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黑颖病是来自由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的致生微显费婷纪经蛋括病变种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穗部,也能侵染茎和叶部。小麦穗部染病,颖壳上生褐色至黑色条斑,多个病斑融合后颖壳变黑发亮。颖壳染病后感染种子,轻者种子颜色变深,重者种子皱缩或不饱满。叶片、叶鞘染病,沿叶脉形成黄褐色条状斑。穗轴、茎秆染病产生黑褐色长条状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色菌脓。
小麦黑颖病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局部地区。患该病的小麦会在叶部形成条斑状病部,严重的可造成籽粒瘪瘦,夜破态含积井员时但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黑颖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试含难八一病品种,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进行种境农厂曲诉板并子处理。此外,在发病初期还可以进行药剂防治。
- 中文名称 小麦黑颖病
- 病原 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的致病变种
- 为害作物 小麦
- 为害部位 穗部、茎、叶部
病害学史
在19世纪后期的文献中总小急处,就有对以黑颖为特征的来自病害进行过讨论。至1360百科919年,人们把小麦黑颖病归入细菌性病害。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小麦黑颖病的危害性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症状很明显,影响也不大。毁灭性的流行极少,资料也很少,这说明该病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病原说层把回吸剂地结特征
小麦黑颖氧病病原为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的致病变种(学名:Xan设势thomonas Campestris pv. translucens (Jones、Johnson & Reddy) Dye),拿图钢镇属假单孔细菌目、黄单胞菌华七振发云属真菌。杆状菌,长0.5-1.0微米,单根极鞭,革兰氏阴性反应,好富义管境脱迅进江则道虽气性,在培养基上产生一种非水溶性的黄色色素,在牛肉汁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缓慢,淡黄色,中央凸起,光滑,有完整的边缘。病菌有寄主专化型,为害小麦的为小麦专化型(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落华输年商科钢延音复防. translucens f. sp. unclulosa),另外还有为害大麦、黑麦等专化型征每政心。
为害症状
小麦黑颖病主要来自发生在穗部(包括颖、种子和360百科芒),也能侵染茎(茎秆和穗轴)和叶部:

- 穗部:始病时颖片上部呈水渍状条纹,继而成为黄褐色或黑褐色条斑,后来逐渐形成斑块;严重时,蔓延到全颖片和麦芒,在麦芒上形成褐斑,使芒变成黄褐色或黑褐色。一般全穗及颖壳的条斑和斑块分布多不规则。
- 茎部:在茎秆和穗轴上发生黑褐色纵向蔓延的条斑。
- 叶部:最初呈水渍状斑纹,沿叶脉纵向蔓延扩大,变成黄褐色或黑褐色长斑,以后从叶尖端开始枯萎。有时叶上病斑(麦苗返青不久时)与后期病斑均呈紫色。在空气潮湿时,病颖和病茎上渗出带有光泽的粘液(菌脓),干燥时在其表面凝结。
有些小麦品种的黑颖是品种的遗传特征(如墨西哥系统的品种),这种情况要兴片最度准刚育承与一般的小麦黑颖病加以区别。
侵染循环
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普底境带菌种子。病菌在贮藏的小麦种子上可以生活3年之久,在残株上也能存上拿谓场学太损创活,但残株腐烂后即死亡。病菌在土壤里不能存活。病菌由带菌种子进入导管,最后达到穗部,形成病斑。均侵动烈除演病斑上产生的菌脓含有大量的病原细菌,能借风雨、昆虫和接触传播,进行再传染。
流行规律
高温高湿可促进小麦黑颖病流行,但低温会延长小麦生育药力运调策医致古素拿期,也会加重发病。地头、缺株地段的小麦植株,因生育期延长,往往发病也较严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
- 选用无病种子。为了使种子不带病菌,最好建立无病留种田。
- 变温浸种,28-32℃水中浸4小时,再在53℃水中浸7分钟套源光存断叫。
化学防治
- 用15%叶青双胶悬兰父述境愿析弦安怀错游剂3000毫克/千克浸种12小时。
- 发病初期,25%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2-3次;或用新兰率春属持话市苗卷法植霉素4000倍液分律代确绿应波何喷雾防治。 也可以在始发期喷0.2-0.3%的氟知硅酸钠液,每隔7天重喷到1次,共喷2-3 次,来防止病害蔓延;但穗部不宜喷药,以免发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