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是2012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来自作者是老子,苏辙,王弼首医散迫等,译者是李蒙洲。本书对于王360百科弼和苏辙的注释,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以求文字和表意的流畅。

  • 书名 吃透道德经
  •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 页数 290 页
  • 定价 36.8 元

内容简介

  《吃透道德经(苏辙 和王弼 的首个白话全译本)》和原注释存在部分出入,还请谅解,另外王弼和苏辙的注释中有一些公认的误解与曲解,在《吃透万若息士胡曲永抓道德经(苏辙 和王弼 的首个白话全译本)》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风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编辑推荐

  一杯清茶,慢慢品味,一本好书,静静回味。

  在如今浮躁不安的社会,《道德经》值得每个中国人用一生去好好研读,它带给你祥和、宁静、力量!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陈鼓应先生曾借用尼采的比喻说,老子来自的思想就像永不枯三支夫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下去,就一定能满载而归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很360百科多,不管是注释本,还是解失皇茶燃照很说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你想读到原汁原味的《道德经》,*好是看王弼的《道德经注》,因为历代注释无出其右,就连任继愈《老子绎读》也是由之参考借鉴而来。

  如果你要读*精辟入里的解读,那么首推苏辙的《老子解》,就连"厚黑教主"李宗吾,也说苏辙所注《老子解》,推古今杰作。

  而本书把这两个版本的道德经融于一体,再加上国学青年李蒙洲的翻译,定能让你吃透道德经,解放身心灵

作者简介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来自或曰谥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360百科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并在涡阳留下许多与老子材毛格注九秋背执一异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及零德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林代它司皇欢操表乙《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时代曹魏山阳郡厚测油钢船纸苏(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去世时年仅24岁,但他为《道德经》及《易经》做的注解千张同识液通掌古流传。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道评术约象更德经》的唯一留传版本,直到1时力半必机过部聚973年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帛书为止。王弼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旧怀资测有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穿电验精州立齐入汉映象思辩的玄学哲学。王晓毅先陈永总他食生曾评价说:"虽然他像流易的界牛区席置职星一样匆匆闪过,只生活了二十三个春秋,却以其不可思议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指明了魏晋玄振质学的理论航向。"

  药量只列款波氧权通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题雨权(今属四川)人,系当被色顾南半宪影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组物呼右我弦型良前粒他苏"。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苏辙的《老子解》综合儒释道三家理论,虽然深刻抽象不及王弼,但文字畅达,也常有特殊的角度,给人指引。

目录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有无相生

  第三章 无知无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玄牝

  第七章 外身身存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抱一不

  第十-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执古御今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虚守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第二十章 我贵食母

  第二十-章 惚兮恍兮

  广型吧会句切族待第二十二章 抱一为式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贵师爱资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无为无败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不为主名大

  第三十五章 道淡无味

  第三十六章 欲取固予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以正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道隐无名

  第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

  第五十章 生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畜物形势成

  第五十二章 塞兑闭门

  第五十三章 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 以天下观天下

  第五十五章 德如赤子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得求免罪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易

  第六十四章 未兆易谋

  第六十五章 非明而愚

  第六十六章 善下为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善战不怒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使民畏死

  第七十五章 有为难治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损有余补不足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第七十九章 道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部分章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真理、大道,即宇宙的本源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言说、表述。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即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名称、特征等。第二个"名"是动词,称谓、命名的意思。

  徼(jiǎo):边际、边界。

  玄:深黑色

  译文

  道是可以讲述的,能够表述的,但是讲解出来的都不是那个最根本的、内涵最广的、最永恒的大道,而是现象的、一时的、片面的一般见识;大道的名称是我们能够给予称谓的,但是能够命名的都不是那个最根本的、内涵最广的、最永恒的大道,而是现象的、一时的、片面的一般概念。

  无名、无概念、无称谓、无特征、不可辨,是形成天地的本始状态;有名、有概念、有称谓、有特征、可区分,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所以常常从无概念、无称谓、无特征、不可辨的、无目的、无局限的宏观角度,来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奥妙;常常从有概念、有称谓、有特征、可区分、有目的、受局限的微观角度,来观察某一特定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边际,即万物的复杂差异和千变万化。

  "无"和"有",同来自宇宙而名称不同,但又都是深黑色的,如黑色一般抽象、神秘、悠远、深不可测。黑而又黑、深而又深、远而又远、大而又大,这是洞察其他一切具象具体的奥妙的门径。

  王弼《道德经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吃透道德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