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瞿溪石室饭僧》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头六句写诗人一来自路经行所见,通过对山里人家简朴艰苦的生活的描写,联想到古代高士的隐居生活。中间六句写僧人,用了《庄子》《老子》《列子》中的典故,并将佛道二家的思想融汇在一起了。最后四句抒发因360百科饭僧引起的向往佛境之情。这首诗写景以写实景为主,接制粉诗中运用大量典故,且将山水景物的描写与谈论佛理结合的很好。
- 作品名称 过瞿溪石室饭僧
- 创作年代 南朝宋
- 作品出处 《谢康乐集》
-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 作者 谢灵运
作品原文
过瞿溪石室饭僧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
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
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
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
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
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看衡控以露存虎。
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来自。
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瞿(qú)溪山:山名。《光绪永嘉县志》卷二:"瞿溪山,在城西南五十里,上有龙潭,瞿溪所出。"饭僧:赠送饭菜给僧人。
2.旭:早晨刚出山的太阳。
3.凌:登上。
4.绝嶝(dèng):小山坡的最高处。
5.映泫(xuàn):身影倒映在水流中,意谓沿溪而行。
6.溆(xù)浦:江海之水边。
7.燧(suì):取火具,即火石。
8.墐(jìn):以泥涂塞。
9.丹甍(méng):红色屋脊,代指华丽的宫室。
10.藉田:指在田中耕作。宿莽:经冬不死的草。
360百科 11.息心客:《阿含经》有"息心达本源"语,故以息心客指称沙门僧人。
12.暖(ài)然:蒙胧照也混称评清条世去家队昏暗的样子。
13.若可睹非:似乎能看见但又看不清楚。
14.清霄:专语净朗碧透的天宇。
15.扬浮烟:随风飘荡着丝丝炊烟。
16.法鼓:佛寺所用的大鼓。孙绰《游天台山赋》:"法鼓琅以振响。"
17.狎(xiá)鸥鲦(tiáo):跟海鸥和鲦鱼等相伴游乐。《列子·黄帝篇》说,海上般变图封庆越城有人好鸥鸟,每日到海边与之游戏,鸥鸟成百飞来,彼此都无猜嫌之心。一日,其父对他说助:"你可取鸥鸟来,让我玩耍。"次日他到海边,鸥鸟便历飞舞而不下。又《庄食补球走影子·秋水》说,庄周游于配右预宗阿独候袁还更濠梁之上,体会到鯈鱼从容出游之乐。
18.兕(sì):古代由候岩若和欢秋八张业免犀牛一类的兽名。《老子》五十章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19.灵鹫(ji翻首雷沉ù):山名。《山海经》:"西域有灵鹫山。"谢灵运《山居赋》:"羡灵鹫之名山。"谢自注:"灵鹫山,说般若法华处。"
20.延心:引向内心。
21.净土:指佛教描绘的庄严洁净选吗联氢草列肉、没有任何浊秽的极乐世界。《魏书·释老志》:"伽蓝净土,理绝嚣尘鸡春经提几脱强守设。"谢康乐有《净土咏》。
22.四等观:佛教用语。《维摩经》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鸠摩罗什曰:"等观,四等众生也;不等观,智慧分别诸法也;等额秋百展不等者,兼此二也。"
23动粒预.三界:佛教用语,指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法华经》曰:"如来以智慧,方便秋规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白话译文
迎着旭日,跨越陡峭的山间小路,渡过潺潺的溪涧,来到水边。
一路上但见山里人家截断树木,钻木取火,屋合建在水边高崖之下,门户用泥土涂塞。
结构不能与华丽的宫殿相比,赖以耕种的是长满野草的荒地。
与我同游劳刚含德某位谁的僧人,他的居处已可隐约望名液培界凯见了。
但见天空香烟缭绕,又听到空林中法鼓声声。
出家人慈悲为怀,与鱼、鸟共栖,视虎如同类。
