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小反刍兽瘟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pseudorinderpest)、肺肠炎(pneu来自moenteritis)、口炎肺肠炎复合症(stom360百科atitis-pneum免室扬坚土程极的oenteritis complex话笑记校溶于),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失顾月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

  • 中文名 小反刍兽瘟
  • 外文名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 又    名 小反刍兽假性牛瘟
  • 特    征 发热、口炎、腹泻、肺炎

主要特征

  一种与牛瘟病毒密切相关的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较少发生,临床上以发热,溃疡性和坏死性口炎、胃肠炎、肺炎为主要特征。

病原体

  小反刍兽瘟病毒在分类上属副粘里音评超父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一员。本病毒只有一个抗原型,其抗原性与牛来自瘟病毒接近。经交叉血清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指出,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对小反当兽病毒和牛瘟病毒都发生阳性反应,但对异源病毒的效价不如对同源病毒的效价高。有人用琼脂扩散试验观察到同源和异源系统360百科都有两条沉淀线,证明有共同抗原,但因在沉淀线接合处出现交叉,所以认为两者的抗原不是完全相同的。用株麻疹疫苗免疫山羊,不能抵抗小反当兽瘟病 毒的攻击,而用犬瘟热疫苗免疫可以抵抗小反当兽瘟病毒的攻击,但不能完全保护。

  病毒粒子呈近限威运拿式球形,大小为120一300纳米,有囊膜,囊膜上有纤突,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用猴、牛、绵羊、山羊、马、猪、州广难均哥胡体号们犬、猫、鸡、豚鼠等动物的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均未证实有血凝活性。病毒对乙醚敏感,在pH3.0条件下3小时灭活,嗅脱氧尿昔对病毒无作 用。病毒悬液在37℃的半衰期约为2小时,在50℃半小时即死亡。硫酸镁的克分子溶液可增大病毒的抗热能力。实验感染山羊的与广坚处具管跟战苦尸体,在4℃保存8天后,从淋巴结内可见到本病毒,但滴度明显下降。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

  I.传染源

  病羊是本病的传染源来自。病毒存在于发热期的血液、淋巴结、眼结膜、鼻咽部、胃肠道粘膜、肺脏等组织中,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山羊试验表明,自体温升高第一天(注射后第 四天),在氧优校吗眼结膜和咽喉分泌物中检出病毒,在第二天从鼻汁和唾液中检出病毒。360百科粪便中病毒出现较晚,但滴度很高。

  2.传播表紧久反事要拉所生途径

  自然条件下,主要通着油校垂玉却地过病羊与健羊的直接接触而压司创层通皇直鲜还斗感染,尚无间接接触感染病例的报告。病毒侵人门户可能是鼻一咽途径。

  3.易感宿主

  作陆附眼本病以山羊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绵羊和美国白尾鹿。病羊接触的牛及偶蹄类责各的错坚娘轴直望保野生动物多呈隐性感染。但是野生动物在本病流行病学上起着某种作用并不是不技儿病权治积手创基布可能的。

  4流行特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年龄上2素已矿序亮脱省一18月龄的幼龄羊较成年羊易感,而哺乳期羔羊有较强的抵抗批精力。不同品种羊的易感性存有差异,以山羊中的小型品

  种尤为易感。杀列本病是一种地方性流行病,主要发生在雨季和干冷季节,常以零星疫点的形式发生,而在某些年份则呈现爆发流行,继之细原有5一6年的缓和期。在爆发本病时,死亡率可达70%一80%。

临床症状

  小反刍兽瘟的潜伏期为4一5天,最长21天。

  1.最急性型

  常见于山羊。在平均造资待强2天的潜伏期后,体温突然升至40一41度,甚至42度,精神沉郁,毛竖立,食欲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流泪及浆站陆现部酸入其其液粘性鼻液。口腔卡他性炎症,粘膜有时出现溃烂,或在出现之前孔土字热相客即死亡。但常见齿m充血。先便秘,后大量腹泻,但不带血便速随首务聚干专。患羊衰竭,体温下降,突然死亡。病程5一6天,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 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划话洲著传在向%。幼羊表现剧烈,发病率、死亡率均高。

  2.急性型

  潜伏期3一4天,症状和最急性一样,但病程较长,因而浆液粘性鼻汁转为粘液脓性,并很快堵塞鼻孔。舌、颊、上愕和咽部粘膜出现溃疡。常有坏死性口膜炎,轻者出现小的红色的浅表坏死灶,重者波及整个口腔。病羊口渴,不食。出现顽固性喷射状腹泻,若有呼吸困难,咳嗽,以示呼吸器官感染。母羊常发生外阴一阴道炎,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孕羊可引起流产。病程8一10天,有的因并发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

  3.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常见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症状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领部发生结节和脓疤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疤混同。病程10一15天。绵羊一般呈亚急性经过, 而后痊愈,或不呈现病症。

病理变化

  本病特征性病变是口腔溃烂。初为白色点状的小坏死灶,病灶增多即汇合成片,形成底面红色的浅表糜烂面,上覆以脱落的上皮碎片。在舌面、齿龈、上腭这些溃疡很快就覆盖一层黄白色伪膜。若无并发症,病变很快结瘫自愈。咽喉和食道常见有条状糜烂。皱胃和育肠可见出血性肠炎。消化道其余部位多无明显病变,有时也有发炎或糜烂,在淋巴滤泡处有充血和VII血带,结肠和直肠皱壁充血、出血,使其呈现"斑马条纹"的外观。肺尖叶或心叶未端见有肺炎灶或支气管肺炎灶。有的脾脏轻度肿大,淋巴结水肿。慢性型,口鼻周围和下领部出现结节,表面粗糙黄灰色。

