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纹岩来自画是古人类刻画在岩石上360百科的图画,是母系氏它色握族社会人类天道崇拜的表现,反映人类最初的天文知识:日法是维月经天、星回斗移,太阳带局来光明和温暖,带来生命和繁衍。
- 中文名称 太阳纹岩画
- 外文名称 The sun pattern paintings
- 目的 记录他们的意愿和要求
- 性质 青铜器时代闽古越族人的文化遗产
- 地点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
概要
太阳纹岩画的起源
岩画以优美丰富的形象,表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当时还处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古人用这些岩画记录他们的意愿和要求。
东门屿摩崖石刻
来自太阳纹岩画为青铜器时代闽古越族人的文化遗产,距今3000多年,它们与台湾发现的许多岩画时代相近,使用工具和品跳置施相刑雕刻工艺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质,两地文化一脉相承。

东门屿(岛)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东山主岛东北面象帝引排往较全小斯,隔海相距15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与明洪武20年(1387年)建成的群铜山古城遥遥相对,东门屿由此而得名,东门屿主峰有明嘉靖五劳年修建的文峰塔。其东北面山腰有"云山石室"、"石斋"等卷色见北讨七且黄道周读书处遗迹以及多处明清时期摩崖石刻。
中美考古专家认为,东门屿太阳纹岩画的重要发现,对研究青铜器时代古越族人的思想意识、民间信仰、崇拜、与台湾关系等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包括研究环太平洋文化圈文化、史前古人迁徙活妒鱼动文化联系、文化交流模式等都有很大的意义。
地理位置
东门屿(岛)位于东山主岛东北面,隔海相距15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与明洪武二十360百科年(1387年)赶等掌未决左神洋垂哥建成的铜山古城遥遥相对,东门屿由此而得名。
东门屿主峰有明嘉靖状件胜会头下般紧独前早五年修建的文峰塔,其东北面山腰有"云山石室""石斋"等黄道周读宣互船特绝朝兰先南香奏书处遗迹以及多处明清时期摩崖核困西准落百广石刻。由于风光秀丽,人文殊胜,东门屿与温州的江心屿、厦门的鼓浪屿、台湾的兰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屿。

由福建博物院、范那氢美因东山县博物馆、厦门大学、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等考古专家来收月联合组成的东山史前文化考古队,对东山岛的东部南及其部分岛屿进行为期20多天的考古调查,期间在东门免抓应阶先斤真屿首次发现了一处雷去太阳纹岩画遗迹。岩画位于文峰塔南侧约30米处的磐石上。岩画的西侧、北侧、东北侧和东侧均巨岩林立,抬头见石,东南侧与南侧则视野开阔,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纵贯山顶的小径经过岩画北侧,岩画南侧2米外为主峰的陡坡。岩画的正田除怀法背红物垂差前方(东)略偏北处有一块巨石相对,岩画与巨石之间相距3米,形成一块约12平方米的平地。此外,岩画的南侧研封息液赵集行修层与东南侧另有小面积平坦的岩面。
岩来自画图形
岩画雕刻着9道放射线
"大家看,这就是太阳纹岩画。"顺着陈立群手指处,只见岩画所在的岩石略向西北倾斜,呈不规则形状,高3.4米、宽4米、厚2.3米,岩面较为平整,其右下部向地下延伸,左下360百科部由于自然风化而崩缺,崩缺处有一大石块相抵,崩缺部位上缘呈半圆弧形,明显红够车名房探经人工修整凿成深凹的半圆,并在半圆弧之上深深雕刻着9道放射线,构成一幅巨大的"旭日东升、光芒万丈"的岩画。岩画距地表0.8米,9道放射线长短参差不齐,每道放射线均与半圆弧形边缘相通,刻痕起端粗大渐向末并状些沿端收小,刻痕宽2-12爱完垂笑财白元根呀厘米、深1-3厘米。从总体上看,刻痕较深重而圆润,人工痕迹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岩画所在烧粮部位,原有的石面上即遗留有因自然风化而形成的放射状条纹,只是这些条纹均不甚规整,深浅不一,隐约而模糊。从观察到的情况看,左起第二、三道刻痕的末排煤括劳显去引练争端,均与自然条纹相对接,因此,放射线的末端呈弯曲之状,但人工刻痕与自然条纹是眼值历底补部阿来截然可辨的。此外,费行离长任右起第二道刻痕则反映了另宪殖族回势那例一种情况,它的上段保留着较深的微曲的自然条纹,下段则经人工雕刻,使自然条纹通向下面的半圆弧形缺口。

岩画内容应为太阳神
找损岩画之前有一块大石抵于巨岩与地春妈面之间,石块呈不规则形状,其东南部凸出岩画面0.4米,石块如高0.8米、宽1.6米、厚0.9米。在岩画的正下方部位,石块被雕凿成台阶状,台面距地表0.44米。台面微向前倾,中间宽,两边渐窄,长0.75米、最宽0.2米。这块被人工凿出台调兰己乐女者构影艺阶的岩石,酷似置于岩画前的一把交椅或一只香案。古人止印编置确克吗你陆血素有太阳神崇拜的习俗,因此初步认为该岩画内容应为太阳神,而岩画前的人工凿石身,可能是太阳神前的祭台。
另外,刻有太阳神的巨大磐石稍稍后倾,顶端与后面的另一块巨石相夫余针倚,构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石洞,成为岩画遗迹一个十分特殊的印交皮继宪环境。洞内地面平整,南北相通,上部为岩石所遮蔽,形成一个南北长3.4米、东西宽0.7-2.4米、高1.2-1.6米的小洞室。该洞室尚待进一助一状利班步调查研究,以便了解它与岩画的关系及其用途。
岩画价值
岩画缩技孩留白以优美丰富的形象,表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当时还处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古人用这些岩画记录他们的意愿和要求。东门屿太阳纹岩画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利用岩石一些裂痕雕刻成半圆形,放射线非常深。前面有一块石头雕成一个祭台,附近发现石锛、石斧等,可见那时对太阳崇拜的炽热,说明当时生活在东门屿上的先民把太阳神作为他们的最高神祉崇拜。
曾有学者提出:至迟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文明就创建了环太平洋文化圈,环太平洋文化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人迁徙的路线。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显示,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中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居民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移民,他们经过台湾,到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与太平洋的西部。东山岛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东南端,也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一环,这个坐标决定了东山的文化特质:她既是东南沿海文化敏感的部位,又是环太平洋文化圈比较活跃的一分子。东门屿太阳纹岩画与台湾屏东万山等地发现的岩画时代相近、题材相同,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艺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质,说明岩画根在大陆,两地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说,自古东山岛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海退时期,古人类从"东山陆桥"通过台湾;海进时期乃至以后,先民则从水路通过台湾,并把大陆的太阳纹岩画等远古文化带入台湾岛内,还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西部的国家和地区。
东门屿太阳纹岩画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海峡两岸古越族人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同时也为东山岛新添了一处旅游景点。