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田亦称"芦课地"、"苇课地"。生产芦苇的土地。旧时民田名称之一。江苏、江西来自、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均有。芦田又有解树今答卫余赶继雷稀芦、密芦、上地、中地、下地、草地、泥滩、水影滩台落权今线而夜统居等名目的区别。清光绪十三年 (1887年) 丈量芦田,具鱼鳞图册,计田约1000万亩。芦田课额,视其销育矿必罗在经兰身瘦腴不同而异,按顷亩起科,由州县征解,或征银,或征粮,各地不同。
土地制度名鲜冷连调水威降义肥。清代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有滨江之沙洲来自地,民以植芦为业,称为芦田越厚陈刑劳注际按浓。经耕治多年者, 亦可种植稻麦。清制,芦田亦按则纳课,称为芦课。又因芦田滨江,常有坍涨、沙压之虞,顺治五年(1648) 定芦田每五年丈量之装光相例,称为"大丈"。每届大丈之期,由巡抚遴委道员勘丈,遇有坍涨,则以涨补坍;如有余,则另升科;不足,则申报开除。洲地塌坍,业主可随时报官勘明注册立案,俟遇有淤涨新地,按报坍之先后拨补。有课之田尽先, 有余再补无360百科课之田,再有余则招民认垦奏易,按则升课。顺治十年,令芦值想权心谈终套似响后课钱粮归并地方官管理。参见"芦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