纹等。
扎花品
服饰用品有:裹肚、背夹、围裙、鞋垫、绣鞋、围涎、虎头帽、摸额、绣衣、绣裙。
日用用品有:信插、枕顶、枕鸾、针扎、幔帐、门帘、烟袋、床单、钱袋、香包。
喜庆节令用品有:寿帐、五毒鞋、百花帐、新娘嫁衣等。
特殊用品有:护门剑、鸡枕等。
基本特征
1、高陵扎花是刺绣与布艺相结合的来自一种特殊的工艺形式。
2、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360百科,高陵地区民间扎花是观赏找仍京善等军侵伯细解营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作品不仅图案精美,流光溢彩,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扎缀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性。
3、广泛使用的特征。高陵扎花一般在嫁娶、满月、祝寿、时令节是指架台坐与另口卷父马气民间往来等日常生活中作为礼物送给家人或亲戚朋友,具有广泛使用的特征。
4、扎花题材与品类极为丰富,题材既有老鼠吃葡萄,多子多福万代传,双牛抱钱享福在眼前,虎叼蝎子后代出英豪,兔子百财美丽如画,二龙戏珠样样如意,蛇抱南瓜瓜蝶飞舞庆丰年,马折桂花金榜题名首一个,羊抱柿子样样如意,猴抱桃子长寿平安,所医另爱三胡缩厚错红鸡抱牡丹富贵又功名,狗抱佛手粮满仓,猪嘴掀石榴享探参指证均项钟继福在后头,鱼戏莲等,又有人物花鸟。品种大多为花鞋、裹肚、马甲、信插等。现已发掘出4类25个品种,在题材、品类上具有丰富性、典型性特征。
5、高陵扎花在风格上既写实、又写意,既有黄河流域的豪迈,又有南方地区的清新秀丽,她随地取材,因材而示手打设斗被脚另镇找制,作品既有民间扎花的质朴,又有宫廷刺绣的华丽,表现出北方刺绣和南方刺绣相结合,民间扎花和宫廷刺绣相结合的特征。
6、高陵扎花大多是自用,用心扎制业余创作,不计成本、时间,核志若冲诗二非食愿非具自产自用非商业性的特征。
7、高陵手工扎花艺人是从没接受到艺术熏陶的普通人,他们创作的主题、选材、表现方式错权划,没有受到任何流行艺术的干扰,具有民间艺术的神秘性、任意性的特点。
宫廷流派扎花在选择材料上用蚕丝线,粗细根据花型考虑,细的如发丝,面料上选择一般用丝缎,环境要求绣房清洁、明亮。主观要求心静如水。在颜色搭配上要求艳而修不俗,典雅富贵。花式搭纸如长费山背皮配很讲究,龙型只能配火略新治行湖正那耐别珠和云纹、红底色配黄龙、青黄龙,黄底色上扎绣绿龙和青龙。宫廷流派所绣物品上花饰很讲究,哪种动物配哪种花型很严谨,如牛配牵牛花,龙配火珠和云,蛇和蝴蝶南瓜配,猪和石榴配,猴和桃子配等,绝不能乱搭配,每种标杀血走座留构图都有说法和根据。宫廷流派所扎绣品种涉及面很广,基本没有偏重。所绣各种花型和实物永械第都李友的委府政收要基本吻合,如佛手瓜、莲花图案较正规、古老。
在男性服饰中可有龙、狮、虎、鹰、大鹏等动物飞禽图案,花草只能选用专攻菊花和兰花。
女性服饰可选用凤、牡丹、喜鹊、画眉等。
童子服饰可有童子戏莲,童子戏钱,童子骑牛、骑鱼、骑骐驎等。
莲花帽是宫廷流派中独特物品,小孩帽莲花瓣朝下,大人莲花瓣朝上。

民间流派在扎花上选料较随意,缎子、布匹都可,用线方律毫头难氢七面用蚕丝线、棉线等均可,环境选择上能清洁、明亮、安活倍争静最好,在院落、聊天场合中也可。花色搭配较艳,花型随意画,貌似即可,不很讲究担报,花型图案使用上有斗固讲究,如鱼戏莲只能在枕顶等新婚嫁妆和内衣上用。葡萄在已婚妇女生活范围内用。葡萄、螃蟹、鱼、佛手、樱桃、五毒等是高陵民间扎花最常见的题材。 男子服饰上扎制兰花、菊花,也可用虎,除莲花、牡丹、梅花外一般花草都可用。男女服饰不能用龙或凤图案。民间扎花品种上抓值银把密你析础围以虎头鞋最具特色,裹肚、信插、百花帐、枕顶等扎花题材最为丰富。
相关器具及制品
扎花一般需如下工具:各色丝线、扎花针、墩花针、布料、花绷、缠线板等。
传承谱系
宫廷流派
1、代表人物牟玉娥
牟玉娥,女,1916年生,张卜乡塬陶村农民。宫廷流派可考历史在140年以上,牟玉娥回忆,她的老姑牟茹,清末时在紫禁城里的尚衣监作领班,专侍皇家绣品。技艺高超,绣活出众。后来八国联军进犯,慈禧逃至西安时念牟茹年迈,赐以财物,准其回乡。牟茹无子女,后把这门手艺悉数传给娘家侄女牟巧。
牟巧18岁左右,牟家举家从眉县迁至高陵牟家塬(今张卜乡贾蔡村附近,牟家塬系后人起名),时牟家家道殷实,有很多屋子,几口井,地也相当多,牟巧多有时间研习扎花。牟巧嫁至张卜乡韩家村,韩家是大家财东,牟巧的绣房从不轻易让人进,专心扎花。衣服全扎花,无花不穿,甚至扎腿带上都有着精美的图案。牟巧终生无子女,很喜欢娘家侄女牟玉娥,牟玉娥八岁起就对扎花很感兴趣,13岁即能随姑姑扎出很多花样。牟玉娥从牟家塬嫁到塬陶村一直扎花不断,家里人从不反对,她在高陵东乡扎花很有名,又因个子小、白净、漂亮,别名"一枝花",牟玉娥的扎花图案和普通扎品有很大差别,针法比较复杂有一定理论,图案、配色细致,一丝不苟。要求比较严谨,一般配色较淡雅,图案有工笔画般的效果。牟玉娥已90岁高龄,至今扎花手不抖,穿针引线全凭感觉,她制作的十二生肖鞋可谓传世杰作。
