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嘉峪关散记》是网络作家木末之风所写散文。
- 作品名称 嘉峪关散记
- 作者 木末之风
- 文学体裁 散文
- 书籍简介 走笔祖国山川,反思祖国历史
最早知道安西这个地名,还是缘于孩提时候,跟着邻居家的老秀才诵读唐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迎签蜜一诗,可以说早受看喜深下度致斗天卷相已烂熟于胸,但对其诗所描来自景色,所抒情怀却不甚知晓360百科,虽也能说出一二,境但因"安西"及诗中所述"渭城"、"阳关"都房根队不曾见,说来也觉心中没底。
出星星峡,走柳园,就到了去嘉峪关及安西的岔路口。因急事在身,无暇转道安西以及再远一些的敦煌、阳关,心中甚感遗憾。好在回来时,还要路经此地,解土移操田效眼杂尚有弥补的机会,因而也就作罢。
道路两边大都是濯濯童山略情唱红,单调而荒凉。在这样的路上行驶,司机极易疲劳和烦躁。也许正是技至费除上龙更棉浓空出于这种考虑吧,在路旁,每隔一二十公里,便有一个高高的台子,上面是一辆被撞或被烧得不成样子的小汽车的残骸,有的还写着"超速行驶院独上宗变证解反段等于阿备寒自杀"的标语,让人看了心有余悸,但精神也随之一振。解除司机的疲劳,提高驾车人的警惕,这也不失最为直观而又有效的警示方法吧。
中途要经过大名鼎鼎的玉门镇,但从地图册上看不远处还有一个玉门市,不知"春风不度"的"玉门关"与此两处有什么瓜葛?要不怎么也都叫玉门呢?
中间经过且最发人深思的,是一两处古代城市的遗址。经过不知多少年的风吹雨打,遗址只剩下坚实针执阳硫殖至半贵型副地的夯土地和一截截已看不出究竟是什么的土堆,让人置身这些土堆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额核答参航制课三-是悲哀还是好奇?是失落还是疑惑?好像都不是,好像又都是。好在植助半轴县脚械关并不知晓这遗址的名字,否则又要害得我去翻职次一阵史书,为这个城市的兴衰发一通无端的感慨了。
这别扭的滋味还未让车外的寒风拂去,前面忽又出现了一处人家。尤其让人碍眼的是那一处新建的什么"西域文物民俗展"之类复营场团曾材划力植哪判的土城,因在全国各地见惯了这态否证注三放氢率失乱例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恶作剧,拿了发展旅游的幌子,人造一些沙弱备七率跑助较盐旧所谓的文物及景观去蒙远来的游人,所以也没放在心上,更不值得花费时间去电字看,只是在车上凑车放慢了速度那一阵子,瞥了几眼,便催司机老李,继续桨陵举屑前行。
又经历了同先前所见的荒山、戈壁别无两样的一段异花承包翻路程,在正午时分,我们到了嘉峪关--这万里长城最西的尽头。
在此之前,我曾在一九九五年的五月来过这里,因协榆龙而没有了练资评给己析初来时的新鲜感,只是故地重游罢括超原容题由了。但是同去的老马和老黑却兴致特高,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
在售票处的文物商店转了转,未发现什么稀奇的东西,只是一些仿制的铜车马与劣质的夜光杯,还有到处都能看到的廉价而又粗糙的所谓的纪念品。于是便沿着不知多少人走过的旅游线路走了去。只是在悬有"天下雄关"匾牌的城楼前逗留了一会儿。然后顺着缓缓的坡路爬上了城墙内那一片空地。在旅游旺季,这儿是一个骑马射箭的跑马场,周围除了商店外,就是卖廉价玩意儿的小摊儿,旁边还摆放着几副武士或将军的服装盔甲,还有几副应景的弓箭,供好奇且好事的游客装扮留影,权当让那些或魁梧,或瘦小的八方游客领略一下做古代将士的滋味……偶有几位不甘寂寞的游客,还真的骑上那虽装扮鲜艳却瘦骨嶙峋的马儿溜达上几圈,但终因骑术不精而丝毫显现不出古代将士驰骋疆场的威风,反而让围观的人觉得滑稽可笑……
今日的嘉峪关,让人心动和思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撇开了吵杂喧嚣,乱窜乱爬的游人,单单品味嘉峪关,无论是整个关城精巧的设计,还是一丝不苟的施工,还是那威震西域的气势,都让人肃然起敬。南面是绵延起伏的祁连山,北面是逶迤相连的龙首山,马鬃山,而嘉峪关恰好坐落在嘉峪山的西麓,整个关城呈梯形,周长七百三十三米,面积三万三千五百平米,城墙高十米,垛墙高一点七米。两侧的城墙横穿戈壁,与南北山峰相连。就在这三山之间,扼其要冲,雄踞河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不愧为"天下雄关"的赫赫威名。漫步关城,手抚垛口,看城内,沉着威严的将军府、关帝庙与不多的几棵老柳树默默相对;望城外,茫茫无边的戈壁滩与艳阳天为这"天下雄关"张开了气势恢弘的背景。内心感触良多,酸楚良多。在这儿,脚店你可以听到"一块砖"与"燕鸣石"的传说,体会到这"雄关"威武壮阔以外的另一重茅渗局种情愫。如果问:在嘉峪关,是什么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话,我的回答是--嘉峪关城门外墙体上那累累的伤痕。
那是古代无数出关游子用石块扣击的结果。据说此地有"出了嘉峪阿船颂关,两眼泪不干"的谚语,颇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味道。相传,当年每一个出关人,在出了关门,除要长时间的伫立遥望家乡外,有一件事是他们万万忘不掉的。那就是从关外戈壁滩上捡起一块石头,郑重其事地朝城墙掷去,如果有回音,那就有生还故乡的可能,否则,就可能要客死他乡了。难怪人们要"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呢!这同远渡重洋背井离乡的华侨临行前要揣上一把"乡井土"不是一样的情怀么?
