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儿要懂心理学》是2010年6月1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雁波。
- 书名 育儿要懂心理学
- 作者 李雁波
-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6月1日
- 页数 222 页
图书信息
字 数: 230000

定价:¥26.80
内容简介
全面介绍了儿童心理学来自知识,书中援引了大量典型案例和故事,贴近现实生活,将晦涩的专业知识寓于轻松的故事中,并结合婴幼儿自身的特点,深入浅出地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宝宝的方法管输袁基屋,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快速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学。
目录
第一章 父母,影响宝宝的一除才热散胞生
父母的语气影响宝宝的一生
父母可以"选择"宝宝的气质
社交能力要从幼儿时期培养
父母的态度对宝宝性格的影响
细节对宝宝心理影响重大
来自 母乳喂养,让宝宝饱尝母爱
父亲--宝宝心智健康的守护神
第二章 从由官易修心衣艺小开始,给宝宝做心理建设
夸奖--合理"营养"宝宝的自信心
负面刺激--成长的良药
自尊心--健康个性的火种
识父获同科笑 羞耻心--宝宝自律的拐杖
啊击张星部显久绿套层礼貌--让宝宝学会与人相处
幸福感--保证生活的品质
爱心--让宝宝有爱人的能力
第三章 撬开小嘴巴的秘院未引鲜列香急急迅密
"让我来吧!"-360百科-自信心的表现
"妈妈,亲我一下"--依赖性增强
"我生气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延船身统准聚翻 "我就不!"--情感丰富的开始
"这是我的!"--孔融让梨非宝宝的本质
"我没有说谎。"--宝宝谎言背后的真相
"为什么?"--宝宝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自己能做好!"--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
"不和你玩了"--理解宝宝的情感发泄
"我不管,我就要!"--任性是宝宝的一种心理需求
第四章 解读幼儿的"怪癖"
"怪癖"一:8个月以内的宝宝常常大哭不止
"怪癖"二:吮山业在吸大拇指--满足口欲
"怪癖"三:喜欢玩捉迷藏
"怪癖"四:睡觉时吮吸毛巾--父母"帮"宝宝养成的坏习惯
"怪癖"五:有梦游和夜惊习惯的宝宝
"怪癖"六:挑食--分辨能力的觉醒
"怪癖"七:人来疯
"怪癖"八:喜欢抠鼻子
"怪癖"九:一刻都不肯安静
"怪癖"十:宝宝为什么喜欢摸性器官
"怪癖"十一:自河连战他言自语
"怪癖"十二:反复看同一本书,听同一个故事
"怪癖"十三:喜欢学成人说话--超强的模仿力
"怪癖"十四:每天都不好好吃饭
"怪癖"十五:事事关心--好奇心萌芽了
"怪癖"十六:以破坏为乐的调皮大王
"怪癖"十七:喜欢用恶作剧的方式整人
"怪癖"十术众查八:宝宝怎么也不肯端坐着看最书
第五章 对症下"药",给他特等爱
症状一:怕家里来人,也怕串门
症状二:讲故事只给自己听
症状三:金口难开
症状四:躲避别人的目光
症状五:迈出的"脚"又缩回来了
症状六:不合群
症状七:异食癖
症状八:小小男推深向其孩的"阁割忧虑"
症状九:占有欲极强
症状十:爱何培破样脚钟离的点往请咬人的两岁宝贝
症状十一:爱"闹早"
症状十二:恋物身掉奏问延症
症状十三:爱攻击他人
症状十四:不听话
症状十五:大声尖叫
症状十六:突云善配结然不叫人
症状十七:孤独症
症状十八:总是感到恐惧
症状十九:多动,闲不住
症状二十:怕人
第六章 它告己了乎运停年们!是幼儿最好的伙伴
水--打开求知欲的阀门
会回 电视节目--孩子的启蒙限觉想火点亲良这教师
玩具--能够矫治心理问题
蜡笔--五彩人生的起点
童谣--战胜恐惧的力量源
童话故演式绍杨费时封脸也剧灯事--让孩子明辨是非
劳动--防止幼儿心理偏异
第七章 父母:我们做错了什么
冷漠,让幼儿"父爱饥渴"
"皮肤饥饿"--影响幼儿的心智发育
爱情片--催发幼儿性早熟
打屁股害处多,影响幼儿的性健康
恐吓--让幼儿失去判断力
高度保护--让幼儿产生恋母情结
3岁前入托,漠视幼儿的恐惧感
妈妈"紧张",宝宝无法轻松
夫妻不和--幼儿心理健康的毒药
第八章 心理测试吧!
你的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
你家宝宝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宝宝的依恋类型
从玩具看宝宝的性格
测试宝宝的心理健康程度
依色彩看宝宝的个性
测试宝宝的耐心指数
玩个心理测试,看看你孩子在想什么
父母:你对孩子了解多少?
序言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鼻祖威廉·詹姆斯曾经把婴儿时期比喻成一个"繁花似锦、匆忙而迷乱的时期"。确实是这样,过去,人们不是非常了解婴幼儿究竟有怎样的能力。在很多人心目中,新生儿和幼儿几乎是无知和幼稚的代名词,人们通常觉得对新生儿和幼儿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长身体,在他们会说话和走路以后,才谈得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这种观点在西方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在这以前,也有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到过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可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并不知道婴幼儿究竟有多大的心理能力。
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为心理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了许多关于婴幼儿心理能力的事实,一些心理学家在发表他们的发现时甚至惊叹道:"新生儿的能力简直让人惊讶,我们过去太低估新生儿和婴幼儿了。"从20世纪70、80年代以后,更多的心理学家投入到对婴幼儿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随之积累的资料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