从古到今在高陵流传着一句话"孔雀开屏缠绵牡丹花儿艳"。据说有这样一种鞋,谁也没见过,2005年牟玉娥将之做出,鞋面部有一个栩栩如生开屏的孔雀,鞋帮两边一侧为蝉,一侧为牡丹,她并为大家讲出了这种鞋的来历,在李隆基时,他的一个娘娘死了,他心情很沉闷,一个臣子对他说,有一个女子很漂亮让召来看看,这个人就是他儿媳杨玉环,两人一见钟情,经常去骊山游玩,当时骊山有很多孔雀,杨玉环很喜欢,宫里人就给杨玉环做了这种鞋。后来这种漂亮的鞋子就传出了宫。大家听了都很惊讶。
牟玉娥没有文化,活动范围极小,但她做的八瓣莲花帽、三寸金莲鞋、善帽、龙凤马甲、黄马褂等在工艺上与清宫用物几无差异。
2003年县文化馆举办的民间艺术沙龙上,牟玉娥被推到公众面前,随后《西安晚报》、《西北航空杂志》(中日文)多次对其进行详细报道,2006年西安电视台《关注》栏目、四川电视台等媒体相继进行详细报道。
2、传承谱系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牟茹 | 女 | 不祥 | 不祥 | 不祥 | 不祥 | 不祥 |
第二代 | 牟巧 | 女 | 1870年 | 不祥 | 家族传承 | 1880年左右 | 眉县迁高陵 |
第三代 | 牟玉娥 | 女 | 1916年 | 文盲 | 家族传承 | 1924年 | 张卜乡塬陶村 |
第四代 | 刘淑贤 | 女 | 1946年 | 初中 | 母女传承 | 1959年 | 鹿苑镇 |
刘淑霞 | 女 | 1949年 | 初中 | 母女传承 | 1957年 | 张卜乡塬郑村 |
民间流派
高陵民间流派扎花艺人遍布全县八个乡镇,88个行政自然村,村村有扎花能人,多以母子、邻里相传,近年最有影响力的扎花艺人是榆楚乡商家村的许芳贤。
许芳贤,女,1944年生,初中文化,榆楚乡商家七组人。许芳贤的母亲马彩云花活做的很好,许芳贤从小就对扎花产生浓厚兴趣,13岁学校手工课教扎花,她已能做的很像样,稍长,即给亲戚朋友做嫁妆,扎花手艺得到很高评价。
曾任县9届、10届、12届人大代表。1978年进村支部班子,多年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94年退休后,专心致力于扎花,其作品被亲戚朋友作为礼品送至新加坡、台湾、法国、美国等地区及国内各地,她带领村民手工扎制的香包被《西安晚报》于2005年、2006年相继报道。
传承谱系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马彩云 | 女 | 1922年 | 小学 | 母女传承 | 1932年 | 榆楚乡吊北村邹家庄 |
第二代 | 许芳贤 | 女 | 1944年 | 高中 | 母女传承 | 1953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第三代 | 王比利 | 女 | 1968年 | 初中 | 邻里传承 | 1988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宋 瑞 | 女 | 1966年 | 初中 | 邻里传承 | 1982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
白联珠 | 女 | 1960年 | 初中 | 邻里传承 | 1980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
段 雪 | 女 | 1969年 | 初中 | 邻里传承 | 1979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
王 数 | 女 | 1956年 | 小学 | 邻里传承 | 1973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
李小迎 | 女 | 1969年 | 初中 | 邻里传承 | 1987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
王小迎 | 女 | 1966年 | 初中 | 邻里传承 | 1987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
曹爱英 | 女 | 1968年 | 初中 | 邻里传承 | 1987年 | 榆楚乡商家七组 |
历史渊源
高陵县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人类活动,二千三百多年前秦孝公即在此置县,是一个在民风民俗方面最典型的陕西关中传统县,剌绣是古代劳动妇女女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从小就要学习纺纱织布,裁衣刺绣,由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不知名的刺绣高手。高陵人称刺绣为扎花,高陵扎花是一种刺绣和布艺相结合的独特的工艺形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其扎花发生、发展的历史理应与中国刺绣的发展历史同步,但因为其制品的不易保存性,和没有足够的文献或其他依据不能妄下断语。因此,对高陵扎花的历史渊源,只能从研究其现存的实物外形内涵来断定其发展的历史。如扎花制品十二生肖鞋之鼠鞋上的"老鼠吃葡萄,多子多福图",最早可溯源到西汉。
