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上庸镇,是修建潘口水电站后形成的库塘湿地,2011年12月被省林业厅批复为省级湿地公园 。
- 中文名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 行政区类别 湖北十堰
-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中
- 面积 3255.2公顷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距竹山县城13公里,规划建设总面积3255.2公顷,规划建设水上游乐园、观鸟台、多功能服井后排务区、科学实验区等相关景点。
湿地科普馆
总体布局
整个公园以湿地为主题、以水域为中心,形成"五区三廊一园一所"建设格局。一是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通讯方便,公园周边集片镇及要道设置功能服夜停真朝住用品压益苦务区;在自然景观景点多、地形奇特、森林植被独特、树木要素密集、动物种来自类丰富及活动频繁360百科、历史文化底韵深厚的什单氢点设置游览活动区;在功能服烈以节务区设置科普教育区;在生态文化积淀点,设置湿地文化展示区;在动植物丰富、湿地生态系统明显地设置湿地生态保护区。
以起持械案华案圣水湖湿地公园为背景,以湖水面鱼话算程沿可钢轴拿袁为载体,建设中轴线生态文化旅游水上蓝色廊道;以湖周围湿地和湿地向旱地过渡带为载体,建近环湖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廊道,以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载体,建远环湖绿色廊道。
充分利用圣水湖湿地公园现有动植物,加上引进新品种的方法,通过训养建设知名度巴高、影响力大的亚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在帮文新集均伯市胞利推斗圣水湖湿地公园内建生物物种科研阶识已离监测所。
五区
建主入口区五个,面积500hm。即潘口电站坝址入口区、溢水珠仙洞入口区、上庸镇入口子兰句酒研区、官渡集镇入口区。主要以导游、美食、运动、休闲、卫生、宜居为重点,建设风格各异的房屋及其它配套建筑,完善区内人工饮水供电通讯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游览活动区:在主入口中心地带建游览活动区五个,面积100hm。主要以家庭式湿地休闲、游览活动为主。按大风景、小景观的设计理念,在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基础上,通过改球条富轴一跟器造风景的地形、水体和植两热府回树木等要素,按照不同的景区、景点,配置不同的森林植被及动物保护景点,增加攀爬等设施,增强圣水湖湿地公园的游客游览活动特色体验。
科普教育区:通过建设多媒体展厅,配以说明牌、图片,以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为主,对广大游客及当地民众进行爱护自然的科普教育,达到增强圣水湖湿地公园特色亮点、增加游客及当地民众湿地生态知识及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实践机会。
湿地文化提倒沉守手城曾愿展示区:挖掘特色景观景点、地域物产和地域生态文化,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经济功能草呢名孩。通过湿地文化展示, 形成齐育动吸异就庆两活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与周边产业协调扬审画发展,创新湿地公园保护利用模式范例(保护-产业互动模式)。
湿地生态保护齐服吧装项须区: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注重水陆关系,改善自然或近自然生态岸线地形与形态、重建水陆过渡带、重视乡土动植物应用、重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植物保护区。充分利用湿地水体与湿地植物的净化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一是利用湿地内6145 hm水域面积,通过放养鱼类、澡类等动植物,建保护引种训养动植物保护、繁育区;二是利用1893 hm鱼塘、低洼滩涂地面积建湿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区;三是利用9196 hm林地面积建旱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区;四是设想建设缓冲带、生物廊道与生物通道,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三廊
通过水上蓝色廊道的建设,使东至深河毛坝-西至溢水朱仙洞-南至官渡新街-北至潘口电站大坝水上旅游,成为鹭舞燕翔、蛙鸣鱼跃圣水湖水上蓝色廊道;通过环内湖绿色廊道建设,使潘口电站大坝-太阳坡-下腰店-朱仙洞-东川-两河峪口-官渡-木棕-吉鱼-九华-深河-红花-潘口电站大坝,成为满目翠绿、鸟语花香的 圣水湖环内湖湿地绿色廊道;通过环外湖绿色廊道建设,使东至木鱼湖(霍河水库)风景旅游区-西至女娲山风景文公旅游区-南至武陵峡风景区-北至郭家山庸文化主题公园、龙背山、莲花寺等景点,成为环外湖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廊道。
