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在2010年5月份出版的图书作品,作者是罗军风 。
- 中文名 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
- 定价 55元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罗军风
- 出版时间 2010-5-1
内容简介
"春秋左传学"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显学,更是清代学术史上的一大显学。
作者简介
罗军凤,女,1971年生,湖南邵阳人督格单培,文学博士,现为西安交通来自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仍曲宁研究领域为《左传》学术史,已在《文学遗产》、《汉学研究》、《史学者协适三宽吸史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求索》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
目录
序
绪论
一、来自清代学术史研究的方法论:"内在理路"说辨正
二、清代左传学的内在理路:义理追求
款别该验妒西已既必皇三、清代春秋左传学的发展阶段
四、清代春秋左传学的特点及其评价
第一章 清初经学的复兴与《左传》经学的建立
第一节 清初经学的复兴
一、明清之际学者的反思
二、清廷对360百科经史实学的提倡
第二节 清代《左传》经学与科举制度
一、清廷对胡传的态度
益试叶克源跑武 二、清廷对《左传》的态度
第三节 清初民间《左传》经学的确立
一、广辑传注各特建解经,杜宋儒解经之空疏
二、以事解经,弃义例解经之穿凿
三、古福官硫事一字褒贬:《左传》义理,去或是留
结语
第二章 乾嘉汉学与《左传》作打玉经学(上)
第一节 治学方法:从广辑传注到专宗重放古注
一、从经史实学到经学独盛
二、以训诂考证推求义理
三、惠栋、戴震基维似画南点更院于古训治经的相互认同
四、训的打哥使概亚没素具称诂考证的方法与课题
第二节 惠栋与乾嘉《剂左传》经学的兴盛
一、古训不可改,经师不可废
二、《左传补注》的成就
三、惠栋对清代经学的贡献及其评价
第三节 镇式改露备距武乾嘉汉学学风之下《左传》杜注的命运
一、杜注引文不注出处,不合清人学术规范
军停记散敌界协下构二、杜注恪守《左传》"家法",煤妈鲁是确映味鸡手菜家不与清儒兼采三家的治经方法相合
三、杜注孔疏维护的学术体系("疏不破注"),不合清人注疏原则
四、杜注对《左传》义理的阐释疏穿失,终致清儒群起而反之
五、坏居其配杜预改写经传体例,不合乾嘉洋史翻望汉学"复古"的趣味
六、杜注的文字训诂经清儒补苴更趋完善
结语
速明百卫情错告准 第三章 乾嘉汉学与《左传》经学(下)
第一节 乾嘉汉学学风之下《左传》经学的成就
一、义理追求的目标之下,各种实学研究课题的提出
二、《左传》实学考据物质条件的充足
三、乾嘉道河两判汉学学风之下《左传》经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 刘氏家友甚族的《左传》研究
一、古文经师的家学渊源与社会环境
二、刘氏家族对《左传》旧注旧疏的整理工作
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的三方面成就
四、除纠正自身古文经学的内部偏颇外,兼顾与公羊学的论争
结语
第四章 嘉道之际《春秋》经学的转型与《左传》经学研究的新趋向
第一节 庄存与与《公羊》经学的兴起
一、庄存与与今文学经师刘逢禄的关系之澄清
二、宋学经师庄存与《春秋正辞》义理阐发的不入时流
第二节 刘逢禄与《公羊》经学的兴盛
一、刘逢禄的家学渊源
二、今文经师的态度
三、《左氏春秋考证》的方法论
四、刘逢禄《公羊》学说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节 今文经学既兴《左传》经学研究的新趋向
一、公羊学渗透到各门经学当中,左传学重提义例
二、今古文之争中,学者汉宋兼采,阐发微言大义
三、今文经师对《左传》的态度演变
四、晚清《左传》经学兼采今文学说
五、论《左传》之传《春秋》及《左传》的授受流传
六、乾嘉汉学的承继与发展
结语
第五章 晚清《左传》经学的结局与出路
第一节 刘师培的春秋左传学
一、刘师培的春秋左传学研究与家学
二、刘师培与今文经学的论争及其学术成就
三、刘师培春秋左传学的贡献与地位
第二节 章太炎的春秋左传学
一、章太炎的师友传承
二、章太炎《左传》经学的演变
三、章太炎对今文经学的反击
四、章太炎对乾嘉汉学的超越
结语
第六章 清代《左传》评点学--《左传》文学研究的范式
第一节 清代《左传》评点学概述
一、清代《左传》评点学著作概述
二、清代《左传》评点学的特点
三、清代《左传》评点学发展概观
第二节 《左传》的古文评点与经世之风
一、魏禧与王源的古文评点
二、《左传》兵法的评点
三、在朝者的古文评点
第三节 《古文渊鉴》与《左传》评点之盛
一、《古文渊鉴》及其风从者
二、方苞的古文"义法"理论与《左传》等史传评点
第四节 《左传》古文评点的另类--金圣叹与盛大谟
一、金圣叹的《左传》评点
二、盛大谟的《左传》评点
结语
第七章 回归原典:《左传》与春秋学源流--《左传》的性质之探讨
第一节 《左传》"经"、"史"概念的辨正
一、《左传》"经"的概念的澄清
二、《左传》"史"的概念的澄清
第二节 《左传》的撰作与春秋学源流
一、古春秋学的特征及流变
二、《左氏春秋》之撰作
三、《左氏春秋》的流传
第三节 《左传》无《春秋》义理的证明
一、《春秋》书法、凡例不关孔子的微言大义
二、《左传》的"君子日"不关孔子的微言大义
结语
附录: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