民国时期,高陵扎花艺人遍布全县各乡镇,扎花题材很广,主要有老鼠吃葡萄、鱼戏莲、独占鳌头、喜鹊登门等,品种也比较多,有虎头鞋、裹肚、衣裳之类,文革时期,扎花作为破四旧的对象遭到批判,扎花艺人受到打击,文革后,一些杰出老艺人相继过世,现存老艺人已很少,艺人传承方面出现青黄不接。另外,由于社会处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一些扎花品种如信插、钱包,烟袋等实物已快走出人们生活范围。
分布区域
由于高陵扎花是集工艺美术、绘画艺术和实用价值于一身的一个独特工艺形式,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形成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它的核心内容是祈寿、祈禄、祈财、纳吉和伦理教化,是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一条不可缺少的纽带。它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增强地区群众文化认同感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它工艺精美,粗犷豪迈而又与委婉细腻并存的典型关中地域特色的构图特点,对于工艺美术和绘画艺术将产生重大影响。其民间流派的技艺对于研究陕西关中地区群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民风民俗、审美情趣方面具重要意义。宫廷流派的技艺对于研究我国宫绣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传承高陵扎花,对增加农村群众收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摒弃生活陋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陵扎花分布于高陵县辖88个行政自然村。
主要价值
高陵扎花在整个关中地区甚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由于高陵所处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自秦孝公置县,置县史已逾2300余年,高陵人的语言、生活方式等与古代秦人一脉相承,高陵文化是陕西关中文化的代表,陕西关中文化又是陕西文化的代表,高陵历属京畿之地,所以高陵扎花中不难发现民间和宫廷刺绣品种,抢救、保护高陵扎花,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日益发展,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艺术价值:高陵扎花构图精美,配色协调,寓意丰富,既有北方绣品粗犷豪迈的特征,也有在古都文化影响下委婉细腻的一面,既写实,又写意,发掘抢救、保护、研究高陵扎花独特的艺术价值,将对工艺美术和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2、学术价值:高陵扎花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她的一些品种和技法在全省甚或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高陵扎花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祈寿、祈喜、祈财、纳吉和伦理教化。保护挖掘高陵扎花艺术,对于研究陕西关中群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具重要意义。宫廷流派的技艺对于研究我国宫绣也具重要意义。
3、实用价值:由于高陵扎花是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工艺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传承、保护高陵扎花对丰富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意义。