今人是没有这样复杂的出关心境了,因为时代毕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每到这儿,都要拿起几块石头朝那原本伤痕累累的城墙掷去,于是,嘉峪关依然要承受着没有离乡之苦的儿孙们游戏般的耍弄。于是精明的商家,便在这上面做起了文章。在靠近嘉峪关出口的地方,大讲特讲投掷石块的好处,可以预知吉凶,可以保佑平安……然后,就给来此旅游的游人办起了"出关护照"。像荣誉证书一样,上面除了要游人亲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外,商家还要利用先进的电脑成像技术将你的影像印在护照上,再在上面加盖"嘉峪关督护将军"的大红关印,让你颇有一种郑重其事的感觉。虽明知是商家挣钱高招,可又乐此不疲,真可谓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转了半天,所有的人都感到有些困乏。老马与老黑要去商店卖什么东西,司机老李将空的矿泉水瓶子随手丢在地上,在那儿一个劲儿的看天。我便坐在"嘉峪关记"与"威震华夏"两块碑刻间的阴凉里,调整砰砰直跳的心脏,梳理乱七八糟的思绪。不知是故地重游,还是因为一路上行色匆匆,或是周围多了不该有的商家,或是游览间听到的都是牢骚抱怨,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初到嘉峪关时的激动与振奋,仅有的一点自豪与兴奋,至此也大多消逝殆尽……
长城与嘉峪关,早已失去了其固有的作用,人们凭吊的也仅仅是他过去的辉煌,回想的也只有这个雄关给我们民族带来的自豪与荣光。然而,同样是嘉峪关里的关帝庙以及那块"文武圣神"的匾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少关注。来嘉峪关,游览什么,凭吊什么,汲取什么,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几乎都是一片空白。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杰出代表之一的长城嘉峪关,应该让我们珍惜的究竟是什么?又有几人能够明了?他"文"的博大精深与"武"的威武不屈,又有谁乐意继承、发扬与广大?有的只是急功近利与唯财是取,毫无节制的开发与利用,使所有的古迹都变成了可以无限索取的摇钱树,仿佛他既不属于前人,也不属于后代,只是属于我们自己。于是,可以毫无顾忌地将他所有的价值都统统榨取干净。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很难说,若干年以后的嘉峪关,不会成为路边那面目全非,只是一抔黄土的遗址。
想到这里,不由得让我联想起国外有关古迹保护的一些报道。西方所有的发达国家,早就明白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道理,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至少是没有像我们如此的让祖宗留下的遗产"超负荷服役",更不允许将所有的古迹都当作商品慢慢的"分割零售"。虽然没有到过多少国家,但是看到的,却只在我们的国度里,就连佛寺、道观也都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超市。甚至出现过,在孔庙里撒尿被抓住罚款,管理人员因找不开零钱而让被罚人再撒一次的笑话。历史久远的文明古国呀,为什么您如此的多灾多难?您的儿孙可以为您创造无数的奇迹,但是,为什么不能呵护好您留下的遗产?您的多少珍宝不是毁在强盗的手中,而是由自己的子孙亲手葬送?尽管您有六千年的积淀,但我不知道您还有多少家底,可以供儿孙们糟蹋?
回首仰望,那干打垒筑就的城墙,早已是皮肉剥离,瘦骨嶙峋,在毫无遮拦的阳光里,默默伫立。在蓝天白云、群山戈壁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孤独与苍凉。岁月给他的苍颜,他无怨无悔;但是,无数儿孙强加给他的重负,他又能忍受几时?
走出嘉峪关,天色尚早,我们便决定继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