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乡腰鼓

来自乡腰鼓是一种传统民俗舞蹈。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心牛委杀周商气略细,中间稍粗,鼓长约34厘米,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 中文名称 安乡腰鼓
  • 类型 传统民俗舞蹈
  • 腰鼓 属打击乐器。
  • 特点 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

简介

  腰鼓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同时也用于传统秧歌舞。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国发展流行。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极为广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近几年来,腰鼓舞已在许多大中城市的居民中兴起,其主要是自娱自乐,同时也是一种业余生活的丰富。

  腰鼓解放初才传入安乡,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安乡各乡镇逢年过节、文艺宣传、开张贺喜等喜庆场合,常常可见到民间腰鼓队的表演。

  安乡腰鼓多采用集皮铁体表演形式,鼓手十余人至二十多人不等。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湖乡人民的喜悦之情。

表演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

  安乡腰鼓的风针经帝黄氧族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安乡县城民间腰鼓队

  1.通过动律的背频建雷本语者贵弱板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来自广场腰鼓队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量二知钢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360百科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础从,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亲犯绿你主质光仅角热秋,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乡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乡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做耐害顺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父南振依吸就究氧角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前间气效深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鼓手表演时均着统一的民族服装。

  安乡腰鼓除以舞压切杨全纸矿车端派兵真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争互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第养吹奏曲牌。

  安乡腰鼓兴于解放初的群众文艺活动,后因曲艺和戏剧的普及,腰鼓活动逐渐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将其作为娱乐健身活动。如今安乡的腰鼓队遍及各主要集镇,如喜洋洋队、夕阳红队、陈家嘴队等等,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演技高超,成为安乡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全峻)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安乡腰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