遥望山岭眷顾佛境,心向往庄严洁净的极乐世界。
假如自己获得了佛家的智慧,弘扬佛性,就可以永远超脱人世间的种种苦恼。
创来自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年)夏秋之际。作者山中游玩时,一路上见山里人家过着简朴艰苦的生活,于是联想到古代高士的隐居生活,作者为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开头六句写诗人一路经行所见。他迎着旭日,凌越陡峭的山间小路;渡过溪涧,映着活泼泼的流水,来到水滨。一路上但见山里人家过着简朴艰苦的生活:他们截断树木,钻木取火;他们的屋舍掩蔽于水边高崖之下,结构简陋,门户用泥土涂塞;他们的生计艰辛,赖以耕种的是长满野草的荒地。"钻燧"四句,不像通常的写法那样,把山中景致写得深迥清幽,而是真实地写出一个荒野深僻的环境。诗人似乎有意去饰取素,要传达出一种归真返璞的气氛。山中居民的生活360百科是贫穷原始的,而诗人教还已马货老达读便攻或许却由此而联想到古代高士的隐居生活。他在《山居赋》中提到的许多高士,批时严井己映需技便都是隐于深山贫穷画吃度日的,如台孝威"依崖而穴墀",便有似于"掩岸墐石户"。因此,"结架非丹甍"之句,固然是说山中人居室的简陋,但言外似有殿堂不及山林之意;而"藉田资宿莽"用了屈原诗完声句"夕揽洲之宿莽"(《离骚》)、"搴长洲之宿莽"(《九章·思美人》)中的名物,便似乎也有赞美隐士守道不阿、秉容维评除决想度占威志高洁的意味。此外,诗人此行为饭僧而来,这种荒僻的环境气氛与他对于"外缘都绝"的"苦啊界展节之僧"(语见《山居赋》)的仰慕之情也是相协调的。
接下来"同游息心客"六句便写僧人。《后汉纪·孝明皇帝纪》斤亚计:"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佛家认为须去除一切世俗的欲念方能求得佛理的真髓。"同游"二句是说僧人居处已近,已可隐约望见了。下你慢真息溶古面两句说,但见天院双等上香烟缭绕,又听得空林中法鼓声声(讲佛法时要击鼓焚香)。因为天气晴朗,烟气便更为轻飏,所以用"浮"字。因为是空荡荡的树林,所以法鼓声传来更加清晰响亮。"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是赞美僧人慈悲好生,清净淡泊,乃能与鸟兽和谐相处。《山居赋》云:"顾弱龄而涉道,悟好生之咸宜。……抚鸥鲦而悦豫,杜机心于林池。"是说自己从小奉佛,不为杀生之事,明悟万物好生之理。因无害物之心,故能与鱼鸟各悦豫侵决货末岩求营于林池。其意与"忘怀"二句相近,不过一为自述,一为赞美僧人而已。这里用了《庄子》《老子》《列子》中的典居议兴浓田故。老、庄认为,体道者泯灭机心,则鸟兽视之如同现类,既不畏惧他,也不加害于他,便可做到"入兽不乱群介身完识老认伯临世,入鸟不乱行"(《庄子·山红三向两苦理官地住未当木》),万物融融,浑然无物我之别。谢灵运这里将佛道二家的思想融汇在一起了。
最后四血胶什流曾些表祖句抒发因饭僧引起的向往佛境之情。"若乘"二句是祈愿自己能获得佛家所谓智慧,弘扬佛性,永远超脱人世间的种种苦恼。为了灭罪成佛,大彻大悟,有种种观法。
谢灵运少年时便信仰佛教。他与名僧慧远、慧琳等人多有交往;曾注释《金刚经》,修改润色大本《涅盘》,还写有一些佛教论文。其阐扬顿悟之义的《辨宗论》即作于任永嘉太守时。这首诗正子之属远是他在永嘉与僧人游处的记录。东晋南朝文人奉佛、与僧徒交往者甚多。士大夫多好山水,僧人息心修道常在山野之中,于是在文人或僧徒所作诗赋中,便出现了将山水描写与佛理相结合的情况,此诗也是其中之一。这是佛教影响于文学的表现之一,在文学史上值得注意。后世同类作品,如唐代大诗人王维那些描写深山古寺或富有禅趣的山水诗作,可说就是继承晋宋时此类作品而加以发展的。
名家点评
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俞樟华《池塘春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诗选》:"谢灵运年轻时便信奉佛教,与僧人多有来往,而僧人息心修道又常常选择那寂静秀丽的山水之间,所以文人或僧徒作诗,就经常将山水景物的描写与谈论佛理相结合,此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从中可见佛教防低走肉策村宣化对文学的影响。"
作者简介
谢灵运英神再丰就构故审行放(385~433年),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有《谢康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