一园
珍稀动植物园:利用101 hm荒山荒地和1100 hm农耕地,建湿地水禽栖息地保护、观监及繁育区5处,水生动植物保护、观监及繁育区2处,湿生动植物保护、观监及繁育区2处,陆生保护、观监及繁育区4处,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3处。通过保护、繁殖、引进物种,把圣水湖湿地公园建成野生动植物繁育区,珍稀动植物物种库,生物多样性的展示点。
一所
科研监测所:利用湿地公园水生-湿生-旱生动植物共生共荣的湿地生境类型,建立湿地生态和环境综合科研基地。一是对珍稀植物采取育苗种植,扩大中群;二是对野生动物采用人工繁殖并通过人为保护及训养,增强其野外生存能力。科研监测所建设宗旨,是把圣水湖湿地公园建成生物多样性试点和环境知识研究学习的基地。
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竹山县城西南,距县城上游13km。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和陕西旬阳,北靠郧县和陕西白河,南抵神农架林区和重庆巫溪。处于秦岭地槽,大巴山、武当山地的结合部,跨越东径109°33′-110°26′,北纬31°30′-32°37′之间,是潘口水电站次生湿地。
地形地貌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跨秦岭、杨子两个地层分区,受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影响,山峦起伏,河沟纵横,地形复杂多样,地区差异较大。中部较为开阔,四面环山高起。公园海拔300-1500m之间。主要母岩为千枚岩,沙质千枚岩,灰质千枚岩,重点分布在海拔在500-1200m之间,中基性火山岩,板岩、炭岩、叶岩等,重点分布在海拔在800-1500m之间。
气候特征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属北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经实测和推算,年平均气温在13℃-15.6℃之间。全年一月最冷,七月最热,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均迅速,幅度较大。极端最高气温是43.4℃,出现在1966年7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是-10.4℃,出现在1991年12月26日至28日。
全年日照区在1200-1700h之间,平均每天4.5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50h,日照率为37%。无霜期在154-250天之间,年平均无霜期为246.2天。
生物资源
公园内水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目前仅了解的有菖蒲、水茭白、水葱、浮萍、野芹菜等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主要有大鲵、泥鳅、乌龟、甲鱼、鲤鱼、青鱼、鲢鱼、草鱼、黄尾鱼等;水生鸟类主要有白鹭、鱼雁等。
公园内湿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目前仅了解的有苔藓植物3科4属10种,蕨类植物14科9属5种。湿生动物3科4属5种。湿生鸟类8科9属13种。
公园内湿旱生动植物十分丰富。旱生植物有珍贵稀有"活化石、中国鸽子树、银杏、光叶珙桐、红豆杉、紫茎、山毛棒"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植物9种,主要乔木有33科、68种,其中乡土树种50种,外地引进树种18种。经济林树种主要品种有油桐、生漆、板栗、核桃、肚倍、水棕、柑桔、油茶、茶叶、柿子、猕猴桃等。主要灌木树种有可供编织的杷柳,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具有很好的绿肥使用的紫穗槐、胡枝子等。旱生动物有22目32科计12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3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
公园内特产资源十分丰富。截止目前已查清的有898种,其中:油料类21个品种,麻类19个品种,丝类10个品种,茶类7个品种,糖类6个品种,菜类69个品种,烟类7个品种,果类86个品种,药类546个品种,食用菌类14个品种,芳香类93个品种,杂类20个品种。
公园内畜牧业种类共计23科、85种。畜牧以饲养猪、牛、羊、鸡为主,以养鸭、兔为辅。在畜牧业品种中,有体格健壮、体躯结构紧凑而匀称、耕作拉力大、遗传性能稳定、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产肉性能好、耐粗饲、抗病力强的郧巴黄牛;有体大肉多、性情温顺、好管理的肉蛋兼用的良种鸡竹山大鸡。
水资源
公园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927.1mm,年均上游径流总量56.61亿m。现有水利设施已利用资源0.87亿m,占可利用水资源的1.4%。
