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是中国湘西边城,与沱江的柔媚水色、古镇王村的绚丽山光相比,大山深处隐藏着的逍遥王城永顺老司别具沧桑和厚重之美。一步步依山而入,时光彷佛也在倒流,亭台楼阁掩映于翠竹碧草之间,雕刻着质朴铭文和美丽花纹的残块河特危轮刘七阳逐石干净而纯粹地躺在深山中。当这座曾辉煌了800余年的土家族土司王城终于清晰出现在眼前时,观者无不受沉到震撼,尽管它一副遗世而独立的姿态。
经中国国家考古专家认定,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是当代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来自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360百科界遗产名录》。
- 中文名 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
- 遗址总面积 25平方公里
- 时 期 土司时期
- 地理位置 湘西州永顺县灵溪河畔
历史溯源
湖南永顺土司城是中国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1995年至今,湖南省考古所先后3次对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证实,彭氏世袭溪州刺史(元朝改为土司)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归流",世袭二十七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历经后梁、后唐、来自后晋、后汉、后周、宋、元、势财南印回明、清9个封建王朝,历时818年;初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360百科、滇等地。

面积布局
核心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宫殿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八大功能区;布局合理,建筑精巧,功能完善,祖师殿、玉皇阁、文昌阁、土王祠、子孙永享牌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墙、遗址排然石美府查列水系统、碧花山庄、德政碑、钓鱼台、观猎台、练兵场等历史遗迹丰富。老司城既是静止的文物,又是活着的文化。据统计,土家族十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家毛古斯舞、酉水船工号子。
灵溪边城
清澈超视土练缺回花的灵溪河自北而来,如同一条飘逸的玉带。碧绿如丝般的灵溪河畔,有"五溪之巨镇"、"郁郁乎百里之边城"--老司城。据《永顺县志》载,老司城简称"司城",也称福石城,是历代湘西土家族政治文化中心。从南宋绍兴五年(1135 年)到清雍正四年(1727年),老司城为永顺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湘西土家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历经23代土司们的不断精心营造,有过近800年辉煌鼎盛的历史。
老司宣食城建在地势极峻峭的山地之上,依山傍水,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是灵溪河上的木桥,易守难攻,实现了自然地形与军事防御的完美融合。在长达800年的岁月里,老司城一直是一个孤独而逍遥的城池。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封少数民族地方世袭首领、统治当地百姓。土司王除了承担贡赋和征徭,一听却础探演景心图关时民切军政事务皆由其自治。土司王朝执行"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土司王由家族世袭,父子或嫡兄弟相传。渐写术无论中央王朝如何改天换日,老司城中的土司王始终过着华美日子。正如清代文人彭施铎《竹枝词》所描述的:"福来自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360百科摆手歌。"
老司城分内罗感继流呀句城和外罗城,拥有东南西北四城门,城内鹅卵石嵌砌路面,八街九巷纵横交错。不仅有金銮殿、紫金山陵园等诸多建筑,还必续源还乎末零费缺势建立有土司享乐的凉洞、热洞和遍布地下的密室甬道。鼎盛时期,老司城人户稠密,故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记关找转载。随着"改土归流"的巨变,岁月的流逝,司城虽然失去了昔日辉煌壮观的风貌,但祖师殿、玉皇阁、雄狮报钟、德政石碑、翼南牌抗换演传重黄星政坊等建筑依然风韵犹存......。
彭氏碑坊
判卫鲜差优 据史料记载,彭氏司治始于公元910年,公元939年溪州之战后,溪州刺史彭士沙烟香啊守课距燃道倒愁与楚王马希范达成和平协议章田军片,并立盟约于铜柱。彭氏土司王朝历经数个朝代,共计28代35位土司,鼎盛时期辖日20州,势力范围涉及湘鄂川黔等地。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朝廷改土归流,彭氏土司移交政权,长达800余年的土司王朝至此结束。永顺彭氏土司对湘西一带的影响至今犹存,沈从文在《湘西》题记中如此写道:"土司制度是中国边远各省统治制度之一种,五代时马希范与彭姓土司夷长立约的大铜款身协柱,现今还矗立于酉水中部河岸边,地临近青鱼潭,属永顺县管辖。酉水流域几个县冲周功就需根知分,至今就还遗留下一些过去土司统治方式,可作专家参考。"
彭氏家族有英豪君王,也有碌碌无为者,但大部分土司都喜欢以各种指烈也范想促克形式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纵使在如水般时间的洗礼下,依然有一些石碑、牌坊、宗祠等留存下来,见证着往展条昔的历史。
彭氏宗祠位于老司城中心,在土司寝宫的后面,内供历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还收藏了历代土司制定的三纲五常法谱。彭氏宗祠为明万历十九年(15兵年91年)第24代作病矿府确书半却么概某土司彭元锦任宣慰使时所建。从祠堂大门直到正街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官道,要经过四个平台和五段石阶梯30余个石级,逐步高升显出一种威严的气派。祠堂门口有一对石鼓,每只重5000斤,民间传说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噶巴从离此百多里的五官坪一手提一只提来的。祠堂前还有三棵古老的桂花树,据说是土司时代栽植的,现在这些桂花树依然葱茏,每当八月桂花盛开时节,司城处处桂花漂香。