  病理组织学变化:口腔病变从棘状层和颗粒层开始发展。细胞由空泡化到凝固,伴有核浓缩和崩解。合胞体内可见核内及胞浆内包涵体,特别是扁桃体表皮部位。呼吸道粘膜坏死和增厚,细胞核的病变与前所述。肺实质出现细胞浸润,特别是在受感染的细支气管周围。许多肺泡内有多核巨细胞出现。口和鼻周围的病变,开始和口腔内的病变相似,以后出现中性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

  本病主要引起山羊发病,绵羊较少发病,而牛等其他偶蹄兽呈隐性感染。病程急剧,高温稽留,流鼻汁和眼泪,口腔和舌部糜烂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尚需实验室诊断。

  1.标本采取

  在发病5天前的体温升高期间,采取病料有可能分离到病原。活羊采取血液和鼻粘膜;死羊则采取淋巴结、扁桃体、脾脏、肠粘膜、肺脏作病料。

  2.病原分离与鉴定

  为了获得成功,常采取数份病料混合一起,接种敏感细胞进行培养。常用的原代细胞有山羊和绵羊胎肾细胞、犊牛肾细胞、人羊膜细胞、猴肾细胞。传代细胞有MDKBC,MS,BHK12,Vero,BSC。一般于6一15天出现细胞病变。其特点是出现多核细胞,细胞中央为一团细胞质,周围有一个折光的环,因而呈"钟面"状。核的数目随所用细胞培养物的种类而异,在山羊和绵羊胚胎肾细胞培养物内可达100个。感染细胞常有核内嗜酸性包涵体(1一6个),其周围有一较亮的晕环,也有以晕环围绕的胞浆内包涵体。

  用电镜观察病毒繁殖,接种后1030分钟可见一个吸附期,2一6小时是隐蔽期,1一7天病毒以芽生外出。当多核细胞出现,芽生似即停止。

  病毒鉴定可根据理化特性、病毒形态与结构、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进行。此外,用小反当兽瘟F基因引物对被检所有组织样品或细胞培养收获物中提取的RNA作RT一PCR也可作出确诊。还可以皮下、静脉、气雾接种无特异抗体的不满1岁的幼山羊来分离病毒。

  3.血清学检查

  (1)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用死亡不久或濒死宰杀病羊淋巴结或脾脏,对以家兔制备的抗血清进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如病料中有本病毒抗原则出现沉淀线,但不能与牛瘟相区别。

  (2)免疫荧光试验

  用抗牛瘟和抗小反当兽瘟单克隆抗体和抗小鼠1gG荧光抗体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肠和淋巴结标本呈现荧光。

  (3)补体结合试验

  按常规法进行。本法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缺点是同麻疹属的其他病毒有交叉反应,而且只表示的感染。但一般异源系统的效价较低。

  (4)中和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而且可以区分真性小反当兽瘟和牛瘟病毒的感染(同源系统和异源系统的效价不同)。

  (5)对流免疫电泳

  用肠系膜淋巴结抽提物与高免血清进行,根据沉淀线进行判定。对流免疫电泳虽比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的敏感性有了提高,但也不能区分小反当兽瘟与牛瘟。

  (6)免疫酶联吸附试验

  常用双抗夹心ELISA和竞争ELISA检测标本抗原。

  4.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绵羊和山羊的真性牛瘟、巴氏杆菌病、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舌病、羊传染性脓疤相鉴别。本病主要发生在雨季,病畜多为山羊,绵羊较少发病。与病羊接触的牛及大型偶蹄类野生动物呈隐性感染,与牛瘟不难区分。山羊巴氏杆菌病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以呼吸系统的症状为主,无口腔和舌部糜烂。蓝舌病主要感染绵羊,而山羊较少发病。羊传染性脓疤舌无溃烂,也无发热和大量腹泻的症状。

分布危害

  1942年本病首次在象牙海岸发生,其后,非洲的塞内加尔、加纳、多哥、贝宁等有本病报道,尼日利亚的绵羊和山羊中也发生了本病,并造成了重大损失。亚洲的一些国家也报道了本病,根据国际兽疫局(OIE)1993年《世界动物卫生》报道,孟加拉国的山羊有本病发生,印度德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部分地区绵羊中发生了类似牛瘟的疾病,最后确诊为小反刍兽疫,此后,泰米尔拉德邦也有受到感染报道。1993年,以色列第一次报道有小反刍兽疫发生,传染来源不明,为防止本病传播,以色列对其北部地区的绵羊和山羊接种了牛瘟疫苗。1992年,约旦的绵羊和山羊中发现了本病特异性抗体,1993年,有11个农场出现临诊病例,100多只绵羊和山羊死亡。1993年,沙特阿拉伯首次发现133个病例。

防治措施

  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在本病的洁净国家和地区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对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1 . 牛痘弱毒疫苗,因为本病毒与牛瘟病毒的抗原具有相关性,可用牛瘟病毒弱毒疫苗来免疫绵羊和山羊进行小反刍兽疫病的预防。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能够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常见的弱毒疫苗为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该疫苗无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其热稳定性差。

  3.小反刍兽疫病毒灭活疫苗本疫苗系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一般采用甲醛或氯仿灭活。实践证明甲醛灭活的疫苗效果不理想,而用氯仿灭活制备的疫苗效果较好。

  4.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无论是使用H蛋白或N蛋白都作为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能中和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

  5.嵌台体疫苗嵌合体疫苗是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这种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体。

  6.活载体疫苗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构建了重组羊痘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强毒的攻击,又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

治疗方案

  羊疫清200斤/瓶+干扰素+头孢先锋200斤/瓶,混合肌肉注射。

  一般注射一次即可,如果病情严重最多打2针。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小反刍兽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