4、通过加工扎制作品,对增加农村群众收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摒弃生活陋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5、高陵扎花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已成为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一条不可缺少的纽带,这条纽带伴随着人们从传统社会走到现代社会,她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增强地区群众文化认同感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濒危状况
1、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现代意识增强,传统观念淡化,民俗活动、日常生活所需扎花制品逐渐被机制绣品或其它现代工业材料所制物品替代,市场严重萎缩,应用范围日益缩小。
2、学习精湛扎花技艺需数年时间,这段时间靠扎花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一些想学扎花的人只能望而生畏。
3、扎花技艺主要靠母子相传,兼邻里相传 ,由于一般作品不能带来太多经济效益,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缓慢,行业效益偏低,现扎花艺人后代大多不愿学习,一些传统绣法、构图、配线等方面的技艺面临失传。
4、手工扎花较慢,扎一件精品往往需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时间,人们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能安心坐下来从事扎花工作,扎花队伍不断缩小。
5、优秀扎花艺人大多年龄偏大,一位92岁的老艺人去 年已故,宫廷流派传承人牟玉娥也已90岁高龄,随时都有故去的危险,她的许多技艺还未能整理出来,另外还有一些老艺人也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境地,许多老艺人没有或少有传承人。
6、近些年来扎花艺术氛围不足,扎花艺术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保护计划
简介
2004年,县文化馆共投入3.2万余元用于扎花艺术探讨交流。相继投入0.5万元召开省内首家"民间艺术沙龙";筹集0.5万元资助成立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协会;投入2万元培训扎花艺人1000余人次;投入0.2万元召开民间艺术研讨会。2005年,投入资金0.2万元召开民间艺术座谈会,投入3万余元编辑印刷了《高陵民间工艺》。2004-2006年,投入资金0.3万元摸底调查,为县内民间艺人建档200余个。
主要保护内容
为保护高陵扎花,特制定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高陵县文化馆负责组织实施,高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体广电局负责管理督导、西安市文化局负责检查、督促,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结合考古成果彻底摸清高陵扎花的发生发展历史沿革以及杰出价值等状况。
2、进一步全面整理高陵扎花资料,编辑出版《高陵扎花精品》、《高陵扎花图样》。
3、邀请国内民俗专家对高陵民间扎花艺术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动态保护
1、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扎花艺术兴趣班,定期在校内校外进行扎花艺术展,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扎花艺术的关注和热爱。
2、定期在各乡镇、村组开办扎花艺术学习班,邀请扎花能人讲授技艺和构图、壮大扎花队伍。
3、积极寻找扎花制品销路,使制品快速走向市场,为艺人们带来经济效益。
4、关心、关注扎花艺人生产、生活,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推荐艺人参加各种有关扎花的活动,促进他们进行横向纵向学习交流。
5、考察、命名一批"高陵扎花艺术家",推荐赴市、省、国家级"民间杰出传承人"评定,给艺人相应的肯定。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4年7月,高陵县文化馆在陕西省首家开办"民间艺术沙龙",邀请省、市民俗专家与县民间扎花艺人座谈、品评民间扎花艺术,县域民间扎花艺人从松散开始走向相互交流。