翼南牌坊位于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书院的雅草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系为表彰26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年(1954年),年仅18岁的26代土司彭冀南,率5000名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1900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翼南石坊因饱经风霜显得比较残破,但还是被土家族的儿女继承下来,视若珍宝。与"子孙永享"石坊一样流传下来的,还有土家族最为隆重热烈且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赶年"。"赶年"就是"往前赶一天过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当年,当让彭冀南率部出征的圣旨传到土家族山寨,正值年关。彭翼南决定,提前一天过年,让土家族子弟过完新年再奔赴前线保卫海疆。于是,这一习俗被传承至今。
土司德政碑立于司城衙署遗址左侧,由青石雕凿而成。碑高2.7 米,宽1.2米,腹背刻字,上有石帽盖顶,旁扶石柱。此碑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月永顺土官为永顺等处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颂德而建。碑头篆书"甘棠遗爱"四字。正碑两侧有一对联:"一片石铭恩德厚,千秋歌颂山河新"。正中刻有"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中涵德政碑"。碑文记述了所辖四州、58旗、380洞军民以及苗寨讴歌彭泓海德政以及土司统治信条,还出现土语官名、洞名与人名。碑文的书法与史料价值都很高。彭泓海是第34任土司。康熙十九年,清廷追剿反叛朝廷的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吴退处辰龙关,辰龙关位于常德与怀化的交界地沅陵县官庄镇境内,是由京都通向滇、黔、川等地的必经之道,地势险要,清兵久攻不下。彭廷椿、彭泓海父子率3000土兵参战,攻下辰龙关,康熙龙心大悦,授彭泓海永顺等处宣慰使,并总兵衔。
与进取型的先祖不同,湘西末代土司穷奢极欲,在"改土归流"的浪潮到来之前,永顺土司内部的统治已如大厦将倾,繁华数百年的老司城终于末落了。
建筑遗址
清代雍正初年,"改土归流"的政策一出,全国2000多个土司政权末日来临。永顺土司王成为流官,繁华的老司城也渐渐废弃。历经200年沧桑之后的老司城,如今已成为永顺县麻岔乡的一个小村,村中尚有几十户人家居住,城内的宫殿木楼、城墙和祠庙等建筑虽然萧条,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古城昔日的雄浑气势。
老司城遗址核心区域约30平方公里,地上地下文物遍布。土司内宫、寝宫、乐宫、地宫、御街和城墙、城门、烽火台、摆手堂、演兵场、土王祠、祖师殿等,建筑格局完整。祖师殿、摆手堂等至今仍然是土家族的纪念碑性建筑,与老司城一起构筑了土家族群的集体记忆。
祖师殿位于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于明代。正殿柱大数围,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迹,堪称奇迹。此殿占地58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长17.5米,宽13米,高20米,全木材结构,永34根大柱支撑屋顶。柱础用双叠圆鼓式,殿脊殿檐是图案精致的陶砖陶瓦。殿中金柱前,砌有神龛一座,上供祖师神象。殿宇斗拱雄伟古朴,梁架结构颇为特殊,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司城依山傍水,后有四面山脊为屏障,前有灵溪河为湟濠。城内沿河而下分布着宫殿区、衙署区、居民区、教育区、墓葬区和宗教祭祀区,这些区域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街巷、道路和河流彼此串联、随形就势,构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色宜人的山地城市。城址中的彭氏宗祠、玉皇阁、文昌阁、子孙永享牌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古城墙、古街道、排水沟渠、土司墓葬群等仍然可见,是中国西南山水城市的优秀范例。
老司城围遗址共23处,主要有休闲遗址、军事遗址、宗教建筑和宗教遗址,以及连接着些遗址的古道路。休闲遗址有碧花山庄、钓鱼石台、石刻题记等;军事遗址有钦监湾遗址、查老院遗址、谢圃公署等;宗教建筑有祖师殿和玉皇阁,宗教遗址有观音阁和八大神庙等。这些外围遗址连同山水环境,烘托着中心城址,体现了政治与军事、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权威评价
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理事会理事长张忠培说:"老司城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古文化遗存。老司城遗址及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中国土司制度及区域民族自治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我们世界文化遗产还没有这种类型的,这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类型。"
申遗成功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申报成功,表明"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权威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土司遗产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本次申遗的"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三处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位于土司地区与中央政权主体地区地理和文化最前沿的交汇地带,属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复合区域,是中国土司遗产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