社会经济
公园范围总人口87325人,有汉、回、壮、蒙、满等8个民族和睦相处,人口密度125人/km。2009年农村居民纯收入307来自7元,比上年净增2360百科02元,增长6.5%。罗全年外出劳动力0.9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4.28亿元,实现增加值1.11亿复断冲方黄若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8%。农作物播种面积11643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0000公顷,粮食总产量6550吨,油料总产量2653吨。烟叶种植面积1000公顷,药材643公顷。茶叶面积已发展到1500公顷,其中新增投产面积200公顷,特色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出来。
畜牧业2009年实现限现价产值9000万元,同比下降10.6%。生猪出栏5.32万将误围无害头,增长1%;存栏3.93万头,同比增长1%;山羊出栏0.91万只,同比增长5%,存栏0.58万居房酒里重族方阻战市只同比增长3%。肉类总产量动7740吨,比上年同比下降6.7%,家禽出笼8.8万只,同比增长1.1%。
园内换难造林面积900公顷,森林氢罗候针执章减放司组妒覆盖率41.8%散势企背均呀却华治宗帮。木材采伐量为500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000立方米。
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加快。园内农业机械总超传地动力为61891千瓦时。机电渐培优排灌面积4000公顷,当年机耕面积2000公顷,当年机手面积3000公顷。
历史文化
古庸国己斗肥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源唱图群益逐谓将地的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活的载体。据考证,现上庸镇两河口是古庸国都城所在地。古庸国具有千年历史,建于夏商时期,强盛于周,灭于春秋。公元前611年,楚灭庸,始置上庸县,上庸作为郡、县又绵延1500余年。上庸文化是庸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古庸地传说、古庸国历史、文化融合、迁徙文化、农耕文化、庸风古俗及现代十星文明等。上庸文化核心精神在于"尚实、四苏苏崇雅、持中、包容",集中领三讲三镇它精沉建体现在庸人好巫,庸人好乐,庸人好茶,庸人善奕,庸人善筑,庸人善战等。
风景名胜
上庸文化旅游区
秦楚巴交汇地,侵织三千年古庸史。上庸镇是古庸国都层哪百鱼香缺侵批牛济城所在地,古庸国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之 一,有3600多年历史,萌动于夏朝,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附庸风雅"、"庸人自扰"、"朝秦暮楚"等典故均源于此。在庸文化基础上产生的秦院盾督未丰风鸡材巴古盐道文化、码头文化、会馆文化等至今影响深远,三盛大院、黄州会馆乃是见证。
上庸文化旅游区以上庸文化为主题,依托上庸旅游名镇。展示庸文化内涵,传承庸文化精髓,体验庸人生存之道。
旅游区主要景点有:上庸文化博览园、三盛大院、黄州会馆、滨湖休闲长廊、古庸台、生态茶庄、水上乐园、湿地科普馆、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等。
施洋烈士父故居
位于麻家渡镇桂花村施家湾约45公里,是革命教育胜地。
九华山森林公园
位于湿地公园南16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00米,境内不仅植被茂密,景色宜人,置身其中,看林海,听松涛,而且景点甚多,有珙桐林、女儿寨等,是理想的旅游观光休闲避暑胜地。
武陵峡风景区
位于湿地公园南10公里,为地质上著名的青峰断裂带,处于驴头山、四方寨、笔架山三山交汇处。峡内不仅有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真正原型,还有两处开阔的田园村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过着与世隔绝、淳朴自然的农耕生活,即《桃花源记》中秦人所生活的一片乐土。国学大师张良皋教授作诗称赞道:武陵何处觅真源,莫见桃花便泊船。
女娲山风景区
位于湿地公园西39公里,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之地。清《康熙字典》在"娲"字条中解释道:"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并引证《史记.五帝本记》曰:"女娲炼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五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写道:"今房陵上庸界内有伏羲女娲庙存焉,传为抟土造人之所"。女娲山的神奇传说,无疑为湿地公园旅游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