2、2004年6月,经高陵县文化局批准,高陵县传统民间艺术协会成立,协会宗旨是开展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3、2004年8月,县文化馆搭桥,《西北航空》杂志、《西安晚报》、《西安日报》对扎花艺人牟玉娥进行报导,高陵扎花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4、2004年4-8月份,高陵县文化馆、县传统艺术协会先后到榆楚乡、崇皇乡等地培训扎花艺人1000余人次。
5、2004年10月20日,高陵县文化馆召开民间艺术研讨会,30余位扎花女能人参会,互相切磋研究。
6、2005年6月17日,高陵县文化馆召开民间文化座谈会,50余位扎花能人参会。
7、2004年-2006年,高陵县文化馆通过摸底调查为县内民间艺人建档200余个。
8、2005年,高陵县文化馆编缉印刷了《高陵民间工艺》,指导影响艺人创作,鼓励民俗学者对高陵扎花进行研究,扩大高陵扎花知名度。
十年保护目标
1、编辑出版《高陵扎花精品》、《高陵扎花图样》等扎花艺术成果集。
2、建立完善的扎花艺人传承制度。
3、建立完善的扎花艺术档案。
4、扩大高陵扎花的知名度,使高陵扎花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肯定。
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进一步全面整理高陵扎花的基本针法、构图、收集各种实物资料,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在社会形成扎花艺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健全资料档案。
2007年在学校开展扎花兴趣班,进行扎花等非物质文化展览,组织、培训扎花艺人;壮大扎花艺术队伍;编辑出版《高陵扎花图样》。
2008年建立起民间、宫廷流派扎花专业村、建立信息平台,促进扎花产业化、市场化;使广大农村闲散人员(特别是妇女)找到一个致富门路。
2009--2010年扎花制作走向规范化、组织化、组织国家民俗专家对高陵扎花进行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陵扎花宣传,确立高陵扎花的重要地位。在产业化、市场化前题下,保持扎花的原始风味,不媚俗。编辑出版《高陵扎花精品》;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制度。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高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已建立)
2、成立县文化馆主管领导为责任人的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专职干部负责民间扎花工作。
3、把民间扎花工作纳入县文体广电局,县文化馆领导及专业分管干部工作考评体系。
4、建立信息平台,发展高陵扎花产业。
5、县政府每年核拔5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文化局筹集5万元以上的保护费用。
建立机制
1、巩固现有扎花艺人,发展新人,建立扎花队伍协调发展机制。
2、以发展宫廷扎花产品与民间产品齐头并进,以宫廷产品带动民间产品闯市场运作机制。
3、原生态保护与不断创新的动态持续发展机制。
4、在发展蓝图上"定位",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的考核机制。
5、在保护资金上落实、定额资金保障机制。
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2006-2010年经费预算及依据如下:
1、2006-2008年拟投入10万元用于民间扎花精品及与扎花艺术相关的民俗实物的征集。筹备成立高陵扎花艺术展室,通过2004-2006年的摸底调查,结合市场行情这一预算具可行性。
2、2006年投入资金2万元,用于扎花艺术推广交流。其中用于开设网站、维护网站费用0.5万元,开发扎花新品种费用1万元。进学校宣传,设立扎花兴趣班0.2万元。征集民间扎花图样0.3万元。
3、2007年拟投入资金3.5万元用于培训扎花艺人和为重点老艺人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难题,其中拟开办培训班10期,每期20天,聘请宫廷流派扎花传人讲课,每天需付工资150元,共需3万元。交通、食宿费用共需0.5万元。
4、2008-2010年拟投入10万元,其中投入4万元建立、培育民间、宫廷流派扎花专业村,保持原生态花型、配线、构图的同时,不断开发新品种。投入3万元搜集资料,编缉出版《高陵扎花图样》,投入3万元邀请民俗专家对高陵扎花进行点评,策划开展大型活动,扩大高陵扎花在全国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